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忠毅,1907年生于湖北襄阳。1917年,罗忠毅进入襄阳模范高等小学就读。1924年,在肖楚女任教下,罗忠毅开始向往革命,细心地阅读肖楚女、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章,积极地参加学联领导下的各种活动。[2]
1927年7月,罗忠毅入冯玉祥部当兵。1931年,罗忠毅随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到江西,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班长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后到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
1932年,罗忠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罗忠毅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兼连(城)宁(化)(龙)岩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罗忠毅任福建军区第3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闽西南第1作战分区司令员、闽西南游击队第1纵队司令员、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1]
1935年3月,罗忠毅任闽西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党务部部长。4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任委员兼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率明光独立营在(龙)岩连(城)宁(化)地区建立起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部队改称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罗忠毅仍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0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缩编,罗忠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率所部坚持了闽西南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忠毅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参谋长,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水阳伏击战、官徒门奇袭战等战斗。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后,重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总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留苏南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罗忠毅率部接应新四军突围北撤人员,为保存抗日革命力量作出重大贡献。4月,苏南新四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罗忠毅任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率部转战于句容、丹阳、武进、溧水地区。此时,国民党顽军对苏南新四军实施“进剿”。1941年5月下旬,新四军第16旅在溧阳县黄金山三战三捷,毙伤俘顽军900余人,取得重大胜利,为新四军挺进苏南以来“空前第一次之运动战”。黄金山大捷,扭转了皖南事变后茅山地区的危急局面。6月,第16旅回师茅山,为配合东路苏常太地区的反“清乡”斗争,积极发动攻势,在7、8月间连续拔除20多个日伪据点,收复了皖南事变后被日伪军侵占的全部地区。[3]
1941年初,罗忠毅与丹北做民运工作的柳肇珍相识相恋相守。婚后不满半年,柳肇珍在掩护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志转移时,胸部中弹不幸牺牲。
1941年11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3000余人的兵力,突然袭击新四军第16旅旅部和中共苏皖区委机关驻地溧阳县塘马村。罗忠毅和旅政治委员廖海涛指挥部队与日军展开血战,先后打退敌人8次冲锋,歼敌700余人,使旅部、后勤单位1000余人得以突出重围。而罗忠毅和廖海涛等270余名指战员在血战中壮烈殉国。[4] [3]
1937年,罗忠毅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凭借非凡的组织指挥才能,率部在苏南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且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5月21日,罗忠毅参与指挥的黄金山战斗,为新四军挺进苏南以来“空前第一次之运动战”,不仅扭转了皖南事变后茅山地区的危急局面,而且为新四军主力西返、恢复江、党、溧地区原有阵地创造了条件。
父亲 | 罗仲恭 |
叔叔 | 罗祉恭 |
哥哥 | 罗宗祜 |
弟弟 | 罗宗慈、罗宗佑 |
堂哥 | 罗宗和[5] |
妻子 | 柳肇珍(江苏镇江人,初中毕业时,新四军东进茅山,她参加新四军后被分配做民运工作。1941年与罗忠毅结成烽火鸳鸯。) |
父亲 | 罗仲恭 |
叔叔 | 罗祉恭 |
哥哥 | 罗宗祜 |
弟弟 | 罗宗慈、罗宗佑 |
堂哥 | 罗宗和[5] |
妻子 | 柳肇珍(江苏镇江人,初中毕业时,新四军东进茅山,她参加新四军后被分配做民运工作。1941年与罗忠毅结成烽火鸳鸯。) |
1933年,谭震林赞扬罗忠毅“是一位很好的参谋人才”。[6]
1941年,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罗廖两同志,为我党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
1948年,方方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评价罗忠毅:“他沉着忠实、刻苦耐劳,是个品质优良、埋头苦干、不愿多说话的共产党员。”[7]
2008年10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回忆人民英模罗忠毅说:”对罗忠毅、廖海涛同志,我突出的印象是,他们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时刻维护党的大局利益;在工作中,他们爱护战士,关心群众,胜过爱护关心自己;十分注意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具有民主作风,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勇于自我批评,深得战士们的爱戴“。
2009年9月10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血战塘马》以塘马战争为主题,叙写了塘马外围战斗、血战王家庄、坚守戴家桥 、隐蔽突围等战斗场面,塑造了以罗忠毅、廖海涛为首的新四军将士形象,揭示了塘马战斗对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意义。
《罗忠毅传》描写了罗忠毅从一个血气方刚的襄阳学子,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学潮,在大革命洪流中毅然投笔从戎,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创办的中山军事政治学校,成为一名军人。
2006年11月28日,在塘马战斗65周年之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授予江苏溧阳市后周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为首批“罗忠毅、廖海涛班”,以此纪念这位为抗日战争胜利献出一腔热血的将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