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美土司

容美土司

中文名 容美土司
又称 柘溪
最低海拔 200米以下
地处 今湖北鹤峰县、五峰县等地
目录导航

简史

族源

容美土司古称容米,又称柘溪,是容米部落的后裔。“容米”,据土家族语言学家考证,为古土家族语“妹妹”的意思。从这个语言信息中可以推断,容米部落是一个以女性为首领的部落,或者说是一个古老的具有母系氏族社会遗存特点的原始部落。这个部落是古代巴人廪君种的一支,最早出现在长阳县资丘镇附近清江南岸天池河口的容米洞。以后,容米部落沿天池河而上,从今日的五峰,逐步深入到今日鹤峰一带,建立了第二个容米洞,史书称之为“新容米洞”。在这里繁衍生息,直到元至大元年(1308),史书上始有记载。容米部落处于“世外桃源”的境界长达1600年以上。

发展阶段

容美土司,从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至大三年(1310),到容美宣慰司改土归流之雍正十三年(1735),历经425年,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容美土司的兴起时期,从元至大三年(1310),到明嘉靖元年(1522)计212年,中央王朝变换了两个朝代,14个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8代11位司主。其间,建立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加强和密切了中央王朝的关系,司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迁徙和动乱,可用之兵由1000土兵达到3000土兵左右,疆域比元末扩大一倍以上,由一个不见史志的洞蛮部落而发展成为施州卫的四大土司之一。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容美土司逐步走向鼎盛的时期。从明嘉靖元年(1522)开始,至清顺治三年(1646)田玄病逝为止。其间,中央王朝变换了6位皇帝,容美土司经历了5代7位司主,共历时124年(1522~1646)。在这其间,汉语、汉文化得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儒、道、佛学说逐步深入,封建地主经济开始出现,以田九龄、田宗文、田楚产、田玄为代表的田氏诗人群形成,可动员兵丁在七千名以上,土司控制面积达到七千多平方公里,是容美土司的鼎盛时代。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容美土司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时期。从清顺治三年(1646)田玄去逝至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止。其间中央王朝经历了南明隆武、永历等4个皇帝,清朝顺治、康熙、雍正3个皇帝,土司经历了田沛霖、田既霖、田甘霖、田舜年、田炳如、田旻如3代6位司主,历时89年。明末清初朝代交替,风云变幻,容美土司在南明、大清、“西山寇”、吴三桂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挣扎生存,特别是遭受“一支虎”移居容美和“刘体纯胁裹万民北渡”,两次浩劫,容美元气大伤。田舜年、田旻如诸司主当政其间,虽竭尽全力,力图再造容美之盛世,文治武功亦取得较大成就,仍无法挽回容美土司衰亡之命运。

清雍正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雍正帝将原容美土司地,加大隘关以外近关50里内之山羊隘地(原属湖南省慈利县麻寮千户所部分)和原属长阳县之渔洋关地,设置一州、一县,州定名“鹤峰”,县定名“长乐”(后改名五峰),至此,容美土司政权宣告灭亡。

地理

疆域

《康熙皇舆全览图》中的容美土司《康熙皇舆全览图》中的容美土司容美土司疆域图,《鹤峰县民族志》容美土司疆域图,《鹤峰县民族志》容美土司地处楚之西“南徼”。东联江汉,西接渝黔,南通湘澧,北靠巴蜀,境内山岳连绵,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300多米,最低在200米以下,是武陵山脉东段的中心。其疆域控制面积元末约2000平方公里左右,明末清初鼎盛时期达700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鹤峰县的大部分地区,巴东县野三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恩施县、建始县清江以南的部分地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分地区和湖南省石门县、桑植县与之接壤的部分地区。至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其控制疆域缩小在四关四口(东百年关、洞口,西七峰关、三岔口中,南大崖关、三路口,北邬阳关、金鸡口)之内,总面积亦在4000平方公里上下。

