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斋

王仁斋

中文名 王仁斋
职业 军人
出生地 山东文登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王仁斋(1906年-1937年),男,汉族,原名王人增,字仁斋。山东文登高家村(今文登市侯家镇) 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

1937年9月中旬,壮烈牺牲。遗体安葬于清原县老会房子南山坡上。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主要事迹

王仁斋,原名王人增,字仁斋,1906年9月21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侯家乡高家村的一个农民家里。小时家庭生活困难,他刚刚懂事就知道为大人分忧,经常随父母亲下地干活。他11岁上学后,学习努力,成绩优异,每逢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王仁斋先后在高家村、汤家村、南北鱼池和文登城后祠读书。

1920年考入山东省青州(今益都)甲种农业学校。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他接触到了一些马列主义著作,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并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这一切强烈地激荡这位爱国青年的赤诚之心。

1924年夏,王仁斋从青州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回到故乡当小学教师。他经常结合课本内容讲时事,宣传进步思想,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他还满腔热忱地向群众进行革命宣传,村里的人都说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多,见解也高,都很敬佩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王仁斋毅然离开家乡,辗转到达武汉。他在那里投身革命活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冬,王仁斋到沈阳,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派他去抚顺工作。他到抚顺后立即到煤矿当采煤工人,从事工人运动。后在一次煤矿冒顶事故中,他的腰脊椎骨被砸伤,遂回老家休养,从此驼背,落下“王罗锅”的绰号。伤未痊愈,又返回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回东北后,王仁斋受中共满洲临时省委的派遣,到三源浦小学当语文教员。他生活简朴,节衣缩食,但当师生们有困难时,他慷慨解囊,给以资助。他有一个用破蓝布裤子做的袋子,老师们称之为穷秀才的“万宝囊”,里面装满进步书籍。他把这些书借给老师们看,大家都感到十分珍贵、争相传阅,很快在教师中出现了学习新文学,研究新思想的热潮。

1929年春夏,王仁斋到达沈阳,在平民日报社担任印刷部主任。他经常进行采访,针对社会实际写杂文,抒发政见,弹劾时弊。后因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粗暴干涉,《平民日报》被迫停办,王仁斋遂离开报社。

1929年秋,王仁斋到平旦中学当秘书。他在学校里成立读书会,组织师生开展进步活动,同少数国民党特务分子作斗争。

1930年下半年,王仁斋在学校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互济会。他经常带领会员们到社会上进行革命宣传,去小南门监狱慰问被捕的同志,同时照顾被捕同志的家属。同年秋,反动当局加紧迫害进步师生,根据党的安排王仁斋离开平旦中学。王仁斋到沈阳后,受中共满洲省委的派遣去抚顺从事工人运动。因他腰部受过伤,不适合在煤矿活动,不久又离开抚顺。8月,王仁斋在沈阳被捕,在狱中遭到严刑拷打,残酷折磨,但他没有泄露党的半点机密。最后敌人不得不将他释放。他出狱后以货郎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31年春,王仁斋到吉林省海龙男子中学当语文教员。他积极组织学生印发传单,张贴标语。他亲自编写剧本,创作歌曲,组织学生排演新剧,给校内外群众观看。校长多次找他谈话,让他停止革命宣传,并以解职、逮捕相威胁。6月的一天,王仁斋在和校长理论一番后,愤然离校到沈阳。王仁斋到沈阳的当天即遭逮捕,被关押在沈阳小南门里第一监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沈阳搞了一次“清监”活动,把事变前监押的犯人撵走,以便腾出地方监禁抗日军民。王仁斋借机大喊冤枉。日本人一查,见他没有什么案由,就把他赶出监狱。

1931年冬,王仁斋受中共满洲省委的派遣,又去三源浦开展工作。这时,东边道一带的抗日烽火遍地燃烧,各种名称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三源浦北校校长包景华正在联络各地抗日志士,准备组织抗日义勇军。王仁斋接受了他的请求,留在三源浦北校,和他共同开展抗日斗争。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魔爪尚未伸进三源浦,为了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日,王仁斋和其他同志一起在三源浦公开成立了“反帝同盟”,号召群众起来斗争,反对日本侵略者。在王仁斋等人的发动下,三源浦一带群情激昂,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

1932年4月下旬,包景华率众起义,被编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九路军,他任司令,王仁斋被任命为上校政治教官。王仁斋经常深入各连队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对官兵们进行政治教育。他还亲自刻印传单,书写标语,组织官兵到各地散发,张贴。在中共党员的帮助和群众的支持下,九路军一度声势大振,队伍很快发展到2000人。6月,九路军攻打三源浦和柳河,均获胜利。9月,日军重兵围攻九路军,经柳河高家船口一仗,九路军伤亡很大,队伍遂于同年11月在蒙江解散。

