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常伦,1921年出生,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38年冬,参加本村抗日自卫团,协助地方抗日武装站岗放哨,侦察敌情。
1940年8月参加八路军,编入山东纵队14团2营5连。1940年12月,在掖县城南战斗中,他负责往火线上送弹药。正当他扛着弹药冲上火线时,猛地看见3名战友正和3个日军拼刺。他把弹药箱一放,冲上去抱住一个日军的后腰将他摔倒,对面的战友趁势刺死这个日军。任常伦乘机夺过日军的步枪,回身刺死另一个日军。战斗结束后,营里决定把缴获的这支步枪,交给任常伦使用,以示对他的表彰。
1941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提升为班长。任常伦铜像
1942年11月中旬,日、伪军2万余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式包围“扫荡”。部队投入了艰苦的反“扫荡”作战。一天晚上,连长命他前去侦察部队突围方向。他机智勇敢地摸到敌人在包围圈设置的火堆前沿,用手榴弹砸死一个巡逻的伪军,抓获另一个巡逻的伪军,部队根据俘虏供出的情况,顺利安全地突出重围。
1944年8月,任副排长,出席山东军区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获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称号。代表大会刚刚结束,他得知敌情后,日夜兼程赶回部队。此时,他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肩膀里还嵌着敌人的弹片,但他坚决要求参战。
同年11月17日,阻击700多名日军进攻根据地的海阳长沙堡战斗打响了。任常伦奉命带领全排战士高呼着口号,向敌人发起冲锋,抢先占领了制高点。日军连续发起两次冲锋,争夺制高点,都被三排战士打退。日军见正面强攻不行,便抢占制高点左侧的小高地,企图以机枪威胁我团指挥所。任常伦见状带领九班战士,迂回到小高地侧面,发起突然攻击,一举打掉了日军的机枪阵地,夺取了小高地。日军很快发起了反扑,先是炮击小高地,接着成群的日军向小高地发起冲锋。残酷的战斗开始了。任常伦端着步枪,先击毙日军指挥官,又连续打倒3个敌人。九班战士勇猛顽强,以一当十,连续打退日军5次反扑。
傍晚,日军再次对小高地发起反扑。战斗中,任常伦不幸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战士们对日军进行了猛烈冲击,打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反扑。最终,日军不得不扔下258具尸体,惨败而去。任常伦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在战地卫生所牺牲,时年23岁。[1]
任常伦牺牲后,当地政府和人民在栖霞县英灵山顶为他铸造了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战斗英雄。
任常伦三救战友
第一次:在攻打敌人一个外围据点时,任常伦和两个新战士在部队撤退时,走在了最后面,敌人尾随在他们的背后追来,情况十分危机。任常伦机警地让二位新战士先走,自己跑到大道西侧的丘陵地带,选择了一个隐蔽伏击点,举枪就朝着敌军射击,把走在前边的一个敌人击毙。这一枪,把敌人全部吸引了过来,而掩护二位新战士安全撤离,最后,任常伦也凭借有利地形,安全撤回。
第二次:任常伦随部队在追击伪军时,和二、三百名敌伪军混在了一起,大家冲呀、杀呀,正打得来劲,任常伦突然看见一个战友被四、五个敌人包围住了,他怒不可遏,勇敢地冲上前去,大喊一声,正当敌人被吓倒的一会,任常伦端起三八大盖枪,当当立马打死二个,又刺倒一个敌人,使被围攻战友转危为安。
第三次:1941年冬季,任常伦随连队在攻打敌人小栾家村据点时,由于敌情有了新的变化,连队奉命撤出战斗, 一清点人数,发现少了三班长史德明。旧伤在身的任常伦请求同一排长、二班长三人去营救史德明,一排长和二班长在前往营救的途中受了伤,任常伦就让他们掩护,只身一人去搜寻战友。任常伦多次机警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一堆新土前找到了史德明,原来,史德明在战斗打响后,不幸受了重伤。任常伦取下毛巾给史德明包扎伤口,又解下绑带,一头结在史德明身上、自己紧抓一头,拖着他走。当经过敌人的一个封锁点时,被敌人发觉,招来一阵激烈的枪声,任常伦把身子挡在史德明面前,史德明安全无损,而自己却受了伤。后来,在连队派来的战友们的掩护下,任常伦搀扶着史德明一步一步地返回了营地。
任常伦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勇救战友的事迹,受到了部队指战员们的高度赞颂。
常伦庄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黄县田家乡东北角5.5公里,东邻王屋水库,原名孙胡庄。该村是任常伦的故乡,为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 战斗英雄,1945年2月,黄县人民政府决定,改英雄的家乡孙胡庄为“常伦庄”。
任常伦牺牲后, 胶东国防剧团为英雄谱写了一曲颂歌《战斗英雄任常伦》,以永远纪念这位人民的战斗英雄。
为了纪念英雄,英雄生前所在的五旅十四团一营 五连被命名为“常伦连”,英雄的牺牲日(11月17日)被定为建连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