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小歌班进入上海后的称谓。以演出传统历史剧为主,艺人都是男性,又称“男班”。绍兴文戏吸收了绍剧的许多传统剧目、表演艺术和“二凡”唱腔,采用了绍剧的板胡、笛子、斗子等乐器,并改革“呤吓北调”为“丝弦正调”。
绍兴文戏时期分绍兴文戏男班时期和绍兴文戏女班时期,这是越剧的成熟期,男班的鼎盛期,女班发展初期。
小歌班在上海苦苦奋斗了近五年,由茶馆演出进展到中等戏院演出,这个来自浙江嵊县的新兴剧种受到人们的关注。1921年9月16日,由费翠棠、颜焕亭等组成的戏班演出于第一戏院,当天,《新闻报》广告首次刊出“绍兴文戏”之名谓。何来此名呢?
1.与绍兴大班相比而言。
嵊县隶属绍兴府,而绍兴本有的绍兴大班历史悠久,在上海已有一定影响,演出之戏,多数为宫闱历史戏和武戏,内容大多是有关社稷江山大事。而同出于绍兴府辖下的小歌班,很少有武打戏,内容主要是家庭伦理、儿女情爱,相比起来绍兴大班是文武兼备、武戏较多,小歌班则不擅武戏,文戏较多,就冠名“绍兴文戏”。
1922年8月,以马潮水、王永春、白玉梅为首的戏班进入大世界打出的“越郡班绍兴戏班”之名,老板黄楚九觉得该名不妥,欲称“绍兴戏”,但怕与“绍兴大班”混淆;仍称“小歌班”、“的笃班”,又感到与已有的声誉、影响和地位不相符。马潮水等提议称“绍兴文戏”为妥,黄楚九同意后,便于1922年8月23日在《申报》广告刊出“绍兴文戏”之名,此后,才渐趋统一。但这“文”不是说不会武戏,其时其后,也有少量武打戏。
2.小歌班自身发展所致。
小歌班原是没有伴奏乐器的清唱艺术,唱腔尾声拖腔是用人声帮腔,常以“呤哦呤呤哦”在后台唱出。自1921年初建立第一支伴奏乐队后,唱腔尾声帮腔,以丝弦伴奏替代人声帮唱,这比原有人声帮腔文静幽雅得多,致使小歌班艺术更为文雅完整了。所以,丝弦伴奏之“文”也是剧种当时取名依据之一。
继而采用二胡代替板胡,使曲调性能稍趋柔美,并从“二凡”和“丝弦正调”的交替演唱中,逐渐产生了介乎两者的“嚣板”。在表演上又从京剧吸取了某些程式动作,因而艺术上较小歌班有显著提高。从1923年产生了全部女演员的“女班”后,“绍兴文戏”就成为两者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