人口

乾隆六年版《鹤峰州志》载:“查土民共一千九百二十一户(1921户)、男妇共一万零三百六十七名口(10367人)。”又顺治十三年(1656)田既霖向清朝投诚时是率领所部兵二万,改土归流以后容美土司主要被划归鹤峰州、长乐县,因此明末清初时其境内人口约为两万余名。

建制

容美土司在元称黄沙寨千户、容美军民总管府、容美宣抚使司,在明称容美等处军民宣抚使司、宣慰使司,清沿明制,称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明洪武七年后,容美土司下辖家乡寨、五里白崖、椒山玛瑙、石梁下洞、五峰石宝六个长官司;永乐定制后下辖五峰石宝、石梁下洞、椒山玛瑙、水浕源通塔坪四个长官司,崇祯十三年后五峰、石梁、椒山、水浕源四长官司升安抚司;石宝、下洞、玛瑙、通塔坪四个副长官司升长官司。另外,容美土司私自设立的长官司、指挥司、土知州、千户、百户、参将、洞长等多达27个。

明代时下辖长官司

明代时容美宣抚司下辖四个长官司:椒山玛瑙长官司、五峰石宝长官司、石梁下峒长官司、水尽源通塔坪长官司。四个长官司都是洪武七年(1374)初置,后废,永乐五年(1407)复置。明末清初都升任安抚司。其世系、疆域[2]等情况如下。

长官司 长官 辖境 备注
五峰石宝 始于元末张友富 五峰县白鹿庄、长乐坪、蒿坪西部及五峰镇之一部分 元末及大夏时为安抚司。康熙时,容美土司田舜年使其子田耀如承袭五峰安抚司、张六谦承袭深溪石宝长官司。
石梁下峒 始于元末唐元德 五峰县石梁司至湾潭东部 康熙时,田舜年使其子田焜如承袭石梁安抚司、唐公正承袭下洞平茶长官司。
水尽源通塔坪 始于元末唐赛龙 五峰县湾潭镇西部、水浕司全部及傅家堰之白溢、鸭儿坪等地 最初隶属于散毛土司,容美土司以近邻散毛的沙溪调换,遂隶属于容美。
椒山玛瑙 始于明初刘文秀 以司治留驾司东侧的椒山溪得名,辖鹤峰县下坪、邬阳 清康熙时,刘跃龙为安抚使。

清代时军政体系

长官司 长官 辖境 备注
五峰石宝 始于元末张友富 五峰县白鹿庄、长乐坪、蒿坪西部及五峰镇之一部分 元末及大夏时为安抚司。康熙时,容美土司田舜年使其子田耀如承袭五峰安抚司、张六谦承袭深溪石宝长官司。
石梁下峒 始于元末唐元德 五峰县石梁司至湾潭东部 康熙时,田舜年使其子田焜如承袭石梁安抚司、唐公正承袭下洞平茶长官司。
水尽源通塔坪 始于元末唐赛龙 五峰县湾潭镇西部、水浕司全部及傅家堰之白溢、鸭儿坪等地 最初隶属于散毛土司,容美土司以近邻散毛的沙溪调换,遂隶属于容美。
椒山玛瑙 始于明初刘文秀 以司治留驾司东侧的椒山溪得名,辖鹤峰县下坪、邬阳 清康熙时,刘跃龙为安抚使。

世系

(一)吞并境内土司

进入清朝,容美土司及其下辖土司陆续归降清朝。顺治十一年(1654),清朝“换给湖广水浕司土官唐镇邦、世袭印信”。[3]顺治十三年(1656),容美土司田既霖才投诚。[4]在明清易代和吴三桂之乱中,容美土司逐渐强大,并肢解、吞并了下辖的四个长官司。