九路军溃散时,王仁斋在头道河子召集一些爱国官兵开会,动员他们参加红军,抗日救国,最后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海龙游击队,由王仁斋任队长。

海龙游击队成立时只有几条枪,但游击队员们的士气高涨,他们在王仁斋的率领下,活跃在柳河、海龙和通化等地,神出鬼没地打击日伪军。同年11月下旬,杨靖宇赴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在磐石八道沟接见了王仁斋等人。杨靖宇教导他们要牢记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这个大目标。

王仁斋回到海龙后,紧紧地依靠群众,广泛地团结抗日武装队伍,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激烈战斗。他在三源浦建立一个秘密联络点,了解日军的动向。一天晚上,联络点的人告诉王仁斋:“明天早晨,有一队鬼子兵乘汽车路经三源浦,去通化方面围剿抗日武装。”他听完后决定在三源浦北门外伊通河的一座木桥附近伏击敌人。

午夜过后,王仁斋率领游击队赶到那座木桥边,队员们用锯把所有的桥墩子都锯两截,然后在桥面上铺上一层麻,又在麻上浇豆油,最后在桥面上撒了薄薄一层土。一切安排就绪后,游击队员们就隐蔽在桥两头的柳树趟子里严阵以待。拂晓的时候,日军汽车开过来了,第一辆汽车一上桥,车轮子就被麻缠住了,在桥上直打滑,桥身也随之晃动起来。第二辆汽车刚上桥,桥就倒塌了,两辆汽车一起栽到桥下。这时游击队员们直向敌群冲去。霎时间,大桥附近杀声震天,刀光闪闪,六名日军当场毙命,其他日军连滚带爬地向四处逃跑。战斗结束后,游击队携带战利品进入密林。

不久,杨靖宇和李红光率领游击队南下海龙,把王仁斋领导的海龙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王仁斋任大队长兼政委。

1933年春,王仁斋参加了中共海龙中心县扩大会议,被选为中心县委委员,负责武装工作。这时他领导的海龙游击队已在大荒沟、亨通山、凉水河子、砬门子一带方圆数百里开创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为了扩大抗日游击区,1933年10月末,杨靖宇率领人民革命军独立师主力部队渡过辉发江 ,挺进到桦甸、柳河等县活动,在柳河老鹰沟同王仁斋带领的游击队会合。在辉发江南,杨靖宇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伪军头目邵本良。王仁斋深知邵本良其人,向杨靖宇介绍了他的情况。11月24日,王仁斋按照杨靖宇的命令,攻打凉水河子,将邵本良的主力部队从三源浦骗出来。杨靖宇乘虚而入,一举攻占三源浦。当邵本良回师援救三源浦时,杨靖宇乘虚又攻占了凉水河子。接着,杨靖宇扬言攻打柞木台子,引起日军的恐慌,立即出动大队人马追击抗联游击队,在柳河县境大小荒沟附近形成对抗联游击队的包围圈。抗联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第二天傍晚,王仁斋得知抗联缺少子弹后,立即带一小队队员,化装成日军,很快从敌人手里夺取两挺轻机枪、14箱子弹。此后,杨靖宇集中火力很快冲出包围圈。接着由王仁斋引路,杨靖宇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八道江镇,从此开创了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海龙游击队被正式改编为独立师的教导连,王仁斋被调到师部负责地方游击队工作。

1934年春,王仁斋率部在柳河、桦甸、临江等地与日军周旋。不久,跟随杨靖宇到新宾、桓仁等地开展游击斗争。

1934年11月5日,王仁斋在临江县四道二岔参加了南满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他担任南满游击队政委。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有时他把部队化整为零与敌周旋,有时集中兵力打击敌人。

1935年3月,日军汽车队要从山城镇向通化运送军用物资。王仁斋和李红光得知后,集中兵力在驼腰岭设埋伏,于3月14日一举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俘虏伪通化县长徐伟儒和他的三名家属及一名日本参事官,还有30余名伪警察。

1936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在新宾县倒木沟成立,王仁斋任师长。

1936年6月间,王仁斋在河里地区的会家沟“密营”,参加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王仁斋当选为省委委会员,紧接着,他又参加东南满党和抗联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东满和南满省委合组为东南满省委(亦称南满省委),抗联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会议还决定抗联一军的一、三师和抗联二军的一部向辽南、辽西和热河一带挺进,扩大游击区、打通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在这次会议上,王仁斋当选为省委委员。

