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在我东北三省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之时,他们揭杆而起,在辽东地区最早竖起了抗日的旗帜,打响了辽东抗日救国斗争的第一枪。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大好河山沦为敌手。事变当晚,孙铭宸的胞兄孙铭武和其好友、原籍辽宁新宾县湾甸子村的张显铭皆在沈阳,他们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的暴行,“深感-之惨,不觉潸然泪下”。孙铭武找到张显铭,二人奔走相告,旋相约回籍举旗抗日。10月10日,在孙铭宸、张显铭等人多方联络和当地公安、警甲协助下,孙铭武在大苏河城隍庙内血盟誓师组建了辽东血盟救国军,400余名救国军官兵决心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血战到底。
1932年初,救国军迅速发展到千余人,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孙铭宸四处奔走为救国军筹款购枪,并把弹药秘密运到救国军驻地,进一步装备了抗日武装,使救国军两次取得反击日伪联合“围剿”的重大胜利,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崛起的一支抗日劲旅之一。5月,孙铭宸率其所部第六旅先后七次攻打清原,奇袭清原日本守备队和英额门一带日伪军;攻打斗虎屯车站,袭击敌营盘,焚毁铁路桥梁和站房,割除日伪电话线;收编伪公安队、商团队、山林队和民团,缴获大批弹药,吓得日伪军龟缩城内不敢出击,日夜不得安宁。
1933年1月29日至2月8日,东北义勇军第三军团司令官李春润先后组派44名义勇军骨干分赴辽东光京、清原、凤城、宽甸、本溪等地,秘密恢复抗日队伍。孙铭宸受命以前方督导官的名义返回抗日前线。后被日军水上警察逮捕杀害。[1]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