水浕司唐继勋因反击容美而流离外地,田舜年于是让唐镇邦之子唐世熙的儿子唐迂隆继承了通塔坪长官,而以田圆南为水浕安抚使。

五峰司唐福谦,曾随水浕司唐继勋、石梁司唐公廉共同反击容美司,唐福谦还将儿子张彤弨做唐继勋的女婿,待张彤弨死后,田舜年遂让张之纲的女婿田耀如承袭了五峰安抚使。而张氏宗祀由深溪石宝长官张琏奉祀。石梁司唐居仁与唐公廉反击容美司,唐居仁死后唐公廉被田舜年所杀,于是让唐居仁的外甥田焜如承袭了石梁安抚使,而唐氏宗祀由下洞平茶长官唐公正奉祀。康熙四十七年(1782)八月,清朝“湖广故五峰安抚使田燿子田鸣南、故石梁安抚使田焜子田辅南,各袭职”。[5]

水浕司长官刘沛龙、刘跃龙都是容美司女婿,因此得以继续承袭。康熙三十七年(1772)十二月,清朝“以故湖广椒山安抚使刘元敏子刘跃龙、袭职”。[6]

据康熙二十九年(1690)《百顺桥》碑刻记载,[7]原来的四个安抚司被吞并、肢解的情况如下:

土司 长官 土司 长官
石梁安抚司 田庆年(暂管) 下峒平茶长官司,在今鹤峰县下洞坪 唐公介
水浕安抚司,在今五峰县水浕司 田圆南 通塔坪长官司,在今五峰县大面通塔坪 唐遇春
五峰安抚司,在今五峰县大弯 田跃(燿)如 石宝深溪长官司,在今鹤峰县石宝、湖南石门县深溪河 张六谦
椒山安抚司,在今鹤峰县留驾司 刘跃龙 玛瑙寨龙长官司,在今巴东县马龙头、建始县的寨陇 刘守柏

(二)土舍阶层与文武官职

土司境内有“土舍”阶层,相当于汉地的“士绅”,分为五种:干办舍人,负责“主文字及京省走差”;土官舍人,有一定的职品和职官,地位比干办舍人高;护印舍人,掌握中央王朝颁给土司印信、号纸或符的土舍,是土司境内最为权贵者之一;把事舍人,是土司私自任命并具有一定管理职权 的土舍,把事舍人无职官和职品, 但管理一定数量的土民,是土司社会治理的末端;普通土舍,无职无权,却生来为土司权贵,容易转化为土目。

军队分为中、左、右、前、后五营,其长官为“副总兵”,皆由土司田氏亲属担任;其次为副将,由异姓亲信担任。各营有“旗鼓”一人,国有征伐,则为大将,生杀在掌,然平日亦布衣草履,跨驴而行,绝不类官长也。五营之下,设四十八旗长官;旗下各有守备、千总、百户等,名为军官,趋走如仆隶。在司境各地,还设有指挥使司、安抚司、长官司、洞长、土知州、经历堂经历、巡边经历司、贴堂经历司、副经历、参将、千户、百户等大小官员。[7]雍正年间,四川提督黄桂廷就曾上奏弹劾容美土司私设官员:“康熙十九年犹私给川民向继洪游击牌委,僭列太保职衔;又康熙四十九年给向世明游击牌委,雍正五年给向中虔游击牌委。夫川民非其所辖,何得滥给牌委?……越界滋扰,所差之人有副将、千把之称,滥假名器,任意妄为。”

元代

土司 长官 土司 长官
石梁安抚司 田庆年(暂管) 下峒平茶长官司,在今鹤峰县下洞坪 唐公介
水浕安抚司,在今五峰县水浕司 田圆南 通塔坪长官司,在今五峰县大面通塔坪 唐遇春
五峰安抚司,在今五峰县大弯 田跃(燿)如 石宝深溪长官司,在今鹤峰县石宝、湖南石门县深溪河 张六谦
椒山安抚司,在今鹤峰县留驾司 刘跃龙 玛瑙寨龙长官司,在今巴东县马龙头、建始县的寨陇 刘守柏

