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溶镇

河溶镇

人口 50981人(2017年)
中文名 河溶镇
地理位置 江汉平原北端,当阳市东部
行政区类别
政府驻地 河溶镇过街楼社区兴隆街2号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河溶镇位于当阳市东部,东临荆门市,南与江陵县、草埠湖镇接壤,西与两河镇隔河相望,北与淯溪镇毗连,距当阳城区27公里。历史上商贸繁荣,素有“小汉口”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漳东重要的

河溶镇河溶镇物资、信息、资金的集散地。

河溶镇地处江汉平原北端,漳东平原东部,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全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镇国土总面积221.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10.3万亩、林地4万亩、水面3.8万亩。辖19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0981人(2017年)。

镇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商业网点星罗棋布,供电供水设施齐全,电量充足,有104伏变电站1座,日供水1万吨能力的水厂1座。

历史沿革

河溶镇河溶镇河溶镇初名溶市、合溶,后改称河溶,据《中国古今大辞典》记载:“沮漳二水至此合流,故名”。1927年置联保处,属当阳第三区署;1945年,改置河溶镇公所;1949年7月称河溶镇。1979年河溶镇人民公社设立陈场、赵湖、河溶3个管理区。1984年,撤社并区,撤销管理区,设立河溶镇、官当镇、丁场乡、两河乡、孙场乡、赵湖乡、陈场乡,隶属河溶区人民政府。

1987年撤区并镇,成立河溶镇人民政府,辖23个村;将官当镇、丁场乡、孙场乡、两河乡所辖25个村分立出去,成立新的两河镇、官当乡。1990年河溶镇设立陈场、赵湖、河溶3个农村党总支。2000年8月撤消农村党总支。2001年3月河溶镇与官当乡整体合并,成立新的河溶镇。

行政区划

截止2016年,河溶镇辖1个社区、19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户籍总人口57448人,集镇人口7893人,国土面积251.2平方公里。

序号 村(社区)名称 位置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1 过街楼社区 河溶集镇中心 14.16 10789
2 前进村 河溶镇东南 6.24 1842
3 前英村 河溶镇东南 11.8 1671
4 前程村 河溶镇东南 16.23 3026
5 前华村 河溶镇中东部 12 2812
6 前合村 河溶镇东部 9.6 2164
7 郭家场村 河溶镇东部 18.6 2056
8 星火村 河溶镇东南 12.96 2240
9 丁场村 河溶镇北部 7 2194
10 民合村 河溶镇西北 3.8 1981
11 民耀村 河溶镇西北 9.79 3346
12 观基寺村 河溶镇西部 9.35 3428
13 赵湖村 河溶镇南部 9.6 2177
14 红联村 河溶镇东北 14.9 2199
15 官垱村 河溶镇北部 7.17 2493
16 民新村 河溶镇北部 7.5 2734
17 红明村 河溶镇西北 21.74 2667
18 红胜村 河溶镇东北 10.78 2220
19 建国村 河溶镇东北 6.6 2998
20 红日村 河溶镇北部 9.6 2411

截至2017年,该镇行政面积22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981人。

文化历史

序号 村(社区)名称 位置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
1 过街楼社区 河溶集镇中心 14.16 10789
2 前进村 河溶镇东南 6.24 1842
3 前英村 河溶镇东南 11.8 1671
4 前程村 河溶镇东南 16.23 3026
5 前华村 河溶镇中东部 12 2812
6 前合村 河溶镇东部 9.6 2164
7 郭家场村 河溶镇东部 18.6 2056
8 星火村 河溶镇东南 12.96 2240
9 丁场村 河溶镇北部 7 2194
10 民合村 河溶镇西北 3.8 1981
11 民耀村 河溶镇西北 9.79 3346
12 观基寺村 河溶镇西部 9.35 3428
13 赵湖村 河溶镇南部 9.6 2177
14 红联村 河溶镇东北 14.9 2199
15 官垱村 河溶镇北部 7.17 2493
16 民新村 河溶镇北部 7.5 2734
17 红明村 河溶镇西北 21.74 2667
18 红胜村 河溶镇东北 10.78 2220
19 建国村 河溶镇东北 6.6 2998
20 红日村 河溶镇北部 9.6 2411

小镇

街巷

漳河东岸的河溶镇,到五六十年代还是荆楚名镇,因沮漳河在沙市入长江,又发源于荆山山脉,河溶水深码头好,上吞沮漳流域木材燃煤山货粮油棉麻丝茶,下纳汉湘申渝布匹食盐百货洋油,东边(现荆门市)赶场必来河溶,河街帆樯林立,有小汉口之称,“溶丝”更是闻名中外。曾有河溶和沙市都是荆山的水流出来的、是荆山的马驮出来的老话。

资源优势

河溶镇河溶镇河溶长街长巷全由三条青石铺就,街边建筑均是风火墙高阶沿的带楼明清老屋,商铺一个挨一个,没有冷热场。小镇外由城河和长堤环绕,城河两头与漳水相连,上有铁龙桥、下有下半桥(解放后,由于三机厂下班后工人一般经过该桥去买菜,也被戏称为“下班桥”),均为石拱桥。离下半桥不远处的过街楼,犹如城门,横跨在河溶镇的主街上,那是可以和中国任何古城楼嫓美的一座建筑,由四根石柱支起,重檐飞角雕梁画栋,四面戏台八面威风。四方都有楹联匾额。有一幅写的是:“建百尺楼以游娱原属逢场作戏,凛千秋鉴于歌舞允堪劝此为良”,还有一幅写的是:“不大一块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些微几个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又有一幅写的是:“几回演出前朝戏,都是提醒后来人”。匾额东为“图书献瑞”,西为“德化无私”,南为“翰墨扬芬”,北为“文明有象”。逢年过节,楼上唱戏,楼下可过车马人流。过街楼地下有条石砌筑的街道排水暗渠(涵沟)通到城河,出水口是石雕龙口,人称“过桥不见桥”。

