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属宋国。
西汉时期属沛郡,汉高后元年(前187年4月),封阳城延为梧侯,封地梧,属彭城郡。
三国时期,属魏地谯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萧县属沛郡,郡治由相县徙于萧。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萧县为承高县,属徐州彭城郡。
唐朝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属河南道徐州。
宋朝时期,实行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属京东西路徐州武宁军节度。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撤销萧县建置,并入徐州。
明洪武四年(1371年),属中都临豪府。
清顺治(1644年-1661年),属江南省徐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属江苏省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江苏置五道,属徐海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成立行政督察区,属铜山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南部属萧县朔里区,北部属萧县龙城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区境属豫皖苏第三专署之萧县。
1953年2月,属江苏省徐州专区萧县管辖。
1955年4月,属安徽省宿县专区萧县管辖。
1961年6月,濉溪市郊区成立,南部属濉溪市、北部属萧县。
1980年5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杜集区。
1981年4月21日,将萧县的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5个整建制公社和毛庄(毛庄、郝台、姚楼、路庄、沈庄、袁庄、祁庄7个大队)、牛眠(牛眠、大庄、冯庄、王窑、欧集、二庄6个大队)、吴庄(房庄、李台、刘行3个大队)、丁里(许堂大队的孟楼1个生产队)4个公社的16个大队、1个生产队划归淮北矿务局领导,实行以矿带社体制。[8]
1983年6月22日,撤销以矿带社体制,将北山、窦庄、钱楼、坡里、朔里、孟庄、毛庄、牛眠、高岳9个公社划归郊区管辖。[8]
1984年3月27日,郊区撤销,将其所属相山、蔬菜、任圩3个乡划归相山区;杜集乡和原矿务局代管的高岳、朔里、毛庄、窦庄、北山、牛眠、坡里、钱楼、孟庄9个乡划归杜集区。[8]
截至2018年,杜集区辖2个街道、3个镇:高岳街道、矿山集街道、段园镇、石台镇、朔里镇;政府驻地开渠西路58号。[9]
高岳街道辖徐暨村、韩楼村、任庄村、双楼村、李洼村、孙庄村,水泥长家属、325队家属、海孜家属、高岳社区、岱河社区、博庄社区、刘庄社区。
矿山集街道辖张院村、南山村、北西村,张庄矿新中社区、张庄矿杨湖社区、朱庄矿东联社区、朱庄矿南湖社区、柿元社区、徐庄社区、六和社区、杜集社区。
段园镇辖欧集村、大庄村、袁庄村、毛庄村、牛眠村、毛场村、祁村社区,袁庄社区、绿园社区、毛郢孜社区、孟庄矿社区。
石台镇辖学田村、窦庄村、刘庄村、石台村、梧桐村、白顶山村,石台矿社区、童台社区。
朔里镇辖徐楼村、沈集村、矬楼村、官庄村、坡里村、段庄村、葛塘村、罗里村,西村社区、东村社区、朔南社区、朔北村社区。
杜集区位于安徽省淮北市东部,介于北纬33°58′~34°18′与东经116°41′~116°58′之间,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的徐(州)、淮(北)两市结合部,东西部与宿州市萧县接壤,北部与江苏铜山区、南部与相山区相邻,总面积230.2平方千米。
杜集区境除东、西分布着30多个由寒武奥陶系列组成的山峰外,其余均为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为1/8800,西部相山,主峰海拔342.8米,东部楼顶山,主峰海拔288.2米,中部平原占全区面积的86.8%。
杜集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气温14.8℃,其中:1月平均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21.3℃(1969年2月5日);7月平均气温27.4℃,极端最高气温41.5℃(1972年6月1日);年均日照时数2277小时,生长期年均310天,无霜期年均202天,年均降水量823.4毫米,年极端最大降水量1441.4毫米(1963年);全年主导风是东南风,夏季多西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杜集区境内河流多为南北走向,形成龙河、岱河、闸河3个水系,总长164千米。水域面积1.58平方千米,河流年均径流总量为0.45亿立方米。因采煤塌陷形成的湖泊21处,平均水深2.4米。
截至2018年,杜集区有树木283种,分属51科113属,其中松科7种,柏科18种,蔷薇科83种,杨柳科17种。果树资源有枣、杏、桃、柿、石榴、梨、苹果、葡萄等。观赏花木有月季、菊、梅、木槿、女贞和一些水产植物芦苇、莲藕等。
截至2018年,杜集区杜集区有鸟类、兽类、虫类、贝类、鱼类等。
鸟类有29科50多种。野鸭:有绿头鸭、赤颈鸭、白眉鸭、花脸鸭、斑嘴鸭等;野鸡:有白尾沙雉、石鸡、山鸡、棕背斑鸡(火斑鸡)、环颈雉等;鹰:有苍鹰、雀鹰、赤腹鹰、鸢(老鹰)、乌雕、鹞子、燕隼、号鸟(猫头鹰)、夜鹰(贴树皮);燕:有楼燕(野燕子)、家燕、金腰燕等;雀:有麻雀、山雀。其他鸟类:有鹌鹑、斑鸠、黄腹、鹡鸰、三宝鸟(老鸹翠)、杜鹃(布谷,子规)、啄木鸟、太平鸟(角阿劳)、小珠太平鸟、黄莺、黑卷尾、灰喜鹊(豆腐贼,楝札子)、喜鹊、大苇莺(苇扎子)、大山鹊(唧唧啯)、画眉、百灵、大嘴乌鸦、白鹌乌鸦、翠鸟、青丝、蝙蝠等。
兽类有狐狸、黄鼬(黄鼠狼)、獾、刺猬、灵猫(野猫)、老鼠、田鼠、野兔、锦蛇、蝮蛇、花斑蛇等。
昆虫类有青蛙、蟋蟀、蟾蜍、蜜蜂、蜻蜓、蜘蛛、土鳖、蚯蚓、蜈蚣、蝎、蝗虫、蚱蜢、蝈蝈、蝴蝶等。
甲壳类有龟、螺、虾、蟹等。
贝类有蚌、螺、蛤蜊等。
鱼类有鲤、草、鲫、青鲢、鳝、罗非鱼、武昌鱼、泥鳅、鲶鱼、鳗(白鳝)、青鱼等等。
截至2018年,杜集区有煤、铁、高岭土、耐火粘土、白云岩、大理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20余种。煤炭资源尤为突出,以焦煤、肥煤、气煤为主,年产量1200万吨,已探明原煤储量约21亿吨,石灰石储量2.9亿吨,水泥炭岩2.5亿吨,铁矿石1900万吨。
杜集区是闸河煤田的主产区,截至2014年,有6对国有大型煤矿、4对地方煤矿,境内有煤、铁、高岭土、石灰石等矿产资源20余种。截至2018年,有煤、铜、铁、高岭土、煤层气、石灰石等13种矿藏。
截至2017月,杜集区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有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侗族、畲族、傣族、黎族、朝鲜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12个少数民族。
2021年全区年末总人口(户籍)28.8万人,比上年下降1.5%。其中男性人口14.8万人,女性人口14.0万人; 城镇人口19.2万人,乡村人口9.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13‰,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长率0.76‰。[6]
