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学报

岭南学报

中文名 岭南学报
语言 中文
主办单位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
出版周期 年双刊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学报坚持质量至上的理念,力求《岭南学报》所刊发的论文见解精湛,具有高度学术含金量,能为国学某一领域提供新材料、新思维、新观点。学报崇尚卓荦的创新精神,提供缜密的理论思辨,强调厚重的史学意识,注重小学和文献方面的功夫,要求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有据。

《岭南学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期。征稿不拘一格,国学文史哲诸科不限。学报严格遵循双向匿名审稿的制度,以确保刊物的质量水平。学报的英文名为Lingnan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岭南学报》不仅刊载来自汉语世界的学术论文,还发表 姐妹刊物杜克大学的JCLC所接受英文论文的中文版,力争做到同步或接近同步刊行。学刊冀求不久能成为展现全球主流中国学研究成果的知名期刊。

《岭南学报》将开设“青年学者研究成果”专栏[2],以鼓励及发掘新一代国学人才。

编辑委员

主编:蔡宗齐(岭南大学中文系)[2]

编委(以汉语拼音排序):

  1.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
  2. 陈尚君(复旦大学中文系)[2]
  3. 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
  4.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5.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6. 蒋秋华(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7.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2]
  8. 李惠仪(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9. 李雄溪(岭南大学中文系)
  10.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
  11. 刘燕萍(岭南大学中文系)
  12. 汪春泓(岭南大学中文系)
  13.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
  14.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与信息学系)
  15. 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2]
  16. 许子滨(岭南大学中文系)
  17.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
  18. 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19. 张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20. 郑吉雄(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

主要学术活动

2013年11月1日-2日[3]

岭南大学汉学国际研讨会暨《岭南学报》复刊工作会议

与会学者:蔡宗齐、袁行霈、曹虹、曹建国、陈国球、陈尚君、陈引驰、胡晓明、蒋寅、刘青海、刘玉才、刘跃进、潘建国、彭国忠、钱宗武、夏晓虹、张健、张少康、朱志荣、黄仕忠、彭林、金培懿等。

2014年3月7日-8日:

《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二:“经学的传承与开拓”国际学术会议暨“声音与意义---古典诗歌新探”国际研讨会

与会学者:蔡宗齐、叶国良、徐兴无、钱宗武、许子东、张洪明、杜晓勤、施议对、陈引驰、葛晓音等。

2015年3月20日-21日[4]

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三:“明清文学与文论”国际研讨会暨《岭南学报》复刊号发布会

与会学者:蔡宗齐、曹虹、陈水云、潘建国、蒋寅、陈引驰、陈文新、陈溢源、李鹏飞、奚彤云、曾永义、杜桂萍、郭梅、张健、俞为民、康韵梅等。

2016年9月29日-30日[5]

《岭南学报》学术会议之四:“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国际研讨会

与会学者:王德威、刘绍铭、李欧梵、朱志荣、张丽华、朱立元、夏晓虹、许子东、陈平原、胡晓明、陈晓明、陈大康、陈国球、彭国忠、王文英、吴国坤、程光炜、郜元宝、古风、贺桂梅、刘剑梅、张晶、吴俊、王尧、黄念欣、汪春泓、张隆溪等。

2017年11月4日:

《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五:“出土文献:语言·古史与思想”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陈剑、陈侃理、邓佩玲、郭永秉、韩巍、李雄溪、沈培、袁国华、徐刚、赵平安、张光裕、张富海、单周尧、林志鹏、杨华、许子滨、汪春泓等。

复刊号一二合辑目录

  1. 《岭南学报》复刊词(蔡宗齐)[2]
  2. 越民族底灭亡 (朱东润)

文学美学

  1. 李杜齐名之形成(陈尚君)[2]
  2. 论南宋词所展现的“物趣”、“梦境”与“空间逻辑”的文化意义 (林顺夫)
  3. 女英雄的想象与历史记忆(李惠仪)
  4. 梁启超与晚晴短篇小说的发生(夏晓红)
  5. “衣”之华夏美学(胡晓明)

