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

中文名 那烂陀
景区类型 历史文化
毁灭时间 公元12世纪
代表景点 玄奘堂
地理位置 NationalHighway82,Nalanda,Bihar803111,India
占地面积 100万平方米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那烂陀寺那烂陀寺那烂陀,梵名Na^landa^ 。又作那兰陀寺、阿兰陀寺。意译施无厌寺。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梵Na^landa^ -sam!gha^ra^ma )。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听讲《瑜伽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等经书,兼学婆罗门学,义净在

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三卷,《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

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那烂陀寺都作过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公元12世纪,那烂陀寺已被战火毁灭,只留下一处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9:00-18:00。[2]

门票价格

门票:100卢比。[2]

历史起源

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个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另外,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畏”或“无畏施”。

西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那烂陀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十九世纪(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考古发现一片佛教遗址,出土许多精美佛教石雕、铜像、铜盘和印章等,经与《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是那烂陀寺旧址。

1957年,中国政府捐款30万元人民币在那烂陀寺附近建造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

2006年12月9日,《纽约时报》详细报道耗资10亿美元在遗迹附近重建那烂陀寺。[3]

那烂陀寺图册那烂陀寺图册(13) 那烂陀寺图册那烂陀寺图册(12)

兴衰历史

那烂陀寺图册那烂陀寺图册(13) 那烂陀寺图册那烂陀寺图册(12)

最初兴起

昔日辉煌

根据义净在七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屋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犹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人践踏二三十年而坚固如初。

逐渐没落

全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所载,该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

那烂陀寺那烂陀寺

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盖本寺初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论师,如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本寺住持。此外,远自我国及东南亚诸国而来之留学僧亦不少,如我国之玄奘、义净、荆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阳智弘,及新罗之慧业、阿离耶跋摩等人皆曾来此就学。又当时由印度来华之波罗颇迦罗蜜多罗、地婆诃罗、善无畏、金刚智、般剌若等诸师亦曾修学于本寺。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

八世纪时那烂陀寺成为金刚乘的学术中心,也是重要道场。

遗址发掘

西元八世纪初,笈多王朝没落,印度教勃兴,本寺亦顿告衰微,十二世纪末曾为伊斯兰军队所毁。

1193年突厥人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从此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4]

然据传元朝泰定(1324~1327)初年尚有依止那烂陀寺僧人律贤(梵Vinaya-bhadra )出家之提纳薄陀(即指空)比丘来华,可知本寺于十四世纪时尚存。

玄奘堂

那烂陀寺那烂陀寺从1861年开始,那烂陀寺院遗迹被陆续挖掘,已发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门朝西。大寺每边9僧室,恰如义净所述,中寺每边7僧室,小寺院每边5僧室。

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在这里发现了一片佛教遗址,经过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核对,证明这就是那烂陀寺。这里出土了多件精美的佛教石雕,有些石雕只有拳头大小,上面雕刻的佛教故事却异常细腻精美。此外还出土了铜像、铜盘和印章等,其中有一枚刻有“室利那烂陀摩诃毗诃罗僧伽之印”。大部分出土文物都展览在那烂陀寺对面的博物馆里。如今那烂陀寺的发掘面积已经超过了15万平方米。那烂陀寺分为僧院区和教学区。僧院区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组成,共有12座。每个院落的四周排列着狭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内有石桌、水井和厨房,每个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学区有寺庙和佛塔。佛子主要在寺庙里学习佛经。周围散布着许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气势,这座塔分三层,外观雕有精美的图案,角楼的壁龛中雕刻着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鹿野苑弘法的故事。

一九一五年,印度考古部门着手对本寺作有系统之发掘工作,从遗迹中陆续出土许多石制及金属制(青铜)之雕刻品,现保存于印度那烂陀博物馆。(宋高僧传卷一、卷二、卷三唐寂默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慧轮传、卷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卷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佛祖统纪卷四十三、开元释教录卷八、卷九。)

复兴计划

那烂陀寺附近有一座中国式的玄奘纪念堂,是中国政府在1957年捐款30万元人民币建造的,以纪念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

这也是中印两国人民之间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的最有力的见证,是2006年的中印友好活动的主会场。

捐资重建

各方成疑

2006年12月9日,《纽约时报》详细报道了耗资10亿美元在那烂陀寺古遗迹附近的重建计划。由新加坡带领,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国际财团集资5亿美元建立新的大学,并另用5亿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中国政府也在2010年12月16日和2011年11月15日分别向那烂陀大学捐赠了100万美元,以支持中印文化交流。

800年后复课

学界估计,在穷乡僻壤打造世界级学府,会困难重重。学界则质疑,顶尖学生或学者会否受吸引。校长阿马蒂亚·森不讳言,昔日的那烂陀寺花200年才兴盛起来,“相信今次也要用上数十年”。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阿尔特贝赫认为,它可能吸引一些大思想家。还有分析认为,那烂陀的历史意义,加上附近还有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地菩提伽耶,相信对学术界有一定吸引力。

词条图册

重修

规划中的那烂陀大学新校区规划中的那烂陀大学新校区遭突厥大军在800多年前破坏荒废后,那烂陀寺有望在2014年复课,录取约100名学生修读历史学院与生态及环境学院提供的研究生课程。

新校在比哈尔邦拉杰吉尔的那烂陀寺遗址12公里外重建。校园采用太阳能,中央为一大型人工湖,一座巨大圆顶图书馆坐落湖畔,整体设计符合古代佛学建筑理念。在校舍于2020年建成前,在临时校舍上课。

师生比例为1:5,为2450名学生提供硕士及博士课程,但不设学士学位。像古时那烂陀寺,它会是一所寄宿大学。

新校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担任校长,并由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执掌咨询委员会,与耶鲁、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合作,盼打造成世界级的学府。

复课

2014年9月1日,古代学术机构那烂陀大学实现再生,从40个国家的1000名申请者中挑选出来的15名学生开始了新学期学习。该校副校长估帕·撒布哈拉瓦尔表示,到2020年,大学会拥有7个学院,只招收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科学、哲学、精神和社会科学课程。[5]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