孟楼镇孟楼镇位于老河口市东北部,河南省邓州市的西南部,是湖北省的省际边缘城镇,北与河南孟楼镇连接成为一体,分别与河南省的林扒镇、彭桥乡和老河口市的竹林桥镇、薛集镇、袁冲乡相邻,距老河口市中心城区25公里,距河南省邓州市30公里,是鄂西北重要的交通要塞、鄂豫边界商贸重镇、老河口市的区域中心镇。
据《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公元320年,惠王为孟子建楼阁讲学,孟子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多年。后为纪念孟子在此讲学,在楚北魏南遂分别以“孟楼”为名设镇。曾有一牌坊立于两孟之间,分别书有“中州贤林”、“唯楚有才”八个大字,后毁于战火。
1992年《经济日报》在一版显要位置刊发了“从孟楼到孟楼”的长篇通讯,介绍了两个孟楼的情况,引起了时任河南省省长、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高度重视,拉开了鄂豫两孟友好竞争的序幕。河南孟楼辖14个村,114个村民小组,版图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万亩,集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
湖北孟楼的发展也时刻牵动着历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心。自2004年以来,襄樊市委、市政府先后四次在孟楼召开了“对口帮扶孟楼口子镇建设现场会”, 2006年8月4日,省政府也召开了对口帮扶孟楼口子镇建设现场会,孟楼已经形成了六大专业市场, 2007年引进外资达2000余万元。边贸、粮油精深加工、棉纺、特色餐饮等四大支柱产业正引领着全镇经济快速发展。
孟楼镇孟楼镇大部分是平岗平原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最高点140.07米(黄海高程,下同),最低点131.03米;镇区地理位置为东径111°55′,北纬32°21′,属北西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30℃,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7.20℃是,全年无霜期236.3天,年平均降雨量845.6mm。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芝麻等,镇区内的六大专业市场辐射两省、三县(市)、十个乡镇。年商品零售交易额突破5.6亿元,日均上市交易人口2万人,形成了繁荣的商贸,聚集了旺盛的人气,是鄂西北、豫西南较大的农产品物资集散地之一。
小麦全镇生产总产值59844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6888万元、32100万元、1095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2%。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作物4776万元,亩平500元;经济4882作物万元;渔业1626万元。农产品总产量:粮食30828吨,(其中小麦12310吨、水稻12080吨)、油料作物1317吨,瓜果2064吨,肉类4312吨,水产品2920吨,禽蛋1655吨。
全镇税收149.8万元。财政收入671.5万元,支出6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7万元。比上年增加339元。
全镇个体工商经营户1048户,经营总额56000万元,税金320万元。
棉花交易市场汉孟大市场(农贸市场):于1990年10月竣工,由工商部门投资20万元建成,经营面积3600平方米,主要经营品种蛋、肉、禽、蔬菜、调味品等,年成交额800万元,日均成交量2.5万公斤,固定经营户50户,动态经营户400户。经营户中由45%的属本市的,55%属外来的,经销的产品30%来自本镇,70%来自外地,现由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管理,年税费收入18万元。
工业品市场:于1995年2月竣工,由工商局、供销社、个体户(社会融资)投入资金350万元建成的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服装、日用小商品、布匹及其它,年成交额1500万元,以零售为主。固定经营户70户,动态经营户160户。 2001年省工商局对口扶持又建设了汉孟工业品市场,2001年10月建成,经营面积新增1000余平方米,新增固定经营户15户、动态经营户30户,年新增交易额180万元,经营户中30%属本镇的,70%来自外地,经营的产品10%来自本市,90%来自外地,现由市供销社主管,年税费收入30万元。
牲畜交易市场:于1994年8月竣工,由孟楼镇政府与畜牲局共同投资14万元建成的经营面积4500平方米,主要经营猪、牛、羊,年成交额400万元,日均成交量1000头,以购销为主,有固定经营户40户,动态经营户60户。经营户中60%来自本镇,40%来自外地,经营的产品50%来自本市,50%来自外地,现由市畜牧局管理,年税费收入15万元。
粮油交易市场:于1992年8月竣工,由孟楼镇政府与粮食部门共同出资180万元建设的,经营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经营:粮食、油料,年成交额2000万元,日均成交量5万公斤。以加工、零售为主,有固定经营户34户,动态经营户130户。经营户中60%来自本镇,40%来自外地。经营产品8%来自本市,20%来自外地,现由粮贸公司管理,年税费收入38万元。
竹木交易市场:于 1994年9月竣工,由孟楼镇政府和林业局共同出资12万元建成的经营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经营竹、木材,年成交额200万元,日成交30立方米,固定经营户3户,动态经营户20户。经营户中70%来自本镇,30%来自外地,经营的商品10%来自本市,90%来自外地,由市林业局主管,年税费收入13万元。