文论研究

  1. “以意逆志”说与中国古代解释论 (蔡宗齐)[6]
  2. 中国古代的声律启蒙读物:《声律发蒙》及其他 (张健)
  3. 袁枚《随园诗话》与清诗话写作之转型(蒋寅)

经学探索

  1. 移风易俗与礼乐教化(彭林)[6]
  2. 汉武帝时期的礼教:国家宗教神学之意识形态——董仲舒的礼教神学思想(普慧)
  3. 松崎慊堂与《缩刻唐石经》刍议(刘玉才)[2]
  4. 庶民经学到天朝正学——以溪百年《经典余师·四书》为考察核心(金培懿)
  5. 道咸经世派的“文儒”理想(曹虹)

文史考证

  1. 论刘向、刘歆和《汉书》之关系(汪春泓)
  2. 读李密《陈情表》小识(单周尧)[6]
  3. 再论《刘子》是否为刘勰所作——兼谈学术争论中的学风问题(张少康)
  4. 《古今乐录》的整理与考释(金溪)[2]
  5. 《大唐西域记》所载佛教口传故事考述(陈引驰、陈特)
  6. 山谷行书和东坡草书《赤壁怀古》词石刻的真伪及文献价值(王兆鹏)[6]

宏观方法

  1. 文学史研究的途径与意义(刘跃进)
  2. 试论文献辨伪的语言学方法(钱宗武)[2]

附录

  1. 《岭南学报》小史述略——兼论陈寅恪与《岭南学报》(黄湛)
  2. 《《岭南学报》征稿启事》[6]
  3. 撰稿格式[2]

复刊号封面复刊号封面

第三辑目录

本辑为专题刊:《经学的传承与开拓》

  1. 《仪礼》各礼典之主要礼意与执礼时之三项基本礼意(叶国良)
  2. “孟子深于《易》”论(陈雄根)
  3. 释“诗者天地之心”(徐兴无)
  4. 清儒的“知识分化”与“专门之学”萌芽:从几场论辩谈起(张寿安)
  5. 读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札记二则(郭鹏飞)
  6. 皮锡瑞《诗》主讽谕说探论(蔡长林)
  7. 唐文治先生《论语大义》义理体统探要(邓国光)
  8. 香港大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述要补(单周尧)
  9. 经学传承:《书经》之中外诠释(陈远止)
  10. 论韩国《书》学文献的文本状态及其校勘原则(钱宗武)
  11. 文化接受者的身份认同:朝鲜王朝文庙从祀的形成过程(卢鸣东)
  12. 编后记(许子滨)

第三辑封面第三辑封面

第四辑目录

  1. 礼坏乐崩时代圣贤君子的坚持与抉择(叶国良)
  2. “铸造全国青年之思想”:欧游前后梁启超讲学路径的变动(夏晓红)
  3. 重建历史想象:周颖芳及其弹词小说《精忠传》考评(张禹)
  4. 论清人三家《诗》分类理论中的“师承法”:以刘向及《说苑》为例(张锦少)
  5. 区大典《诗经讲义》述评(李雄溪)
  6. 刘百闵的经学著述(许振兴)
  7. “香港大学《春秋》、《左传》学”研究述要续补(单周尧)
  8. 现代学术中的丧服研究:以三部丧服学著作为中心(吴飞)
  9. 《诗经·周颂》与《大武》重探:以清华简《周公之琴舞》参证(邓佩玲)
  10. 申公臣灵王(二)“遇于枥燧”(刘文强)
  11. 叠词训释与经籍句读:楚竹书《周易》释文辩正(黄志强)

第四辑封面第四辑封面

第五辑目录

本刊为专题刊:《声音与意义:中国古典诗文新探》

中国诗文的声音与意义(蔡宗齐)[7]

古体诗

  1. 《诗经》叠音词的语音象征(赵纳川、钟志辉)[7]
  2. 论五言诗体的音部组合原理(赵敏俐)[7]
  3. 论早期五言诗的节奏演变与美学示范(罗桢婷)[7]

近体诗

  1. 早期五言诗中的声调对立:三组诗歌作品的量化分析(宋晨清)[7]
  2. 汉语诗律起源:证自沈约诗案例研究(张洪明)[7]
  3. 大同句律形成过程及与五言诗单句韵律结构变化之关系(杜晓勤)[7]
  4.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改造(金溪)[7]