明代

容美土司田氏世系图容美土司田氏世系图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田氏为容米部落受姓后之沿袭。第一代土司为墨施什用(元至大三年被授予黄沙寨千户),第二代土司为田先什用(元至正十年被授予容美洞等处军民总管府总管),第三代土司为田光宝(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授予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军民宣抚司事),到末代土司田旻如共传承15代、23位司主。容米部落的首领开始没姓氏,后来渐以祖先之称谓而受姓,因其先祖墨施(或称墨色什)之“墨色”在土家语言中称为天王之意或首领之称,故随着容美土司逐步与汉文化交融,由“墨”到“天”,再由“天”到“田”,墨→天→田,就是容美田氏的真正来源。

清代

田墨施什用(1311年前后在任)

元代至大三年(1311)元朝立黄沙寨,以田墨施什用为千户。[8]

田先什用(1324~1330年前后在任)

泰定元年(1324)十二月,夔路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九洞为寇。[9]泰定三年(1326)四月,容米洞蛮田先什用等纠结十二洞蛮攻击长阳县,湖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都不花招降,田先什用等五洞降,余发兵征讨。[10]至顺二年(1330)七月,怀德府洞蛮二十一洞田先什用等,以方物来贡、归还所虏生口八百余人。[11]

振武兴文

田光宝(洪武年间在任)

丙午年(1366),田光宝归降于朱元璋,朱元璋以其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事。[12]

吴元年(1367),改容美洞等处军民宣抚司,为黄沙靖安麻寮等处军民宣抚司,以田光宝掌司事。[13]

容美宣慰司元帅府经历司印(明·洪武)容美宣慰司元帅府经历司印(明·洪武)(2)明洪武五年二月,改羙洞军民宣抚司为长官司秩正六品,以光宝为长官”。[14]

田胜贵(永乐年间在任)

为田光宝之子。

田潮美(?-1457年在任)

为田胜贵之子。

田保富(1457-?年在任)

为田潮美之子。天顺元年(1457),“命湖广容美宣抚司宣抚田潮美子保富代职,以潮美老疾也”。[15]

田镇(在任时间不详)

田保富之子。

田秀(?-1505年在任)

田镇之弟。田镇继承宣抚使职位后,无嗣,兄终弟及,田秀继承宣抚使。[16]

田世爵(1514-1556年在任)

字廷器,号龙溪。田秀之第七子,乳名七哥俾。正德九年(1514)正式继承宣抚使。嘉靖年间田世爵、田九霄父子率土兵前往东南抵抗倭寇。[16]

田九霄(1556-1562年在任)

号后江,田世爵长子。年少时即随父亲田世爵前往东南抗击倭寇。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因黄家山大捷,由胡宗宪提请承袭宣抚使职。[17]

田九龙(1587-1593年在任)

字子云,号八峰、田世爵之次子。于万历年间袭司职主政容美。万历三十七年卒,年38岁。

田楚产(1593-1625年在任)

田楚产夫人向氏石牌匾田楚产夫人向氏石牌匾字子良,号郢阳,九龙嫡长孙宗愈之子。因兄弟争袭,田楚产携妻子出亡忠峒十余年,上台乃檄楚产回司袭职。[18]

田玄(1625-1646年在任)

字太初,号默颠,楚产长子。“田氏诗派”首位土司诗人。1625年主政容美,曾因 率领数千士兵勤王有功,而由宣抚使晋升为宣慰使。因悲惋明廷灭亡,1646年忧愤而率。年65岁。[19]

田霈霖(1646-1648年在任)

田玄长子。字厚生,号双云。1646年至1648年主政容美。明崇祯年间,曾亲率数千人马征战护藩有功,乃授其父田玄为宣慰使,一如远祖田光宝之旧,时永历元年丁亥,“一支虎”由清江奔入容美,乘其不备,抢劫库藏宝玩,并掘发祖墓,霈霖遭此横祸郁愤暴蹶而卒,寿39岁。

战功

田既霖(1648-1657年在任)

田玄次子,霈霖之弟,字夏云。顺治十三年(1656),向宁南靖寇大将军阿尔津以所部兵二万投诚。[4]

田甘霖(1657-1675年在任)

