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北区

钦北区

中文名 钦北区
车牌代码 桂N
外文名 QinbeiDistrict
火车站 钦州站
下辖地区 3街道11镇
行政代码 450703
机场 南宁吴圩机场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著名景点 八寨沟、王岗山、望海岭、九佰垌
GDP 330.60亿元(2019年)
电话区号 0777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钦北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钦州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归属秦设象郡所辖。汉、三国至晋,钦州属交州合浦郡,南朝末元嘉设末寿郡,这是钦州的最早建制。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易名钦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民国年间改为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设钦廉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隶广西省,设钦北壮族自治县,1955年复隶广东省,曾一度合并到湛江专区。

1965年7月钦北区再隶广西壮族自治区,改为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七个县市,钦北区属钦州。

1983年10月划出北海市。1985年,防城港从防城县分出。1987年7月划出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划出防城县和上思县归防城港市管辖。1994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钦州地区,设立地级钦州市。

钦州市新设钦北区、钦南区。2000年,钦北区辖12个镇。2005年,那香镇并入板城镇。

1994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62号)同意撤销钦州地区、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钦州市新设钦北区、钦南区。钦北区辖新棠、板城、小董、大垌、长滩、那蒙、大寺、贵台、大直、青塘、平吉11个镇和那香乡,区人民政府驻钦州湾大道。

1996年,钦北区面积2216平方千米,人口约60万人。辖12个镇:大寺镇、贵台镇、大直镇、青塘镇、平吉镇、小董镇、新棠镇、那蒙镇、那香镇、长滩镇、板城镇、大垌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钦北区总人口526582人。其中:大垌镇36073人,平吉镇56587人,青塘镇31051人,小董镇69445人,板城镇46959人,那香镇20856人,那蒙镇38985人,长滩镇40996人,新棠镇35943人,大直镇58517人,大寺镇66813人,贵台镇24357人。

2003年,钦北区辖12个镇:大垌镇、平吉镇、青塘镇、小董镇、板城镇、那香镇、那蒙镇、长滩镇、新棠镇、大直镇、大寺镇、贵台镇。

2005年6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80号)同意撤销那香镇,整建制并入板城镇,板城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区辖11个镇。

2003年8月,钦发[2003]21号文件将北至南北二级公路,西至钦州湾大道,东至钦江,南至钦北铁路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为2.36平方公里,划为钦北区城区建设范围;同年10月钦北区行政办公地点在该处动工兴建。2006年1月钦北区委区政府搬入新址办公。2007年4月,钦发[2007]11号文件将2.36平方公里内的牛头湾、清水窝划入钦北区辖管。

2008年9月,钦州市政府办发函批复设立长田街道,下设城北、皇马和大井3个社区。2009年7月,钦北区委、区政府设立中共长田街道工作委员会及长田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全区辖1个街道、11个镇:长田街道、大垌镇、平吉镇、青塘镇、小董镇、板城镇、那蒙镇、长滩镇、新棠镇、大直镇、大寺镇、贵台镇。区政府驻长田街道。

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12]75号)批复同意调整钦州市钦南区与钦北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将钦南区管辖的向阳街道办事处沙坡社区、永福社区,南珠街道办事处白水塘社区、北营社区,水东街道办事处小江社区、山塘社区划归钦北区管辖。此次调整是将钦南区的南珠、向阳、水东等3个街道办事处中的18073户56021人划归钦北区管辖(以子材大街为界)。

调整后,钦州市政府所在地属于钦北区。钦北区新设立鸿亭街道、子材街道。调整后,全区辖3个街道、11个镇:长田街道、鸿亭街道、子材街道、大垌镇、平吉镇、青塘镇、小董镇、板城镇、那蒙镇、长滩镇、新棠镇、大直镇、大寺镇、贵台镇。[8]

行政区划

至2019年底,钦北区行政辖3个街道、11个镇:长田街道、鸿亭街道、子材街道、大垌镇、平吉镇、青塘镇、小董镇、板城镇、那蒙镇、长滩镇、新棠镇、大直镇、大寺镇、贵台镇。