小镇上原有九宫十八庙,解放后还存有罗家剧院、罗家大堰戏楼子、天后宫戏楼多处,若这些景观不败于五、六十年代,宜昌的旅游又会添一处好去处,毫不夸张地说不会逊色于周庄和凤凰城。日寇炸烧都未毁尽,修漳河水库后,漳河水干,河溶渐衰,又人为改石板街为水泥路、将古建筑毁拆败尽。河溶仅存的百年老堤(莫家湖、贺家垸子)上,由于防洪需要,又在堤上筑起两三米高的砖墙,再次对河溶景观进行了破坏,老河溶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百年老堤上远眺一马平川边缘的山心寺,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河溶镇由于傍水而居,在居民口语中,习惯用“上头”、“下头”(即上游和下游)来表示方位。在上世界80年代之前,河溶的主要商业街道在城河内,在堤外就是骡马行,随着公路的发展和河运的衰落,沿河即城河内的街道基本上荒废,绝大部老“街上人”都已经离开了自己家族已经居住了几百年的老宅。

富含矿产资源

河溶镇具有四大资源优势。

农业资源丰富

已探明石膏储量14亿吨以上,控制含膏面在40平方公里,膏层平均厚度2.1米,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属特大型石膏矿床,尤其是雪花膏,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

区位资源优势明显

河溶建有6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的优质稻生产基地、6万亩优质油生产基地和1万亩花卉林果基地,年出栏生猪12万头以上。有沮漳水系流经该镇,莫家湖、朱家湖经多年人工改造已变为沃野田地,修建有2座中型水库、7座小 I 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

畜牧业

河溶镇河溶镇河溶地处大三峡经济圈发展内,交通便利,东倚207国道、西背三峡机场、南接汉宜公路、北通焦柳铁路,距沪蓉高速,沪渝高速,长江黄金水道,三峡国际机场,当阳火车站等交通要道都在半小时车程内。四、劳动力资源充足。河溶镇每年有1万余劳动大军外出务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该镇富含矿产资源,已探明石膏储量9449万吨以上,控制含膏面在40平方公里,含膏组36层,划分9个工业膏组,膏层最大厚度3.99米,最小厚度1.5米,平均厚度2.1米,储量大、品位高、埋藏浅,属特大型石膏矿床。尤其是雪花膏储量和品位居全国之首,含三氧化硫40%,氧化钙32%,结晶水19%,二水硫酸钙平均含量在85%以上。

河溶镇水利资源丰富,有漳河及沮漳水系,莫家湖、朱家湖经多年人工改造已变为沃野田地,东部丘陵区于60-70年代修建2座中型水库、7座小Ⅰ型水库、6座小Ⅱ型水库,承雨面积83.53平方公里,总库容5173.5万方。山地资源富足,有丘陵岗地4.7万亩,山林4万亩,河滩洲地0.5万亩,可承载山羊喂养10万只,现喂养3万只,发展潜力巨大。优质粮油资源丰富,优质粮面积10万亩,优质油面积7万亩。

教育

河溶镇河溶镇河溶镇农民有着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传统习惯,但是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仍没有跳出自繁自养的半自然经济状况,饲养方式落后、良种普及率底、经济效益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河溶镇把畜牧业作为近年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头戏。引导农民由传统的、单一的种粮模式转向发展畜牧业生产上。

全镇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猪、牛、羊、家禽等传统副业项目,对饲养大户优先提供饲养场地、贷款、技术,从而调动了农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该镇注重畜牧业品种的改良,由畜牧站牵头做好全镇的品种改良工作,并从市内外购进各类畜牧新品种进行杂交繁殖,使各类牲畜的优良品率达到99%。同时,为了让养殖户安心养畜,这个镇还建全了镇村组三级服务体系,他们把牲畜习性和一些易患疾病做成小册子发到广大养畜户手中,并通过不定期举办科技培训班,使广大养畜户接受培训,河溶镇已呈现出村村有兽医、组组有防疫员、每个养畜家庭都有一个养畜明白人的喜人局面。

当地名人

河溶镇河溶镇当阳市河溶镇得胜小学位于漳东平原东部与荆门交界之处,现建于河溶镇红胜村四组。学校创建于一九五八年。一九九四年八月由原初级中学改为保育住读制完全小学,现有校园面积35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840平方米。学校服务区为河溶镇红专、红胜、红明、丁场四个行政村,总人口近万余人。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标准较高的远程教育室、图书室、实验室。现代教育手段日趋优化,校园绿化美化达到较高标准,称得上一所花园式学校。

学校不断优化内部管理,突出了管理中的科学性、人文性、精细化。多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例大的安全事故。学校注重德育为先,努力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德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家长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三教育网络收到极佳效果。教学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质量逐年攀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明显提高。校本研究工作得到市教研室的高度评价,学生成绩名列全镇前茅。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市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常规教学合格学校”、“继续教育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等。学校正朝着“建和谐校园,创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办满意教育“的目标奋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