田玄第三子,字特云,号铁峰。1658年,田甘霖终被困于巴东,经数年困居和软禁之后,几经辗转,于1662年回司续职,康熙十四年(1675)病逝,年63岁。[20]

田舜年(1675-1703年在任)

田舜年(1639-1706),字韶初、眉生,号九峰,田甘霖长子。康熙十四年(1675)袭职,二十八年(1679)进京受康熙皇帝召见。在其任内,容美土司在各方面达到鼎盛。康熙四十五年(1706)赴省请求以三子田曜如替换已经袭职的长子田昺如,不料被总督石文晟拘禁,于六月冤死狱中。[21]

田昺如(1703-1706年在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从田舜年所请,承袭宣慰使职。[22]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田舜年请废黜田昺如。[21]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朝廷以“革职宣慰司土司田昺如暴戾虐民,抗不赴审,应枷责佥妻安插内地”、“容美司土司著田旻如承袭”。[23]

田旻如(1707-1733年在任)

九峰公之次庶子。号碧峰。1707年因田舜年骤死一案被康熙帝钦定袭任司职。主政容美27年。雍正十一年(1733)“改土归流”,清军压境,于是自缢于平山万全洞,容美土司至此覆亡。[24]

文化

社会经济

容美土司原本只是西南地区一个普通的宣抚司,经嘉靖年间宣抚使田世爵率领族人前往东南随胡宗宪抗击倭寇,战术上得到历练,文化上受到洗礼,从此在文治武功上走向鼎盛。

嘉靖年间,宣抚使田世爵及其子田九霄、田九章等在胡宗宪军中报效,胡宗宪说:“容美兵,精悍甲诸部,万里从征,朝气正锐,但初未谙险扼,今授以布伏邀击之法,则为全胜之技。”“至于先年王江泾之胜,则永顺土官彭荩臣之功;清风岭并乍浦之胜,及剿徐海,则容美土官田九霄、九章之功。”[25]

万历年间平播之战中,容美宣抚司土舍田宗武,率领土兵两千人奉调参战,有功蒙赏。[26]

“奉天诰命碑”:诰封田楚产夫妇(右)、田玄夫妇(左)“奉天诰命碑”:诰封田楚产夫妇(右)、田玄夫妇(左)天启年间,宣抚使田楚产在平定奢安之乱中战功卓著,其死后崇祯皇帝追赠其为宣武将军、诰封其妻为恭人。在留存至今的“奉天诰命碑”中这样写道:“尔田楚产,乃湖广容美宣抚使司宣抚使玄之父,秉性忠勤,沉勇机略,操行廉洁以禔躬,延揽贤才而训子,驭众严肃兼威,惠以施仁,怀我恩荣,帅苗夷而向化。囊以奢安二酋悖逆,尔能效顺尽忠,洒血誓师,以身报国,深可哀怜,既捐勇烈之躯,宜重崇褒之典,是用赠尔为宣抚将军。”[27]

在清康熙帝平定吴三桂之乱时,宣慰使田舜年输忠效力,但也引起了朝廷的提防。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说:“土司田舜年,前于云南用兵时,输诚协济、殊有禆益,此去可奖励用之。苗人归附之后,探其巢穴,仍加谨慎堤防,不可以彼归顺,遂忽视之。”[28]

周边关系

汇编容美历代诗人诗歌的《田氏一家言》汇编容美历代诗人诗歌的《田氏一家言》容美田氏诗人群的形成,是容美土司的一大亮点。自田九龄始,至田舜年止,历时200多年,连续6代,涌现10位诗(文)人(含田楚产),创作各类诗词3000多首(今存有380题、524首),于清康熙年间汇成《田氏一家言》。这不仅在土家族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亦是绝无仅有的。这其中以田玄的诗作成就最高。现转抄部分诗作于下:

其一

飞光悲腊尽,一夕尚今年。

坐叹龙髯杳,谁攀羲辔还?

旧恩难遽释,孤愤岂徒悬!

