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文从小就随父在襄樊、南阳一带刻年画、卖年画。他刻的木版年画,继承了“南派”艺术真传,画风纯朴,表现细腻,色彩浓艳丰富。陈氏木版年画种类繁多,从画幅上分中堂、贡笺、门神、神像、历画、喜画等二十多种。题材非常广泛,多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风民俗,如表现吉祥喜庆的“麒麟送子”“福寿双全”“百寿图”“百年好合”等;表现人康宅安、驱邪降福的有“钟馗”“秦叔宝”“关公”等;表现民俗中吉祥如意的有“观音送子”“五子登科”“一团和气”等等。除擅长传统木版年画外,陈义文还擅长金石篆刻、工艺雕刻等。
新中国成立后,陈义文在老河口市安家落户,随后进美术厂当了一名雕刻工。“文革”中,木版年画被打成“牛鬼蛇神”,禁止印刷。陈义文历经千辛万苦,和父亲冒着极大的风险将几十块雕版、资料藏进废弃的木材堆里。私下里,陈义文也没把“活计”撂下,还是坚持练习雕刻技艺。从而将南派木版年画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保存下来。
1984年,湖北艺术学院张朗教授在成都美术馆参观时,发现该馆收藏了一幅具有“南派”风格的木版年画“门神”原版,并得知此版来自老河口市,经多方努力,查出木版年画的作者是陈义文。后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陈义文先生创作的木版年画,先后参加了1986年“湖北民间艺术展览”、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和2007年的“八艺节”,有3幅作品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展出,有1幅作品被选入湖北版初中美术教材,大量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湖北省人民政府2007年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美术类只有老河口市木版年画。
年画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形式,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这一古老的艺术逐渐走向衰落。而陈义文老人一生锲而不舍紧握着他的雕刀,演绎了一曲“木板年华”。
是什么原因让木版年画流落至此?它的艺术水准又是如何?何以定性为南派?现在它的命运又走向何处?
1984年,张朗教授在重庆博物馆发现一幅典型的南派风格木版年画,他通过落款"老河口陈义文"为线索,通过湖北省和襄樊市群艺馆寻访陈老。
襄樊市画家边广兰和群艺馆的人到老河口寻找这块雕版的主人。那时的陈老已经在给别人刻墓碑为生,生活窘迫,也没有人认识他。边老师就和当时河口文化局的韩江局长四处打听,去了当地的石花山墓地,找那个刻墓碑的老人,从那时起,陈义文的木版年画工艺开始浮出水面。
20世纪80年代,陈老的木版年画艺术受到专家的认可和推崇,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了1986"湖北民间美术展"和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其中有三幅作品到东南亚各国展出,部分作品入选中学美术和木版年画专集,许多省级博物馆予以收藏。
生活有时候就是一把刻刀,时光的刀锋赋予陈老的人生也颇有传奇色彩,身世坎坷,命运多舛。
陈义文祖籍河南社旗,祖父陈福兴早年跟一个叫"王哈蟆"的人学艺。在清朝末年流浪于湖北各地,以画坊雕版为生。他14岁的时候就跟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的雕刻技艺,在民间,这被称为门弟师,意为长辈直接带的徒弟。经过父亲身传口授,16岁的陈义文出师卖艺。在当时颇为繁荣的老河口胡德俊开设的一家名为"松昌福"作坊里面作工,以后又开设专门的门神铺并在老河口安家。解放后,由于政治原因,老人被迫放下刻刀,到雕刻社刻过图章,乐器厂作过乐器。后来工艺厂倒闭,老人放下刻刀,回家养老赋闲。到陈老退休时的最后职称是中级工艺美术师。
陈老看到他父母亲的黑白照片,拭去镜框上的灰尘,他半晌不语。"我父亲是86岁时走的,当年平顶山的好多工程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可是我惭愧啊,没有把父亲的手艺学好,搞得现在后继无人、愧对先人啊",老人哽噎起来,"在河南,我还有个弟弟在少林寺作古建,和老手艺多少还沾点边。老陈家这一脉,就只有我和他了"。
陈年往事让老人百感交集,心潮难平,无意间,我们触动了老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南派木版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鄂西北.豫西南地区,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为鼎盛时期,后来随着石饮术现代印刷术的兴起而逐渐衰退,以致被人们所遗忘。
陈老木版年画的构图饱满而主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茍、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整个流程全部是沿用古法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从画墨线稿、贴版、站版、刻版到设套色、刻套色版、印刷,至少要十三四道工序。它全为套色印刷,一般一种颜色一块板,一张年画一般5-7种颜色。雕刻所用的木板为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棠栗子木(目前此木比较稀少,现多以梨木代替)。
陈老说年轻的时候,雕一个版快的只要一两天,现在毕竟上了岁数,至少也得十天半个月的。