截止2021年8月,钦北区辖板城、新棠、长滩、小董、大垌、那蒙、大寺、贵台、大直、平吉、青塘11个镇和长田、子材、鸿亭3个街道,22个社区居委会,161个村委会,1819个自然村。其中,城区社区9个,分别为城北社区、皇马社区、大井社区、永福社区、沙坡社区、白水塘社区、北营社区、小江社区、山塘社区。乡镇社区13个,分别为小董社区、大寺社区、平吉社区、大直社区、板城社区、那香社区、大垌社区、江表社区、那蒙社区、青塘社区、新棠社区、贵台社区、长滩社区。[9]

钦北区行政区划
名称 面积(k㎡) 人口 下辖
长田街道 / 19395人 城北社区、皇马社区、大井社区
鸿亭街道 / 14846人 小江社区、山塘社区
子材街道 / 45319人 永福社区、沙坡社区、白水塘社区、北营社区
大寺镇 271.82 97082人 大寺社区、屯强、新晓、四联、宿禾、天安、屯妙、广琅、百庆、屯首、敦民、南间、那桑、那葛、那河、三益、三门滩
小董镇 150.31 98130人 小董社区、那兰、多隆、中花、那料、那道、那学、榃头、东联、吉水、逍遥、板董、奇陵、榃楼、龙眼、西陵、那陵
大垌镇 155 37770 大垌社区;大垌、平山、良田、米家、大塘、歌标、大片、平辽、马皇、江表、横岭
平吉镇 259.6 98070 平吉社区、平吉、古秀、八仙、榃兰、平沙、新胜、古隆、榃标、牛江、白鹤垌、贤架、广平、平里、大田、永隆、湴塘、彭良、朱林、三冬
青塘镇 124.3 55337人 青塘社区、红村、高峰、华岭、青塘、青全、榃山、青华、新村、榃铺、大岐、决竹、青苏、那路
板城镇 180 102494 板城社区、那香社区、众仁、厚孟、中心、新城、朝阳、板中、牛寮、屯车、板城、竹山、三联、屯茂、六虾、宁家
那蒙镇 137.7 58369人 那蒙社区、四维、平福、六马、湴山、那桂、板选、屯周、陂角、竹山、那蒙、屯里、岳马、朱砂
长滩镇 118 63477人 长滩社区、古勉、新勤、榃袅、那袅、胜利、新铺、屯六、荣庆、马朝、屯巷、谈读、连丰、上汶、那谷
新棠镇 112 51561人 新棠社区、南局、屯林、平况、那黎、屯楼、屯王、榃忠、南忠
贵台镇 210.67 39023人 贵台社区、那逻、爱国、屯良、百美、大路、那美、那朴、洞利、那桃、那略
大直镇 370.5 96706 大直社区、那天、屯蒙、大利、富雄、英雄、那光、胜利、充文、大直、彭久、那泮、派亩、双那、屯笔、义和、那桃、天岩、米拱、屯品、那么、屯宽、王岗

(各镇面积和各乡镇人口参考来源)