纵说青阳好,笙歌辍市廛。

其二

儿童未解意,柏酒过相劳。

曾饱谁家粟,难看改岁桃。

酸心听画角,优枕厌铃鼗。

逆数经年过,惊蓬转泛舠。

其四

遗人辞故主,拥鼻增辛酸。

矢志终身晋,宁忘五世韩。

趋新群动易,恋旧抗怀难。

何事都门下,尚多不罢官。

其六

隔宿分新旧,斯时匪往时。

闲心嗟过客,冷眼盼残棋。

虚抱三闾憾,谁将木一支。

许多慷慨意,寂寂压双眉。

在非常落后的土司制度下,出现“容美田氏诗人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一,自田世爵当政以后,全面接受了汉文化,一面把汉文化同容美部落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一面与当代文坛享有盛誉的汉族文人“同文同伦同轨”,“以文会友”、“以诗会盟”,蔚然成风长达200多年;其二,自田世爵“严课诸男,有不嗜学者,叱犬同系同会”始,田氏历代均以“饱读诗书”为荣,“能诗善文”为乐,求知好学成了田氏的家风;其三,容美地处“西南胜境”,巫黔奥区,山水清奇,民风古朴,巴文化底蕴丰厚,加之明末清初,“烽烟四起”,惟容美为一方“净土”,无疑是诱发田氏诗人和各方名士盎然诗情的重要因素。总之,容美田氏诗人群及其作品,是土家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发扬光大。文学是不朽的,它不会随着土司制度的消亡而消亡。

容美土司时期,戏曲演艺文化十分兴旺发达,剧种百花齐放,有苏腔、昆曲、楚词秦腔。特别是南剧、柳子戏更具地方特色,是容美土司时的戏曲艺术奇葩。以致于号称南洪(洪升)北孔(孔尚任)照耀当时文坛的双星,北方之星孔尚任的名曲《桃花扇》竟在容美盛演不衰。全司戏楼林之,演员阵容庞大而精良,即在全楚亦称上乘。

容美土司是一个比较开明开放的土司。历代司主运用各种“合法”手段,如进贡、赏赐、求学、征调等,和“非法”手段如派出间谍、坐探等,冲破中央王朝的重重封锁,走向开放,学习、推广、普及汉语、汉文,制定诸多条款,吸引外地文人墨客,技艺商贾,百工之人,进司讲学、传道、游历、经商,而且“官给衣食,去则给引”;愿留者即“分田授室;久居者许以女优相陪等等,因而出现了“出山人少进山多”的良好局面。

有关文艺作品

容米土司直接脱胎于容米部落,长期处于“世外桃源”的生活状态,所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相对滞后。容美土司的社会形态是以封建农奴制为主体,兼有奴隶制成份,保留着原始社会末期的某些痕迹,在其中期以后,封建地主制经济开始出现;农耕经济发展缓慢,直到土司末期,在土民生活中仍未占到主导地位,土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狩猎、渔猎和自然采集;军民合一、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残破肢体的“神判”与肉刑,农奴与土司贵族的阶级对立贯穿于土司社会的整个过程。

“容美精兵悍甲诸部”,是容美土司“富强”的一个重要标志。容美土司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与农的旗长制度,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丁训练,寓于狩猎、渔猎的生产活动之中,平时养成了不畏强敌,勇于拼搏的精神。加上土兵编队以旗为基础,以部落为单位,父子兄弟同时上阵,前仆后继,格外强悍,在多次的奉调抗倭或“平叛”战斗中,屡战屡捷,多次受中央王朝的嘉奖。

词条图册

在处理周边关系上,容美土司采取了订约结盟、联姻和亲等手段,使周边环境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虽其间有些摩擦,但为数不多,这些作法为容美在诸邻司的“领袖”地位奠定了基础,所以周边诸土司“皆仰其鼻息”。

容美土司也积极与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建立良好关系。明天启元年(1621),宣抚使田楚产就铸造了一尊通高185厘米、重达365千克的大日如来佛铜像,送给施州卫的官员。[2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