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合解笺注
作者:(清)王尧衢注,单小青,詹福瑞点校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1]
出版时间:2010-1-1
字数:315000
开本:16开
ISBN:9787810286190
定价:¥48.00
唐诗流传到了明清间,传播愈发广,影响愈发大,选编注解唐诗的总集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世。在明清两代众多的唐诗总集中,王尧衢编《古唐诗合解》是一部流行传布较广的本子。仅从唐诗传播的角度看,《古唐诗合解》能够拥有那么多的读者,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治唐诗者的注意。
王尧衢,字翼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事迹不详,《古唐诗合解》有尧衢自序,写于雍正壬子年季春之月,即雍正六年(1728),推算起来,当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
说明
前言
序
凡例
唐诗合解卷一
五言古风
述怀魏徵
蓟丘览古陈子昂
感遇二首陈子昂
感遇三首张九龄
雨从箕山来宋之问
游陆浑南山自歇马岭到枫香林以诗代书答李舍人适宋之问
宿天竺寺陶翰
山下晚晴崔署
林园秋夜作李嶷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
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春日独酌李白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李白
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春思李白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李白
前出塞杜甫
后出塞杜甫
羌村三首杜甫
石壕吏杜甫
成都府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杜甫
望岳杜甫
赠卫八处士杜甫
佳人杜甫
玉华宫杜甫
梦李白杜甫
西施咏王维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送别王维
赠祖三咏王维
蓝田石门精舍王维
过李楫宅王维
渭川田家王维
唐诗合解卷二
五言古风
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孟浩然
南亭怀辛子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田家杂兴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储光羲
游茅山储光羲
独游储光羲
宿裴氏山庄储光羲
秋兴储光羲
昭君墓常建
西山常建
湖中晚霁常建
入若耶溪崔颢
宋中高适
东平路作高适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高适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岑参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岑参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岑参
宋少府东溪泛舟李颀
登首阳山谒夷齐庙李颀
题綦毋校书田居李颀
题王少府尧山隐处简陆番阳刘长卿
石梁湖寄陆芜刘长卿
陪元侍御游支硎山寺刘长卿
浮石濑刘长卿
蓝田溪与渔者宿钱起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钱起
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钱起
仲春晚寻覆釜山钱起
幽居韦应物
效陶彭泽韦应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登西南冈卜居遇雨寻竹浪至澧壖萦带数里清流茂树云物可赏韦应物
龙门游眺韦应物
秋怀诗韩愈
南磵中题柳宗元
雨后晓行独步至愚溪北池柳宗元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同吉中孚梦桃源卢纶
游子吟孟郊
溪中早春白居易
闲夕白居易
官舍内新开小池白居易
春余遣兴元稹
玉泉道中作元稹
唐诗合解卷三
唐诗合解卷四
唐诗合解卷五
唐诗合解卷六
唐诗合解卷七
唐诗合解卷八
唐诗合解卷九
唐诗合解卷十
唐诗合解卷十一
唐诗合解卷十二
《唐诗合解笺注》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和河北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
五言古风
述怀魏徵
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①。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②。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呜寒鸟,空山啼夜猿③。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④。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复谁论⑤。
【校记】
还逐鹿,《全唐诗》作“初逐鹿”。
【注释】
①此诗凡五解。凡看诗须明解数,则知其用意下笔之次序,不失分寸矣。魏徵从李密来京师,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此诗盖出关时作。首解,乃行道济世之本志也。鹿,喻帝位。《史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原地近关中。还逐鹿,见有唐已受天命,而群雄不谅,还自纷争。投笔,班超事。戎轩,兵车也。天下乱,故有事于武也。纵横计不就,是其未遇唐主以前,说诸豪杰不成事功。苏秦主从合六国以抗秦,张仪为横离六国之交以事秦,是为纵横。事无可就,故慷慨而伤怀;志则犹存,故乘时而奋起,所以开下文之端也。
②此即慷慨安辑之志也。杖,所以扶行;策,所以驱马。驱马欲其行之速也。其不奉命者,则系其颈而致关下;其降服者,则下其城而称东藩。请缨,用汉终军事。军奉使至南越和亲,恐其不服,故愿受长缨,羁其王而致之阙下。凭轼,郦食其凭轼下齐七十余城。凭,据也。轼,车前横木也。
解说词:单小青 詹福瑞 注译:(清代)王尧衢 编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唐诗流传到了明清间,传播愈发广,影响愈发大,选编注解唐诗的总集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出世。在明清两代众多的唐诗总集中,王尧衢编《古唐诗合解》是一部流行传布较广的本子。仅从唐诗传播的角度看,《古唐诗合解》能够拥有那么多的读者,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治唐诗者的注意。
王尧衢,字翼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事迹不详,《古唐诗合解》有尧衢自序,写于雍正壬子年季春之月,即雍正六年(1728),推算起来,当生活在康熙、雍正年间。
一
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虽广为流传,但王氏的诗学观和选诗标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我们站在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诗坛的角度来省视《古唐诗合解》,我们是否可以说,这部唐诗总集,是清代前中期不同诗歌观念竞争与胶着的产物?
清代前中期的诗人各立门户,宗唐宗宋,壁垒分明,诗坛弥漫着复古之风。与此同时,也有的诗人或批评家提倡新变,反对拟古,力主创造。其中,最成体系的当数康熙朝叶燮的《原诗》。此书由叶氏自行刊印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比王尧衢的《古唐诗合解》早了四十余年,这部书对王尧衢的诗学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唐诗合解》中的诗歌理论,有些就是直接取自《原诗》而加以改造或升发的。
叶燮《原诗》认为,不同时期的诗之变就是诗歌发展的历史:“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诗经》以下三千余年的诗歌的发展就是“踵事增华”、“因时递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