政府领导

钦北区行政区划
名称 面积(k㎡) 人口 下辖
长田街道 / 19395人 城北社区、皇马社区、大井社区
鸿亭街道 / 14846人 小江社区、山塘社区
子材街道 / 45319人 永福社区、沙坡社区、白水塘社区、北营社区
大寺镇 271.82 97082人 大寺社区、屯强、新晓、四联、宿禾、天安、屯妙、广琅、百庆、屯首、敦民、南间、那桑、那葛、那河、三益、三门滩
小董镇 150.31 98130人 小董社区、那兰、多隆、中花、那料、那道、那学、榃头、东联、吉水、逍遥、板董、奇陵、榃楼、龙眼、西陵、那陵
大垌镇 155 37770 大垌社区;大垌、平山、良田、米家、大塘、歌标、大片、平辽、马皇、江表、横岭
平吉镇 259.6 98070 平吉社区、平吉、古秀、八仙、榃兰、平沙、新胜、古隆、榃标、牛江、白鹤垌、贤架、广平、平里、大田、永隆、湴塘、彭良、朱林、三冬
青塘镇 124.3 55337人 青塘社区、红村、高峰、华岭、青塘、青全、榃山、青华、新村、榃铺、大岐、决竹、青苏、那路
板城镇 180 102494 板城社区、那香社区、众仁、厚孟、中心、新城、朝阳、板中、牛寮、屯车、板城、竹山、三联、屯茂、六虾、宁家
那蒙镇 137.7 58369人 那蒙社区、四维、平福、六马、湴山、那桂、板选、屯周、陂角、竹山、那蒙、屯里、岳马、朱砂
长滩镇 118 63477人 长滩社区、古勉、新勤、榃袅、那袅、胜利、新铺、屯六、荣庆、马朝、屯巷、谈读、连丰、上汶、那谷
新棠镇 112 51561人 新棠社区、南局、屯林、平况、那黎、屯楼、屯王、榃忠、南忠
贵台镇 210.67 39023人 贵台社区、那逻、爱国、屯良、百美、大路、那美、那朴、洞利、那桃、那略
大直镇 370.5 96706 大直社区、那天、屯蒙、大利、富雄、英雄、那光、胜利、充文、大直、彭久、那泮、派亩、双那、屯笔、义和、那桃、天岩、米拱、屯品、那么、屯宽、王岗

人口民族

区委书记:黄治华

区委副书记、常委、委员:邓洁丽[10]

地理环境

钦北区古窦风光钦北区古窦风光根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10年底,钦北区总人口约74.9万。汉族、壮族为钦北区的世居民族,各乡镇均有分布。

至2019年末,该区人口87.76万人.

2019年年末,钦北区户籍总户数19.15万户,总人口87.76万人。其中,男性49.13万人、女性38.63万人。男女比例为55.98:44.02,女性占总人口44.02%。

2019年底,该区城镇人口16.20万人,占18.46%;乡村人口71.56万人,占81.54%。人口自然增长率8.7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95人。年内,该区出生人口1.11万人。全区人口出生率12.62‰,死亡率3.91‰,自然增长率8.71‰。

到2012年底,钦北区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位置境域

气候

钦北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背靠中国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临近北部湾,是大西南出海的关键地段,区位优越,交通方便。东连灵山县,南接钦州市钦南区,西接防城港市上思县,北邻南宁市的良庆区,距北海、防城港、首府南宁以及越南国均是100公里,总面积2179平方公里。

土壤

钦北区属带海洋性的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22摄氏度,年平均日照1801小时,无霜期345天,年降雨量2000多毫米。气候温和,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水文

钦北区境内多是赤红土壤、水稻土、紫色土

资源

河流

钦北区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最大的河流是茅岭江。茅岭江古称渔洪江,又名西江,为钦州市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市内板城镇屯车村公所龙门村,流经那香、新棠、长滩、小董、那蒙、大寺、黄屋屯等乡镇,至康熙岭镇的团和、防城港的茅岭注入北部湾茅尾海。干流全长112公里,流域面积2959平方公里。 干流坡为0.69‰,总落差135米,流域平均高程为109米。

茅岭江

主河全在钦州市境内,流域面积1974平方公里。流域西部为十万大山山脉。 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板城江、那蒙江、大寺江、大直江等4条,二级支流有贵台江、滩营江2条,三级支流有那湾河、平旺水 (防城县境)2条,全河流呈扇形分布。

大寺江

位于广西钦州市大寺镇,是钦州第一大河茅岭江的一级支流,大寺江发源于防城港市上思县公正乡鸡白村,流经上思公正、钦州贵台镇、大寺等乡镇,于大寺镇老简注入茅岭江干流。 全长69.3公里,流域面积599.2平方公里,其中钦州境内河长46.7公里, 流域面积455.8平方公里。