王仁斋回到三师后,立即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对西征进行了部署。

1936年7月,在中共岔路予支部书记陈守平的帮助下,王仁斋收编了“双虎”(程国钧)300多人的“山林队”。接着由“双虎”带路,抗联三师先后攻打了新宾的苇子峪、南杂木和抚顺市的搭连嘴子,为西征做了物资准备。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王仁斋率部从抚顺北部二冲出发,向辽西方向进军,经过近两天的艰苦行军到达辽河沿岸。这时正值汛期,辽河波浪滔滔,各渡口均有日军重兵把守,不能渡越。于是,王仁斋当机立断,立即率部返回,到抚顺地区开展游击活动。

1936年秋,王仁斋率部抵达抚顺的眼望山村,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眼望山一带属于日军严密控制的地区,王仁斋把村里忠诚可靠的群众秘密地组织起来,要他们暗中为抗联服务,同时吸收一批年轻人加入抗联队伍。他还收编了这一带所有的“山林队”,这样抗日队伍很快发展到500余人。一天,一辆满载日本“讨伐”队的汽车开进金斗峪,敌人强迫一些当地群众进山寻找抗联的行踪。王仁斋得到这一情报后,在一个半山腰设埋伏,一举将敌汽车炸毁,日军除个别的逃脱外,其余全都葬身火海。

1936年秋末,王仁斋率部到新宾、桓仁等县开展抗日游击活动。这时,日军正进行“秋冬满军独立讨伐”。因战斗频繁,敌人的封锁甚严,抗联官兵的衣衫褴褛,粮食严重缺乏。为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王仁斋在中共岔路子支部书记陈守平的帮助下,于阴历9月的一天,在梨树沟沟门设埋伏,一举截获日伪的21辆马车,其中17车为布匹、衣服之类的物资。时隔不久,陈守平派人将筹集到的21袋粮食秘密运到碗铺,交给抗联三师。

1936年冬,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为了打通与党中央的直接联系通道,把游击活动扩展到辽宁西部地区,杨靖宇决定把三师改为骑兵部队,趁辽河封冻时节,采用骑兵快速突击的战术,跨过辽河,远征至辽西热河地区。杨靖宇在桓仁县外山堡召开三师领导干部会议,对西征作了部署。

1936年11月下旬,王仁斋率领由300人组成的骑兵队伍,从兴京出发,向西挺进。三师参谋长杨俊衡的相貌与杨靖宇相似,姓又相同,敌人误以为杨靖宇亲自出马,急调大批日伪军,并命令各地反动武装一齐出动,进行追击堵截。

王仁斋率领西征骑兵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和多次战斗,抵达辽河东岸法库县三面船石佛寺。这一年气候反常,虽是严冬竟雨雪交加,辽河没有冻结,各渡口均有日军重兵把守,尾追敌兵又蜂拥而至。在这种情况下,王仁斋决定夺取日军的船只,强渡辽河。但刚一行动,就被日军发觉,王仁斋指挥部队边打边撤,很快脱离险境。

辽河战斗结束后,王仁斋率部到清原沙河子“密营”休整。西征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在东北抗联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阴历年过后,王仁斋在清原三十道河子收编了金三好(李秀廷)的抗日军。在金三好的协助下,他打了不少漂亮仗。经过金三好的工作,八棵树伪军的一名班长反正。王仁斋借这个伪班长值班之机,一举攻占他所在的据点,俘虏敌人50余名,缴获大量战利品。

1937年春,王仁斋率领三师转战清原各地,历经敖家堡、阿尔当、南三家、北三家、黑石木、高砬子等战斗。他还率部袭击了夏家堡、湾甸子、大苏河、甘井子等地的日伪军。

一天清晨,王仁斋率部抵达夏家堡大地村(今太平沟)附近的砬子山。清原县伪治安队二连尾追而至,架起枪便往山上射击。可是,打了一阵后未见还击。正在伪军惊异之时,忽听山上抗联战士高喊:“伪军弟兄们,调转枪口,一致对外!”“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接着又从山上传来了他们熟悉的抗联战歌。这时伪兵们不约而同地停止射击,把目光都集中到寇连长的身上。寇连长霍地站了起来,脱掉上衣,甩掉帽子,沿着山间小路上山。王仁斋热情地接待了他,给他讲了抗日救国的道理。王仁斋的一席话把他感动得声泪俱下,一再表示不愿为日本人卖命。寇连长下山后,立即派一名士兵给三师送去1000发“七九”步枪子弹。王仁斋给那名士兵500元钱,让他捎回去分给弟兄。