职务 | 姓名 |
---|---|
代理区长 | 史庆超[7] |
副区长 | 王劲[7]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王建辉[7] |
副主任 | 纵海燕、刘颖、王晋东[7] |
职务 | 姓名 |
---|---|
副主席 |
胡勇[7] |
职务 | 姓名 |
---|---|
代理区长 | 史庆超[7] |
副区长 | 王劲[7] |
职务 | 姓名 |
---|---|
主任 | 王建辉[7] |
副主任 | 纵海燕、刘颖、王晋东[7] |
职务 | 姓名 |
---|---|
副主席 |
胡勇[7] |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0.2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8亿元,增长8.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6.0 亿元,下降6.1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0.8亿元,增长4.8%。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6.9:44.5:48.6调整为7.2:41.0:51.8。
2021年全区居民消费价格(CPI)平均上涨0.6%。其中食品烟酒类下降1.1%,衣着类上涨0.5%,居住类上涨0.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5.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7%,医疗保健类上涨0.7%,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4.3%。[6]
202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59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
2021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0.63万亩,产量8.1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0.65万亩,产量5.29万吨;油料面积0.69万亩,产量0.13万吨;水果面积2.9万亩,产量5.54万吨;蔬菜面积4.26万亩,产量11.68万吨。
2021年年末全区猪存栏5.93万头,比上年增长59.9%,猪出栏9.07万头,比上年增长60.6%;年末家禽存栏40.3万只,比上年增长0.9%,家禽出栏110.42万只,比上年下降10.1%;肉类总产量1.1万吨,比上年增长32.8%; 禽蛋产量0.39万吨,比上年下降10.5%。
2021年全区建设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计11家,总投资为4613万元。17家经营主体32个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4家生产经营主体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家生产经营主体15个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完成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29.6万亩(其中小麦11.0万亩、玉米8.5万亩,蔬菜4.44万亩、果园2.47万亩,其它作物0.56万亩),开展示范面积0.147万亩。 全年耕种收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9000多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95%以上。[6]
2007~2011年,杜集区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总数达131家,工业化率从2006年的35.8%提高到2011年的59.2%;累计入园企业95家,实现产值116亿元;“中国矿山装备制造基地”累计入驻企业61家,实现产值32亿元;杭淮纺织工业园实现1500台织机产业规模。
2021年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3%,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16.0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18.9%,降幅较去年同期扩大8.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5%。商品混凝土产量1744304立方米,同比下降23.6%,水泥产量2033244吨,同比下降8.1%,纱1-12月产量为7999吨,同比下降44.4%。[6]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9%,其中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6.7%,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9.7%,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51.3%。制造业投资占据工业投资主导,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3.1%,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98.4%,工业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建筑安装工程所占比重较大,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8.8%,占投资的比重为86.8%;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6.4%,占投资的比重为6.3%;其他投资同比下降39.2%,占投资的比重为6.9%。民间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降幅收窄。民间投资同比下降4.6%,降幅收窄2.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0%,降幅收窄6.7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021年全区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7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居全市第一位。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4.9亿元,同比增长15.3%。从消费行业看,餐饮业累计实现营业额1.3亿元,同比增长9.8%,累计实现商品零售3.5亿元,同比17.6%。从消费区域看,城镇增长高于乡村,城镇累计实现零售额3.9亿元,同比增长14.6%;乡村累计实现零售额1.0亿元,同比上涨18.1%。