地下水

钦北区地下水分布不均匀,越往北地下水越少,但各地有差异:北部新棠一带为红色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富水度甚弱;板城经小董至那蒙一带,含水性较弱,岩相接触带和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较少。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钦北区矿藏资源有石灰石、石膏、煤、锰、钛铁、金、重晶石、花岗岩、稀土等20多个矿种,其中锰储量1900万吨。

生物资源

至2010年底,钦北区土地总面积21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786公顷,林地面积116263公顷。

经济概况

钦北区主要植被有松树、杉树、梧桐、竹、按树等,经济林有荔枝、龙眼、油茶、八角、紫胶等。钦北区境内还有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虎、豹、穿山甲、猫头鹰以及蛇、蛤蚧等。

概况

第一产业

钦北区着力发展资源型工业,逐步形成制糖、酒精、造纸、矿产品、松香、中成药等支柱工业企业。

八寨沟的青山绿水八寨沟的青山绿水钦北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建设“新工业园区、新城区、新旅游景区、新农村”的“四新”目标,加快了工业、城镇、农业、旅游“四大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2019年,钦北区生产总值(GDP)33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8.1%。

2019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2.6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12.3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9.4%。

201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6%、35%和49%,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是19%。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33.4%、55.3%。同上年比较,三次产业占比基本一一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2.7和4.5个百分点。

2019年人均GDP增长7.5%;万元GDP能耗0.2866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3.3%。[11]

第二产业

钦北区主要农产品有优质水稻、水果、甘蔗、香蕉、竹子、玉桂八角、 茶油树、蚕桑、禽畜水产和冬菜生产等。到2010年底,钦北区有水果面积333333公顷,水果产量10万吨,其中仅荔枝的种植面积就达21333公顷,产量达3万吨,且名优品种较多,如“南局红”、“香荔”、“妃子笑”等30多种。钦北区香蕉的产量也达到了19万吨,其他水果如龙眼、芒果、香蜜瓜、梅等也分别有几千吨的产量,是钦州市乃至广西的重要水果生产基地之一。

市文化艺术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

2019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5.03亿元,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56.7亿元,增长28.4%;林业产值8亿元,增长5.2%;牧业产值27.1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4.6亿元,增长11.6%;农林牧渔服务产值4.3亿元,增长7.3%。

2019年,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21913千瓦,增长4.3%。全年有效灌溉面积18766公顷,增长-0.15%。

2019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0.48万亩,增加0.87万亩;甘蔗种植面积16.76万亩,增加0.77万亩;水果种植面积50.1万亩,增加0.04万亩。

2019年,全年出栏肉猪22.36万头,增长-23.8%;出栏家禽4985.82万羽,增长11.6%。肉类总产量11.64万吨,增长4.5%。水产品总产量3.5万吨,增长4.3%。

2019年,全年森林抚育面积 7800公顷。全年木材采伐量577800立方米。松脂产量44456吨。[11]

八寨沟风光八寨沟风光

第三产业

2019年,全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7%,工业增加值增长5.5%。其中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7%;规上非公经济工业总产值增长-19.7%。

2019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4.4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企业30家。[11]

八寨沟景区八寨沟景区

社会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19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其中,5000万以上投资项目同比增长13.2%,500-5000万投资项目同比下降25.9%。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57.9%

房地产开发

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239738平方米,增长20.44 %,其中住宅2839240平方米,增长24.9%。本年房屋竣工面积68971平方米,减少65.69%,其中住宅66519平方米,减少65.8%。商品房销售面积813840平方米,增长0.22%,其中住宅776790平方米,增长-0.14%。商品房销售额40.7元,增长13.2%,其中住宅38亿元,增长10.1%。

财政

2019年财政收入8.59亿元,增长15.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亿元,增长3%。税收收入6.88亿元,增长16.4%,占财政收入比重80%。财政支出32.49亿元,增长4%。

贸易

2019年,全区限上贸易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15.6%:其中城镇94.6亿元,增长13.9%;乡村37.4亿元,增长20.4%。[11]

