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梆子

章丘梆子

中文名 章丘梆子
流行区域 章丘、惠民
别称 山东吼、山东讴、东路梆子
文化归类 地方戏曲
发展兴盛地 章丘
目录导航

起源演变

章丘梆子章丘梆子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山东讴”,也叫“东路梆子”,与秦腔为老西路梆子相对而言。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

据《山东地方戏剧史料汇编》记载,明末清初时,山西和陕西梆子的流散艺人跟随一些山西商人,沿黄河来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山陕梆子,当时,章丘是商贾往来的重镇,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所以当时的“梆子腔”在章丘兴旺发达起来。后来,这种“梆子腔”,由于受到当地方言、风俗、民间音乐和民间戏曲的影响,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取名为“章丘梆子”。

再后来,“章丘梆子”与“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都称之为“梆子腔”。这个时期,两种梆子又经常同台演出,为了区别这两种梆子,便根据这两种梆子的地域不同,改变了对“梆子腔”的名称。“横笛梆子”多流行于济南以西和西北,就改名为“西路梆子”,“章丘梆子”多流行于济南以东,就改名为“东路梆子”。[2]

清末民初,“章丘梆子”在济南非常盛行,最著名的是以郭廉孝(1855—1929)为代表的济南“三合班”,曾红遍济南、潍坊、济宁、兖州等地。京剧著名演员汪笑侬到济南演出时,仰慕其名,曾停了演出去看他的戏,并大加赞扬其精湛的表演艺术,赠其红蟒一件。[2]

艺术特点

章丘梆子的演出分为科班剧团和民间乐队两种形式。 

科班剧团

章丘梆子科班属于职业性质,以卖艺为生,由艺术造诣较深的艺人组成,经常在城北山、危山庙会和堂会上演出。

官庄石匣村章丘梆子剧团演出剧照官庄石匣村章丘梆子剧团演出剧照明清时期,章丘境内的寺庙林立,庙会不断。庙会期间,各地商贾、艺人云集于此,前来上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人流如海,盛况空前。据民间传说,当时流行着“宁愿今天不上香,也要先听梆子腔”、“豁上今天不赶市,也要先看梆子戏”的俗语,由此可见当时章丘梆子在群众中的地位。庙会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章丘梆子及其他艺术形式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章丘梆子的唱腔旋律多为波状式上行,并经常出现八度、九度、十三度音程,产生一种高亢挺拔、异峰突起的效果,具有浓郁的章丘地方特色。唱词以梆定板、合辙押韵、字数规整、上下对应。“章丘梆子”的“吼”是在每句唱腔的后面,按照唱词的内容以及演员情绪的不同,往往同是一样腔弯的“吼”,不同的演员,效果不同。吼的好的令人听之悦耳,百听不厌;悲时催人泪下,喜时使人笑逐颜开;怒时令人义愤填膺,乐时使人手舞足蹈;抒情时,犹如朵朵彩云追月,引人步入佳境,回味无穷。就是这个“吼”,突出了章丘梆子的特色,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章丘梆子男腔雄浑豪放,高亢激昂;女声典雅婉转,细腻深沉,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音乐唱腔有大一板、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叫板、数板、小尖板、一句一打、三位板、哭腔、拨子、罗罗、二黄、娃娃腔等。传统剧目有400余出,其中《两狼山》、《二进宫》、《斩黄袍》、《连环套》、《杨三孝打鞭》、《马二送崇》、《打灶王》、《打侄上坟》、《捡柴》等剧目最受群众欢迎,有所谓:“要听《二进宫》,须请亓家生。”“想看《连环套》,还是郭廉孝。”[1]