诗歌与散文

  1. 骈文韵律与超时空语法:以《芜城赋》为例(冯胜利)[7]
  2. 从五古的叙述节奏看杜甫“诗中有文”的创变(葛晓音)[7]
  3. 声成文,谓之音:倚声填词中的音律与声律问题(施议对)[7]
  4. “古文”与声音:兼及其与诗学的关联(陈引驰)[7]

理论反思

第五辑封面第五辑封面单音汉字与汉诗诗体之内联性(蔡宗齐)[7]

第六辑目录

本刊为专题刊:《明清文学研究》

前言(汪春泓)[6]

名家论坛

  1. 论说“戏曲资料”之五种类型(曾永义)[8]
  2. 高密诗学的理论品格及其批评实践(蒋寅)[6]
  3. 仪式与象征:清顺治十七年冒襄得全堂夜宴演剧述论(郭英德)

明清诗学词学及文化

1. 明初文化格局中的地方儒学与台阁文风(陈文新、方宪)[8]

2.明代“古诗”总集的编纂、出版、接受——从宏观角度的考察(陈婧)[8]

3.道光词坛的典范建构——兼论晚清词学从流派意识向典范意识的转移(陈水云)[8]

小说戏曲与文化

  1. 水神、溺籍与历险——论《聊斋志异·织成》(刘燕萍)[8]
  2. 从“法相唯识”论《牡丹亭》和《南柯记》(司徒秀英)[8]
  3. 《朴通事谚解》及其所引《西游记》新探(潘建国)[6]
  4. 《燕辕直指》的清朝观(曹虹)[8]
  5. 清代越南使节于中国广东的文学活动——兼为《越南韩文燕行文献集成》进行补充(陈益源)[8]

第六辑封面第六辑封面

第七辑目录

思想史论坛

  1. 仍在胡适的延长线上——有关中国学界中古禅史研究之反思[6](葛兆光)
  2. 顾颉刚与崔述(林庆彰)[2]
  3. 丁茶山的中国易学史论(吴伟明)[5]

文献考释

  1. 《宣室志》作者张读墓志考释(陈尚君)[2]
  2. 《啸亭杂录》三条考辨(朱则杰)[2]

文体与流派

  1. 词与乐府关系新论——关于词与乐府关系的综合考察(钱志熙)[2]
  2. 冯梦龙《太平广记钞》的编纂和点评(康韵梅)
  3. 再论八音诗与八居诗(陈福康)
  4. 刘禹锡与元白诗派的离合(陈才智)
  5. 《文章辨体》的分类与选篇(踪凡)

诗人与作品

  1. 唐人《幽兰赋》意象源流论(詹杭伦)[1]
  2. 廖恩焘:诗界革命一骁将(胡全章)[2]
  3. 权力意志:清高宗乾隆帝讥斥钱谦益诗文再议(严志雄)[2]

第八辑目录

本刊为专题刊:《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

前言(许子东)

现当代文学中的穿越现象

  1. 香港另类奇迹:董启章的书写/行动和《学习年代》(王德威)
  2. 追摹、混搭与穿越:晚清画报中的古今对话(陈平原)
  3. “不响”里的当代史:《繁花》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陈晓明)
  4. 架空穿越:第三种虚构历史的文学方法(许子东)
  5.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概念(程光炜)[3]
  6. 现代性与古典性的交融:郭沫若历史悲剧的特色之一:以《屈原》为例(王文英)
  7. 留学生鲁迅关于中国道路的思考(顾农)

理论研究与学科穿越

  1. 从“诲盗之书”到“祖国第一政法小说”:晚清的“新评《水浒传》”(夏晓虹)
  2. 从“传奇文”溯源看鲁迅、陈寅恪的“小说”概念(张丽华)
  3. 陈三立与同光体赣派(胡迎建)
  4. 神理与妙悟(张晶)
  5. 佛教妇女对于张爱玲《色戒》写作影响之浅探(汪春泓)
  6. 近代报刊小说转载编年史(陈大康)[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