财政
2021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9亿元,同比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实现18.1亿元,同比增长6.9%。[6]
2021年,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获评“2021年春节期间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线上服务优秀组织单位”称号。开展广场舞暨腰鼓展演等杜集区第十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80余场,惠及群众33万人次。“送戏进万村”、农村电影放映、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全部完成。南山汉文化博物馆、恋恋轩双楼花海、杜集区天悦生态农庄被评为淮北市首批研学旅游基地。配合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发掘汉代墓葬1座,修复文物保护单位设施2处,发现并保护可移动文物2处;石台镇白顶山村程村石堡被公布为淮北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杜集区7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开展国家级非遗花鼓戏复排剧目《罗帕记》,进乡村巡演10场次。[6]
2021年年末全区有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招生730人,在校生1638人,毕业生115人;普通中学21所,其中高中3所,全年招生1245人,在校生3385人,毕业生1178人;初中18所,全年招生2844人,在校生8035人,毕业生2351人;小学23所,招生2395人,在校生16153人,毕业生2715人;幼儿园39所,招生2959人,在校生8806人,毕业生350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6]
2021年,区在库高新技术企业36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家。登记认定技术合同金额32.2亿元,其中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4亿余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52亿元,研发投入占比1.13%。评价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入库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6家。[6]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 9 个,其中妇幼保健站1所。床位 434张。卫生技术人员 48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 190人,注册护师、护士223人。新建综合性体检中心5处,新购置8辆公共卫生服务车,8辆负压救护车。
2021年全区12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170502人,完成任务的91.52%;完成全程序接种179873人,完成任务的101.73%;3—11岁人群疫苗接种24052人,完成任务的91.52%;加强针接种11919人。[6]
2021年,新增体育场地26个,新增体育场地3万平米。新建成南山体育公园、4个全民健身苑、1个社区体育俱乐部,社会投资新建1处篮球训练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9平方米。培训150名三级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充实基层体育骨干力量;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35场次。率队参加淮北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五届职工运动会第四届残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运动会上杜集区共获得4个团体第一,2个团体第二,单项获得23枚金牌。[6]
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656 元,同比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33元,同比增长8.8%,从四大收入看,工资性收入26967元,增长9.0%;经营净收入398元,增长8.3%;财产净收入1220元,增长12.8%;转移净收入9748元,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41元,同比12.1%,从八大类商品看,食品烟酒类支出7179元,增长24.5%;衣着类支出1711元,增长47.8%;居住类支出2713元,下降4.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支出1385元,下降15.2%;交通通讯类支出2024元,增长11.5%;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2032元,增长28.1%;医疗保健类支出2206元,增长4.1%;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支出291元,下降43.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7401元,增长8.3%,从四大收入看,工资性收入7777 元,增长3.5 %;经营净收入5843元,增长3.8%;财产净收入 81元,增长 6.6%;转移净收入3701元,增长29.5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422 元,同比增长10.4%,从八大类商品看,食品烟酒类支出 4490元,增长12.8 %;衣着类支出 849元,持平;居住类支出2467元,下降23.6 %;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支出741元,增长47.9%;交通通讯类支出2473元,增长84.3%;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1433元,增长12.5%;医疗保健类支出810元,下降0.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支出161元,下降5.3 %。
2021年,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171人,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帮扶就业37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7人。推荐小额担保贷款102人,贷款金额1650万元。8家企业参与以工代训,共培训1170人。组织39家企业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培训1970人。开展育婴员、保育员、电工等就业技能培训班74期,培训4759人。开发公益性岗位431个,上岗228人。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65个,安置就业见习162人。举办“春风行动”和2+N招聘会183场,每场提供就业岗位90个以上,合计发放摊位补贴9.4万元。