教育

科技

钦北区教育系统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该区小学专任教师大专毕业生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5%上升到2007年的35%。2001年以来中小学共补充了1700多名新教师,学历合格率均为100%。在21世纪园丁工程培训中,该区共有2人入选自治区100名A类培训对象,45人入选市级B类教师培训对象。有5位教师和2位校长入选国家级名师培训,有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4人被评为“广西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评为“自治区特级教师”。

2018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96所,在校学生119877人。其中:中学21所,小学175所。教师总数6795人,其中:中学教师2244人,小学教师4551人。幼儿园85所,教师1197人。小学毕业升学率100%,中学毕业升学率100%。当年考上大学人数1236人,考上中职学生数5042人。[11]

卫生

钦北区田园风光钦北区田园风光2007年以来,该区共组织科技下乡的区直部门10个,科技人员480人次,该区大力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多次对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先后聘请专家、技术人员800多人次深入到各镇村、工矿企业、学校等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并举办种养技术、管理技能等培训班230期次,参加培训人数达6万多人次。

人民生活

2018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和计生机构)184个,其中,医院3所,中心卫生院5所,各镇卫生院7所;床位合计2183张,增长0.74%。卫生人员24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28人。[11]

2020年6月2日,钦北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城镇建设

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87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97元,增长11%。[11]

交通

至2010年底,钦北新城区完成了2.3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钦北区行政信息中心综合办公大楼和区交通局、财政局、教育局、粮食局等区直单位的办公大楼已相继投入使用,其他10个区直部门办公楼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钦北区民居村落钦北区民居村落2010年钦北区还下大力气抓好街道、村庄的环境卫生整治,清理村庄垃圾、污泥和路障,规范垃圾堆放点,做好改院、改圈、改水、改厕工作,硬化村内道路,积极开展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积极开辟文体活动场所,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

风土人情

钦北区陆海空交通发达便捷,南防铁路、南北铁路、黎钦铁路以及南北高速公路、南北二级公路、钦陆一级公路、上大二级公路均贯穿境内,全区公路四通八达,柏油路、水泥路连接全区各镇乡村,交通运输便捷。 钦北区有高速公路直达南宁机场、北海机场均在1个小时左右,直达越南也在1个半小时左右。

2019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10171辆,比上年末下降19%,其中载客汽车164辆,增长0.6%。载客量5097客位,增长3%。普通载货汽车10007辆,增长19%。载重量137289吨位,增长27%。客运量254.37万人,下降14%。旅客周转量18670.8万人/公里,下降12%。货运量2425.6万吨,增长8%。货物周转量413704,增长7%。 [11]

传统节日

饮食

钦北区主要有壮族与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杂居,关系密切,互相融合,生活习俗大同小异。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端午节、鬼节(七月十四)、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其中,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其他节日汉族与壮族基本相同。

每年的三月三和中秋节(各村屯过节日期不同,一般在八月初八至八月十七的某一天),家家户户喜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群众在欢度中秋节时有跳岭头的习俗。

民间文化

钦州猪脚粉钦州猪脚粉钦北区属桂东南菜系,兼具海滨饮食风格与少数民族风味于一体,有名的菜有钦州大蚝、蚝油柚皮鸡、蚝油香麻鸡、清蒸豆腐圆、炒螺肉、炒蟹等;钦州地区的小吃很有特色,如猪脚粉、老鸭汤、狗肉粉、螺丝粉、酸野等。

钦州猪脚粉、海瓜皮、海红薯是钦州地区三种别具特色的地方小吃。海瓜皮素以鲜、嫩、香、脆、爽口而著称;而海红薯却因肉质甜润,松软滑口而别具风格;猪脚粉是“老钦州”早餐之必备佳品,柔滑美味的白米粉,配以脆、甜、鲜的猪脚,真正是色香味俱全,油而不腻,厚而不韧,香而不火的特点令其成为钦州美食的代表。[12]