民间乐队

章丘电视台拍摄的民间乐队章丘电视台拍摄的民间乐队民间乐队的编制不大,一般由二胡、京胡、八角月琴、唢呐、锣鼓班组成。

二胡主要用于主要人物唱腔旋律的伴奏,一般为五度定弦;京胡和八角月琴一般只是作为纯伴奏的乐器,其中京胡也是五度定弦;唢呐所用的支数很多,因为使用不同的调;锣鼓班的编制一般为小堂鼓、板鼓、铙、钹、锣等。

民间乐队最为有名的是黄露泉老帮腔,传承历史悠久,起源于明代,有五百七十余年的历史。过去,由于该村与外界交往甚少,形成了独特的章丘梆子——老帮腔演出特色唱调,保持了原汁原味独特演出特色,《天仙配》《送子》《双锁山》等多种剧目,在章丘南部、东部等地深受欢迎,妇孺皆知。由于种种原因,在历史的洪流中失传50多年,濒临灭绝。[3]由于传承人年龄较大,面临着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的困境。

为传承地方文化,积极进行非遗项目的申报,成功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历史与现状

约在1920年前后,“章丘梆子”、“周姑子”和以陈秀青(京剧名伶,章丘人)为代表的皮黄班合在一块,成立了“三合班”,一时红遍济南,蜚声省城。著名的“周姑子”戏剧演员靳成花、靳成章、荀俊亭、邓洪山(艺名鲜樱桃)等人,都是先学“章丘梆子”后唱“周姑子”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戏班解体、艺人流散,著名艺人相继亡故,绝技失传,至20世纪40年代,章丘梆子濒临绝境、奄奄一息。新中国成立后,章丘梆子这个古老剧种又焕发了生机。

东张村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章丘梆子表演东张村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章丘梆子表演过去,“章丘梆子”戏班很多,在相公庄镇的巡检、东皋;白云乡的边湖、仙湖;垛庄镇的官营、麦腰;官庄的石匣(至今还保留着老戏台、明清戏服道具);文祖镇的黄露泉、西窑头、三德范、田广等村。当年,那里的群众大都有梆子腔的爱好者,同时,那些地方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章丘梆子”演员,如巡检村丁善俊(艺名四季子),曾是郭廉孝的得意弟子,扮相俊秀,唱做俱佳、深受观众喜爱;西窑头的亓家生(艺名金嗓子),曾拜师郭洪福,他本是制陶工,却经常与玩友们演出在历城、长清一带。

“章丘梆子”深深植根于章丘等鲁中黄河中下游的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如今,在民间仍有不少梆子业余剧团。[5]仅章丘就有五六个乡镇,几十个村庄都有大小不同的章丘梆子业余剧团或梆子演出队。他们或在年、节,或在春冬两闲,都要唱唱梆子戏。一到这个时期,真是乡乡都有梆子响,村村听到东路腔。[1]

剧种名人

排练现场排练现场郭廉孝,工老生,嗓音洪亮、唱腔感人、扮相俊雅、文武俱佳、身怀绝技。擅长甩发功、髯口功、纱帽功和踢靴功。经常在济南、泰安、淄博等地演出,演出剧目主要有《法门寺》《刀劈三关》《高平关》《五雷阵》《武家坡》等。60岁时还饰演《刀劈三关》中雷振海,武功不减当年,72岁高龄仍登台演唱。

此外,还有著名演员铜锤花脸郭洪福,青衣、花旦郭玉仙(女)等。他们的戏班经常在新市场(今人民商场)王三友茶社演出,该社对门便是文举茶社,明鸿钧的周姑子戏班常在这里出演。郭洪福十分欣赏明鸿钧的舞台表演。

郭廉孝和郭玉仙父女对周姑子戏亦非常喜爱,他们经常聚在一块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后来便伺机同台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因为在一个时间里一个舞台上能看到不同剧种的演唱。

知名剧目

章丘梆子比较有影响的剧目有:《赵匡胤下河东》、《双锁山》、《临潼山》、《破洪州》、《宝剑记》等。其中,《宝剑记》是明朝嘉靖年间章丘才子李开先的代表作。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