2021年全区企业职工正常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2869人、12785人、12581人。新增参保单位252家,新增参保人145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续保人数达3.08万人,基金征缴1319.87万元,累计为全区2.99万人发放养老金3504.51万元。全区109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登记累计达到5352人,完成退休人员待遇重新核算574人。为全区300余名企业退休人员和20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人均养老金提高150元。为300余名企业离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500万余元,发放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1.1亿元。为194名企业职工正常和提前退休人员办理了退休资格申报。
2021年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46462人次、2341.71万元,城市低保29639人次、1503.98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6972人次、595.38万元;照料护理补贴1022人次、20.34万元;临时救助126人次、36.72万元。
2021年全年累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2万人次、256.34万元;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2.3万人次、139.5万元。已认定社会散居孤儿75名,累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02.25万元。共救助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23人。
2021年全区养老机构共计13家,养老机构总床位2411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6张。其中养老护理型床位1106张,占比46%。累计发放社会办养老机构运营补助81.46万元,养老机构失能补助48.72万元,一次性建设补贴24万元。全面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标准每人每月4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600元。全年累计发放80-99周岁老年人高龄津贴106764人次、428.35万元,为41名百岁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25.62万元。
2021年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138家,社会服务机构96家,社会团体42家。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民政、农业、社会公益等行(事)业中。[6]
2021年,东岳雅苑南区、东岳雅苑北区、孙谢里、双龙雅舍、朔湖佳苑一期、和谐新家园、朔湖佳苑二三期,都市花园、朔湖东苑、福兴雅苑、罗马公馆二期、绿景庭院项目已竣工验收并交付。累计使用国开行贷款资金支付工程进度款、群众补偿款等2.4872亿元。全区共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215套,实际完成配租入住3165套,全年共进行5次公开摇号分配,共完成配租419套。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共计5个小区,计划投资4990万元,建筑面积49.7万平方米,涉及户数3514户,涉及栋数154栋。
2021年实施建设农村公路自然村通硬化路和联网路4.713千米,养护提升工程养护大中修项目8.52千米,预防性养护20.899千米,已全面建成通车。自2019年以来共计实施农村养护提升工程34公里,建成3个镇级交通管理站及40个村级交通服务点。
2021年以来共完成雨污分流工程项目74个,新建和改造雨污水管网建设94.956千米,其中污水管网61.392千米,雨水管网33.564千米,一体化污水处理泵站1座,截流井8个,大三格化粪池5座,完成段园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总投资约1亿元。[6]
2021年全区PM2.5平均浓度为44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5%。纳入市级考核的3个断面(岱河人民路桥,闸河北山闸断面、龙河人民路桥)水质改善成效明显,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新增造林500亩,栽植苗木3.5万株。高质量完成东部山场2027.9亩疏林和裸露山林绿化建设。 投资2.7亿元实施朔西湖采煤沉陷区环境治理一期项目。新改建雨污水管网35公里。总投资1.15亿元的龙岱河及支流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全年共检查各类企业810家次,下达停产整治15家,查封扣押8家,责令整改24家,限期改正52家,行政处罚7家,罚款97.3万元。
2021年组织开展了“两节”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持续开展“1+11+N”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专项行动。全区共检查单位4456家次,排查安全隐患3512条,所查隐患均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和消除。
2021年全区全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4起,死亡4人(工贸行业生产安全事故1起1人,道路交通事故3起3人);查处非法经营烟花1起,缴获629件烟花爆竹;拆除违建9处;查处1辆非法加油车;查处1处非法液化气点;对违规操作、违章作业、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员的约谈16家35人,预防性行政处罚8家,罚款15.8万元,事故处罚4家,罚款99.5万元。[6]
杜集区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东临京沪大动脉,徐阜铁路;西接京九大通道。连(连云港)—霍(霍尔果斯)高速、京(北京)—福(福州)高速交汇于此,徐阜铁路和311国道在这里交汇,距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铁路、公路和航空组成立体交通网。高铁淮北北站位于杜集区坡里村,距市区约12公里,于2017年12月28日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