名优特产

跳岭头

跳岭头跳岭头钦州最古老的一种祭祀带面具舞蹈。据明、清《钦州志》记载,它于1658年前已在钦州永乐都(今大寺镇、贵台等壮族聚居地)流行,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前扩展至全市壮汉两族各村庄。祭祀时间起初是每年的中秋节(家历八月十五日),至民国35年用扩大到由八月初一起到头八月底止,各乡村定时轮番举行。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全国已不多见。

钦州采茶戏

钦州采茶戏钦州采茶戏属于戏曲范畴的民间歌舞剧体系,源自江西,约在1780年传入钦州,经过200多年的改革,已成为独具钦州特色的地方采茶戏。钦州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可分为采茶歌舞、小戏、大戏三部分,据不完全统计,采茶歌舞有《正茶》等10多个,小戏有《吊蛤》等50多出,大戏有《舜儿》等60多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流传较广。

粤剧

粤剧原称广班或广府戏,群众称之“大戏”。过去广东把戏班分为上六府班和下四府班(钦州属下四府)。上下府戏班所演出的剧目和锣鼓曲牌虽然大体相同,但表演程式、武功技巧却各有特色,自成流派。到了20世纪30年代下四府班向上六府班看齐,用粤语代替官话,不断引进省港流行剧目和上六府演员,下四府班的表演特色和传统技巧逐渐消失。



旅游

钦北区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八寨沟、鹰山温泉旅游度假村、王岗山、板城镇梨花、古窦岭、望海岭等,这些旅游区的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颇具地方特色,令人留连忘返。[13]

八寨沟

八寨沟风景八寨沟风景(9)“九寨沟太远,八寨沟就在身边。”随着这句广告词风靡广西,钦北区八寨沟旅游风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八寨沟旅游区位于钦州市西北五十多公里的十万大山腹地的贵台镇境内,总面积三万多亩。八寨沟是亚热带雨林、竹林,山涧、瀑布清澈生动,大小泉潭分布有致,砂页岩形态奇特,物种植被丰富,是集探险、猎奇、游泳、休闲度假、避暑、观光的旅游胜地。

王岗山风景区

王岗山风光王岗山风光王岗山属十万大山山脉,主体处于钦北区大直镇西境,面积1637公顷。王岗山山高坡陡,壁绝峰险,森林密布,四季如春。

孙中山曾在这里领导过王岗山反清武装起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游击队曾在这里建立根据地。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王岗山成立为省级森林公园。

历史名人

钦北黑叶荔

钦州市钦北区荔枝种植面积近40万亩,其中黑叶荔为主栽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种植面积35万亩,占该区荔枝种植面积近90%,年产黑叶荔4万吨左右。以钦北区新棠镇为主产区,辐射带动长滩、板城、小董等镇,连片种植面积20多万亩,黑叶荔枝颜色鲜艳、个头大、肉质厚、清甜爽脆、核中小、糖分高、风味好、耐贮运,特别适于制罐,在广西区内外享有盛名,1991年在桂林全国荔枝评鉴会上被评定为优质正宗黑叶荔枝品种。

贵妃红荔枝

原产地为钦州市钦北区贵台镇,是继原产地为钦州市钦北区新棠镇的钦州红(南局红)荔枝优良品种之后的“中国黑叶荔之乡”又一个荔枝优良新品种。贵妃红荔枝果肉半透明、味甜、香气中等,果肉质地细嫩、多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7%;果肉厚,可食率为73.5%;焦核率为46.0%,种子重占果重的4.6%。

蜜枣王

蜜枣王产地为钦州市钦北区那蒙镇。“蜜王”大枣是从台湾引进新蜜枣品种,在那蒙镇竹山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获得成功,注册商标“蜜王”。该枣单果重100克~400克,糖度18°,果形长椭圆,果皮翠绿,果肉白嫩细腻。

钦北果园鸡

果园鸡全称优质生态果园鸡,分布于钦北区北部的小董、大洞、那蒙、大寺、板城、长滩、新棠等镇,因当地习惯利用果园自然放养而得名。

小董麻通小董麻通2003年12月,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特产之乡专家委员会授予钦北区“中国果园鸡之乡”称号。