一般木版年画都是套色印制,陈老的作品一般都是5-7套色的,一套颜色一个版,彩色雕版无论阴刻、阳刻,对色时阴阳契合,色彩对比强烈,红与绿、黄与紫形成强烈对比。可耐日色以大红、朱红(丹色)、黄、绿为主,特别以填丹为年画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木版门画可分为工笔、意笔、木版套印、木版印线手绘等。具有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线条朴拙浑厚、粗犷简结、极富装饰的独特风格。其用晒雨淋而不变色。
植根民间土壤,陈老年画题材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说。虽然图稿自己也可以画,但大部分作品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才保留年画的原汁原味。按形式大致可分为:神像、门神、门画、喜画、中堂等二十多种。神像中有赵公元帅、灶王爷,门神中有岳飞、郑成功、孟良、秦琼、尉迟恭、钟馗等忠良正面人物。喜画的喜庆色彩浓厚,以福禄寿禧、一团和气、和合二仙作为代表。中堂作品较少,只见有百寿图一种。比如作品赵公明(赵公元帅.武财神):民间多贴于房屋门上赵公元帅是我国民间传说的财神爷,此神能驱雷.驭电.除瘟.消灾,并且通领着"招财使者""利市仙官"等执掌钱财的神仙,因此,做买卖的人将赵公元帅作为神像虔诚敬奉,以求财源广进。
在"文革"中年画曾经被视为牛蛇神,但先辈和自已创作的雕版,陈老想尽办法保存下来了。现在陈列在老河口市博物馆的一个展室里面。近年有文物贩子找他收购雕版,都被老人婉言谢绝了。他说:"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怎样?象我父亲教育出来的子女没有把金钱考虑在前头的。"
市政协委员、画家边广兰女士一直关心南派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对河口陈义文木版年画作品的特点、风格、样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盛赞陈老木版年画为原生态艺术,是一种值得传承的艺术形式,并在省市有关部门呼吁申请专项保护基金。
"我很想收个徒弟,曾教孙子学过一段时间,可孙子嫌学这门技术不挣钱,只好到南方打工谋生。"陈老说:"我不保守的,学习技术难度大,打比方,京戏翻跟斗一样需要功夫.谁愿学习?门槛过不去,孙子不能学,出去打工,手艺养不活人。我作的事情实实在在,没有放弃过一天,一心一意搞自己的,八块梨木版,一块一块锯开拼起来,雕东西。"
2003年年底,陈老在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说:"木版画以前很受老百姓欢迎,虽然现在没有市场了,但我不能让这门艺术在我手上断线。"为不让许多珍贵的版本失传,靠每月100多元低保度日的老人,正省吃俭用买来梨木,一心想把存留在记忆中的作品赶制出来。拙襟见肘的日子丝毫没有改变老人对木版年画的执着,他说:"冯骥才去年春节的关于民族民间文化的讲话,我听了热泪流啊....."但对于木版年画后继无人的残酷现实,老人有点忧心忡忡。
"一刀镌就子午线,七色染成乾坤图,"抱朴斋木版年画作坊门口的这幅对联,是对陈义文年画艺术的最好写照。
2009年5月24日清晨,光化办事处拦马河社区“陈义文巷”的老党员张风英就拿来拖把、脸盆,将小巷内一公厕冲刷了一遍,为居民如厕创造了整洁的环境,这是该巷居民们全力把“陈义文巷”创建成为全国名街名巷的一个缩影。
光化办事处党委针对居住在社区的陈义文先生被誉为“南派”木版年画传人,他创作的木版年画先后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有3幅作品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展出,有一幅作品被选入湖北版初中美术教材,大量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他的木版年画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是全国知名人士。为挖掘人才效应,今年初将陈义文先生居住的巷以陈老先生名字命名为“陈义文巷”。该巷位于市区北部,毗邻汉丹铁路、207国道,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人口集中。该巷长280米、宽7.2米,入住居民户70户、人口230人。今年年初以来,办事处把此巷以“绿色、文化、和谐、整洁、平安”为主题,多方筹资投入10余万元,共粉刷巷道两侧墙壁2260平方米,硬化巷间道和巷内道路1020平方米,彩砖人行道848平方米,巷内道路全部硬化,铺设下水道146米,架设路灯9盏,栽种各种花草树木120余株;实施了“靓化工程、素质工程、安居工程”,全方位丰富和谐社区建设的内涵,着力打造管理到位、服务全面、环境优美、秩序优良、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生态名巷。
该巷以“全民素质工程”活动为契机,开展小巷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提升小巷居民素质,组建王志杰、樊淑平为骨干小巷文艺宣传队2支,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住户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提高了小区文化品味,增强了居民间的凝聚力;组建徐菊香、宁清兰、陈建军、樊淑平为成员的居民“邻里情、邻里帮、邻里乐”志愿服务队,对小巷居民鳏寡孤独及特困户开展帮扶救助;建立辖区下岗职工、低保户、特困家庭资料库,开展“一对一”志愿互助帮扶活动。如今,小巷居民文明素质较高,邻里之间和睦互助,居民追求和谐、崇尚文明的氛围浓厚。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老河口木版年画项目入选。陈义文是老河口木版年画唯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社、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30名候选人名单。
2019年2月25日凌晨2点20分逝世,享年91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