棉花交易市场:于2002年形成,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主要经营:棉花的收购和加工,市场辐射面积30万亩,年产皮棉45万担,年吞吐量60万担,年交易额3600万元。固定经营户20户,动态经营户80户,经营户中60%来自市镇,40%来自外地,产品30%来自本市,70%户来自外地,由孟楼镇主管,年税费收入30万元。
基本概况
位于豫西南边缘,与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一街相隔。207国道纵贯全境,北靠豫宛连中原大地,南通荆楚接渔米之乡。辖14个行政村,12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54.4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人口2.4万,镇区常住人口7000人。孟楼自古就是豫、鄂、川、陕毗邻地区的交通要塞和豫鄂边缘物资集散流通中心。
农业经济
区域经济基本成型,崛起棉花、畜牧、小辣椒、林果四大支柱产业。棉花发展到2.5万亩,人均1亩;小辣椒发展到2.5万亩,人均1亩;黄牛饲养量达到9800头,户均1.5头,出现10个养牛专业村和154个养牛大户;并建成500畜位的黄牛育肥场。发展金丝大枣500亩。如今的孟楼,已初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支柱,支柱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格局。同时建起朱湾提灌站,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3亩,旱保田达到一万亩,打下了农业产业化的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工业小区已具雏形。全镇出现各类企业近千家。工业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目前拥有106家,其中集体企业30家,产值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6家,初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畜产品加工、塑料制品、农药化工四个工业体系。在镇区东部规划兴建占地700亩的工业小区,已吸纳各类工业企业18家,年产值达8000万元。全镇已有17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进镇务工。
建成豫孟汉正街(拥有190家门店)、豫孟辣椒城两个专业市场,是豫西南最大的小辣椒、粮油、棉花、农机、竹木交易市场。1999年市场交易额达到2.5亿元。几年来,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对镇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进行了建设、配套和完善。镇区面积由0.4平方公里扩大到1.29平方公里,规划建成了8条主要街道,划分了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等小区。相继建成了4公里高等级公路、15公里乡村公路、豫孟汽车站,开通了2570门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字基站,建成了日供水1800吨的自来水工程,月供电50万千瓦时的电力专线等,有效改善了投资环境。
日供水1800吨的自来水厂和月供电50万千瓦时的电力专线,完全可以满足镇区工业、生活需要。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数字基站可使您的通讯通往全球每个角落。南距老河口机场25公里,北距南阳机场90公里。
历史文化
孟楼镇河南孟楼历史悠久,自古就有“途通川陕达江汉,商贾云集货堆山”的美称。宋时称“辛兴街”,后被金兵烧毁,改称“两兴集”,清咸丰十六年称“浑家楼”,清同治年间改称孟楼至今。相传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位姓孟的铁匠在铁匠铺旁搭了一个包子店,他卖的包子料全味美只三文钱一个,当买包子的人掰开一看,里面夹着两个一文的铜板,所以过往的客人都喜欢到孟家吃包子,随即他的铁生意越做越好,发了财,盖起了一座小楼,人们就称孟楼。这就是河南孟楼。到了孟铁匠的第四代子孙,为扩大铁生意规模,在老孟楼街的南边兴家立业,以同样的办法发了家,盖了楼。后来那个地方划归湖北,在它的周围渐渐地兴起了一座集镇,即湖北孟楼。唇齿相依的两个孟楼虽分属河南、湖北两省,但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互通有无,竞相发展。现在,两个孟楼孟铁匠的后代,因区域隔离,口音和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差异。
河南孟楼境内有西竹、下港两个东汉古墓群,镇政府东北处有为纪念后代宪宗时期率相裴度而建的晋公庙。裴度曾因战乱寓居孟楼,兴水利,垦农田。孟楼人为感其恩德而建此庙,现存古柏一株。胸径一米有余。明朝宰相李贤出生于孟楼小李村,李贤幼年在孟楼长乐泰山庙学馆读书。经历英宗、代宗、宪宗诸朝,同其父李升、祖父李威并称李氏”三阁老”,其墓莹均按一品规格建造。李贤昆弟48人,葬一墓茔,墓木连绵十余里,号称“长乐林”。李贤在其著《长乐林表》中曰:“我祖之墓去邓60里号长乐林者,我随我兄往拜扫焉。”现邓州博物馆收藏有“明宰相李贤故里碑”一通和其祖父李威墓前的蹲猴缚马柱一对。孟楼西北三公里处有明朝末年李自成义军南下安扎前锋部队的”小营”,即现在“小营”自然村村名的来历。孟楼街北面有法门寺,号称天下独一无二,东边有十贤公园,西边有玉皇阁等遗址。在与湖北孟楼交界处有“中州贤关”和“唯才是楚”双面界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