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徐屯乡

中文名 北徐屯乡
所属地区 阳高县
人口数量 15283人(2017年)
目录导航

区划沿革

2021年4月12日,阳高县撤销北徐屯乡,整建制并入龙泉镇。[1]

基本概况

村民民居村民民居白登河从南侧通过,黑水河从西北流入,汇入白登河。

农村经济

基础设施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下湿盐碱。不少地只能种“黄落”,亩产不过十几公斤。农业合作化后,特别是70年代,县、社、村三级投资,排灌结合,综合治理,挖大小渠道25万米,建水库两座,打机井近300眼,5万亩耕地全部得到改良,并有两万多亩成水浇地。1949年全乡粮食总产183.4万公斤,亩产只40公斤,1978年增加498.8万公斤,亩产121公斤,分别增长172%、203%。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给这片碱滩带来福音。特别是地膜覆盖,使一些捉不了苗的重碱地也苗全苗旺,不仅克服低温苗不旺,而且抑制杂草丛生,提高产量。1990年,全乡总产975.5万公斤,亩产275公斤,居全县第三位。人均占有粮食由1949年182.5公斤,提高劐666.8公斤。

全面发展

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80年代,农民开始向商品生产领域迈进,向多种经营发展zh。1985年,全乡种植葵花;葫麻等油料作物2万亩,占全县油料作物面积的七分之一总产197.3万公斤,占全县油料总产的18.4%;种植甜菜0.46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6.9%,总产604.5万公斤,占全县总产的26.5%。荒滩草地多,农作物产品多,畜牧业相应发展。当年大牲畜年末2296头,居全县首位,其中养牛1479头,占全县16.2%。养猪6649头,其中母猪2210头,户均0.6头,占全县能繁殖母猪的26.7%。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该乡还注意林网建设和发展经济林。出现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人口数据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15283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4853
7488
7365
家庭户户数 4067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853
家庭户男 7488
家庭户女 7365
0-14岁(总) 4669
0-14岁男 2354
0-14岁女 2315
15-64岁(总) 8954
15-64岁男 4526
15-64岁女 4428
65岁及以上(总) 1230
65岁及以上男 608
65岁及以上女 62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3585

科技致富

总人口 14853
7488
7365
家庭户户数 4067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853
家庭户男 7488
家庭户女 7365
0-14岁(总) 4669
0-14岁男 2354
0-14岁女 2315
15-64岁(总) 8954
15-64岁男 4526
15-64岁女 4428
65岁及以上(总) 1230
65岁及以上男 608
65岁及以上女 622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3585

平安乡村

蔬菜大棚蔬菜大棚年关将近,阳高县北徐屯乡400栋移动大棚基地里,准备节日期间上市的蔬菜长势正旺。看着即将收获的第三茬蔬菜,村民心里乐开了花。这便是阳高县实施科技兴农、促农增收的一个缩影。阳高县把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推广作为促农增收的重要举措。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03元中,有30%是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科技农业正催胀阳高农民的腰包,鼓起农民的“钱袋子”。阳高蔬菜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素有“京津菜篮”之称。为了让科技提升菜篮质量,该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农科院所加强合作,建设了以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试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融丰蔬菜公司等。近5年时间,阳高县累计引进蔬菜新品种136个,有效改善了蔬菜质量,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新和堡移民新村500栋西班牙印第安西红柿以抗病、丰产、品质好、耐运输等特点深受东南亚国家的青睐。亩均纯收入达15000多元,仅此一项全村就增收600多万元。

靠科技打造京津地区畜产品供应基地,增加农民养殖收入,是该县实施科技兴农的又一重点。该县引进建设了大同市基业畜牧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可为农民提供长白、大白、杜洛克等世界优质种猪2000多头,加速了生猪品种的改良。张园村农民张守山依靠科学养猪技术,年出栏生猪1600头,纯收入达10万元,成为有名的养殖大户。针对奶牛从外地购买成本高、投资大,而本地奶牛数量多的实际情况,阳高县畜牧服务中心把繁育改良本地奶牛作为发展奶牛业的一条捷径。他们在全县7个畜牧兽医中心站下设了30个改良试点,培训冷配技术员32人,分片、包村、改良本地奶牛。全县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改良本地奶牛3200头,每头奶牛育成改良成本仅1500元,全县一年可节约养奶牛投资8000万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