小董麻通

小董麻通是钦州市钦北区小董出产的地方名牌小食品。小董麻通用香糯粉加红肉芋粉为主料,配入白糖,搓成小粒,置于油锅中炸成直径三四厘米、长达10~12厘米、中间发泡而不空的小圆柱,再裹以薄糖,周身滚贴炒香的芝麻即成。因用芝麻包裹,内如通草而得名。

小董麻通具有轻、香、甜、酥、脆俱全的特点,大而不重,甜而不腻,酥脆爽口,食后余香满口,令人回味。1981年在广西糕点制作工艺评比会上,小董麻通首摘桂冠,名声远扬,成为春节期间和平常品茶最受人欢迎的食品之一。

大寺猪肚巴

大寺猪肚巴大寺猪肚巴猪肚巴是大寺镇的特产,味香脆独特。猪肚巴油炸的全过程时间长,一定要用柴火铁锅,这样炸出来的猪肚巴才够黄够脆。

由于大寺原料有限,做法复杂,一般从早忙到晚一天的产量也只有30斤左右。

大寺沙姜

大寺沙姜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外表褐黄色,皮色光亮,经晒不瘪,皮薄肉厚,肉质细腻脆嫩,味辛辣带甜。大寺镇沙姜种植面积约8000亩,总产量1.5万吨左右。

槐花粉

槐花粉槐花粉是钦北区人们喜爱的消暑糖水,在钦北区乡镇街头随处可见,槐花粉入口滑嫩。制作原料以槐花、大米、红糖为主。先把大米用水泡5个小时左右,将槐花用水稍微浸泡变软,把大米和槐花一起磨成米浆。

词条图册

冯敏昌,(1747—1806)字伯求,号鱼山,钦州大寺镇人,壮族,乾隆进士,改庶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会试同考官,户部主事,调补刑部。著有《小罗浮草堂诗抄》、《鱼山执笔法》、《河阳金石录》、《师友渊源集》,并编修《华山小志》、《河南孟县志》、《广东通志》等。

黄明堂(1866—1939),同盟会员、民国将领。字德新,钦州大寺镇人,壮族,1905年率部接受孙中山的改组。1923年孙中山将黄明堂军改编为中央直辖(后改称建国粤军)第四军,黄明堂为军长,欧阳丽文为其第三旅旅长。

黄秋槐

(约1553~约1620年) 钦州中屯乡杨梅园(今位于钦州北郊)人。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拔贡,任梧州教谕升教授。在任职期间,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教导,凡聪明勤学者免交学费。以此鼓励。告老归家后,于万历四十二年(1619年),专请钦州管教育的官员到家中,将祖传租谷8500斗的田产,尽送钦州儒学,作办学永久基业。民国年间,钦州中学堂校长章正枢,将这批田产拨交广东省立第十二中学(后改为广东省立钦州师范学校,即今钦州市民族师范学校),此田产便成钦师校产。该校的图书、仪器、椅桌、床铺及学生的助学金均由田租支付。[12]

利松

(1903~1983年),原名利大添,曾用名李松,汉族。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华峰塘村人。大革命时期,曾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3月转为正式党员。1929年9月,国民党左派俞作柏、李明瑞在南宁宣布成立南路讨蒋军,公开反对蒋介石,利松在南宁参加了“讨蒋军”。1934年1月调中央红军第九军八团任二营营长,后任团长。

1935年4月,在天生桥、金沙江附近的大猫场战斗中,左脚再次负重伤,不能随部队行军,党组织安排他隐蔽,后被国民党军俘获,在贵州监狱中禁闭119天。出狱后沿途乞食回到家乡,从此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6月,为生活所迫,参加国民党张之英海军陆战队任士兵。次年春,计划利用部队休整之机发动兵变,由于泄密,被驱逐回家。1983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0岁。[1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