时过不久,230多名日伪军在日军指挥官的督促下,从大地村扑到砬子山山脚下,首先向山上疯狂地扫射、轰击。接着端着刺刀枪,狂呼乱叫,向山上冲锋。当敌人冲到山半腰时,山上的枪声就响了,顿时杀声四起,子弹、手榴弹雨点般地向敌群飞去,打得敌人血肉横飞,嗷嗷直叫。夏家堡子伪警察署日本指导官后藤一看不好,带头逃跑,匣枪都跑丢了。

1937年夏,抗联第一军对日作战节节胜利,南满抗日游击战争掀起了新的高潮。为了扩大游击区,更加有力地打击日本侵略者,王仁斋于6月初,带领一支由42人组成的队伍,辗转到达沈阳的东山嘴子。由于带的干粮剩得不多 ,用柴草做饭怕烟火被敌人发现,王仁斋决定进沈阳城,购买炊具和煤油,同时察看一下沈阳市内的形势。

一天,王仁斋化装成商人,和单怡然从沈阳东站乘火车到达沈阳南站。他在太原街一个商店买了一顶协和帽,一个大蒲扇和两件衣服。从这个商店出来后,他头戴协和帽,手摇大蒲扇进另一家商店买煤油炉子和煤油。当时,日伪当局对这些物品控制得很严,买时要受到盘问,而且不准多买。可是王仁斋买时并没有费什么口舌,商店老板见他举止不凡,恭恭敬敬地卖他两个煤油炉子、一大瓶煤油和两个白铁盆。这次王仁斋进沈阳城可以说一路比较顺利。

日伪当局发现沈阳东部有抗联活动后如临大敌,立即派大批军警前去“围剿”。王仁斋带领部队本着有利则打,不利则走的原则,和敌人捉迷藏。对伪军和反动的地方武装则尽量争取。一天晚上,单怡然把大村“棒子队”队长吴永圣带回驻地,经过工作,王仁斋把他争取过来了。以后通过他不仅买了不少物品,而且还同“棒子队”联系上了,受其保护。这样,日军到处搜查,很难捕捉到三师的踪影,而三师则可以比较自如地打击敌人。

一天晚上,王仁斋在东陵一块香瓜地旁看见一辆小汽车飞驶而过。经询问得知,这是炮校的汽车,每天都拉日本军官从此路过。第二天,王仁斋派人进城和地下党组织联系。几天后,沈阳地下党组织的一个同志到毛君屯,告诉他活捉炮校日本军官的准备工作已就绪,开汽车的司机是自己人。王仁斋当即决定第二天采取行动。

翌日清晨,王仁斋兵分两段,一股由卢排长带领,化装成卖瓜人;另一股由他直接指挥,隐蔽在瓜地旁的高粱地里。8点来钟,一辆小汽车到瓜地旁煞闸停下,司机从车上跳下来买香瓜。卢排长拿两个瓜走到日本军官的面前,比划着让他尝尝。那个日军官怒容满面不耐烦地摆手,卢排长顺势抓住他的手臂,一下子把他从车里拽了出来。其他同志一拥而上,把他牵到高粱地里,因他说什么也不走,被绞死。

9月13日,王仁斋根据掌握的敌情,派两名战士化装在东陵至旧站的浑河边钓鱼吸引敌人,一举抓获伪奉天省土木厅测量局的日本高级官员村上博,最后将他绞死在炮校后面的一棵树上示众。

8月初,王仁斋率部在抚顺市区周围开展游击活动。这时,抚顺地方党组织有30多名党员,其活动深入到很多行业。王仁斋经常派人到抚顺市内指导工作,抚顺地方党组织千方百计地购买枪支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支援抗联三师。

1937年10月,中共抚顺特支被敌人破坏后,王仁斋率部离开抚顺,到清原开展游击活动。

1937年冬的一天,王仁斋带领两名战士从筐子沟出发,去杨大堡筹集子弹和给养,当他们行至钓鱼台时,突遭敌人袭击,王仁斋应声而倒,战士小朴急步上前背起他就向隐蔽处奔去。另一个战士举枪还击,进行掩护。王仁斋被背到隐蔽处后,忍着剧痛迅速将随身携带的文件、印章等销毁。远处的抗联战士听到枪声后,火速赶来支援,赶到出事地点时,他们的师长紧握手中枪,长眠在血泊之中。年仅31岁的抗联将领王仁斋为抗日救国,为民族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2]

人物纪念

王仁斋是杨靖宇的亲密战友,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们敬仰他,怀念他。1984年8月18日,中共清原县委、县政府在构乃甸乡筐子沟钓鱼台,隆重地举行为王仁斋树碑揭幕仪式。在近两米高的石碑上镌刻“英名千古”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昭示英雄虽死犹生,永垂不朽。[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