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
1948年9月底,当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国民党守军形成合围之际,蒋介石从关内急调第62军、第39军2个师、第92军1个师和独立第95师海运葫芦岛,连同原驻锦西(今葫芦岛市)的第54军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指挥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黄克诚奉命指挥第4、第11纵队及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4、第6师,于塔山地区占领阵地,在打渔山、塔山桥、塔山堡、白台山、北山一线构筑野战工事,组织阵地防御,阻击“东进兵团”,以保障野战军主力夺取锦州。
(以上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是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这里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十二公里宽。北宁铁路从村子的东侧穿过,山海关至沈阳的公路与铁路并行。村南有条干涸的河滩,架有一座铁路桥。村子周边地势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桥的地方,是一片宽约八千多米的开阔地,散布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东边靠着锦州湾的山包就是打渔山岛,涨潮的时候是岛,退潮的时候是和海岸连成一片的滩涂。从海边往西,地势逐渐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两百米,是唯一的防御制高点。塔山不是山。
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1]
10月10~15日,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在飞机、舰炮和地面火炮配合下,先后采取全线攻击、中间突破两翼牵制、两翼突破中间牵制、以“敢死队”为前锋突进及偷袭等战法,实施轮番进攻。第4纵队在第11纵队等部配合下依托野战阵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顽强抗击,结合小部队阵前反击及大部队阵前出击进行坚守,将一度突入塔山堡阵地的国民党军“敢死队”击溃,恢复了阵地。第11纵队攻取了第54军的寺儿堡阵地。独立第4、第6师向锦西、葫芦岛侧后活动,牵制敌之进攻,迫敌全部溃退。1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后,“东进兵团”为配合“西进兵团”重占锦州,于26、27日又以1~3个师轮番向第11纵队长宁山阵地猛攻,亦均被击退。
(以上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塔山阻击战鏖战六昼夜,东北野战军阻援部队共歼国民党军6000余人,守住了阵地,保障了主力部队的侧后安全和攻锦作战的胜利。
(以上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塔山阻击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四野正确的作战部署。事实证明,正是实行了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的相结合,第一线和第二线合理配备的相结合的部署,才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是我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纵队党委层层动员,提出"死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保卫锦州胜利"等口号,开展"立功运动",号召共产党员带头英勇杀敌,战后,仅12师通令嘉奖的160人中,党员就占了70%。
再次是广大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战地人民群众积极、热情地支持我军作战,塔山一线阵地出现了热烈的支前场面,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历时6昼夜,国民党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海陆空三军却未能有效地协同作战,最终未能攻下塔山。作战中,解放军伤亡3774人,歼灭国民党军6549余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为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赢得了宝贵时间。坚守塔山堡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战后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称号;12师35团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团”称号;10师28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守备团”称号;炮兵团被授予“威震敌胆炮团”称号。
照理说,国民党军在葫芦岛汇集了很多高级指挥官,出动了海、陆、空三军的精锐部队进攻塔山,攻克塔山从理论上说是有可能的。但是,现实情况永远比书本理论要复杂多变。蒋介石置卫立煌派往葫芦岛的指挥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等人于不顾,安排阙汉骞指挥,这一方面打乱了卫立煌的指挥部署,另一方面阙汉骞也无法统一指挥,他作为五十四军军长指挥不了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而罗奇又妄加干预,陈铁等人也发挥不了半点作用。并且当时的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王叔铭等人所领导的海、空军更不是阙汉骞所能指挥的,就是侯镜如也只能干瞪眼。所谓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只是徒具形式,或者说只是喊一喊而已。例如重庆号巡洋舰因担心吃水深搁浅,缺少主炮弹再加上毕重远为首的地下组织作用下,只打了20多发炮弹就草草收场。蒋介石给了他们的职务,却并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因此,陆军进攻时,海军、空军的协同只是造造声势,尽管海军的炮击、空军的轰炸,一度严重地威胁着我军塔山阵地,惠德安曾经这样描述:“从葫芦岛北山上向塔山遥望,但见海空火力集中轰击,真是地动山摇,霎时间塔山成了一片火海,硝烟直冲云霄,凝结成一团巨大的乌云。在这样的疯狂攻势下,解放军塔山英雄团,竟创造了战史上伟大的奇迹,打得国民党军看着塔山的红旗失魂丧胆败下阵去。”但是实际上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林立彼此倾轧,军事指挥难以令行禁止思想统一,看似声势浩大的海陆空作战却难以形成有效地协同效果也就顺理成章了,如10月11日为国军提供掩护的只有4门榴炮,10门山炮和5架螺旋桨飞机。另一方面,实际上解放军拥有的火力并不弱。4纵有1个炮兵团拥有26门75MM山炮,10门野炮,3门105MM榴弹炮和10门高射炮。给4纵打下手的11纵相对弱,只装备了24门75MM山炮。为了更好的完成阻击任务,四野还从东北炮兵纵队和兵团直属部队里为塔山阻击部队增加了150MM重型榴弹炮(口径上压倒敌军),105MM榴弹炮,105MM野战加农炮,75MM山炮,57MM战防炮和75MM高射炮(可用于平射)。国民党军内有着“赵子龙师”绰号的独立95师以大量金圆券组织了敢死队,并于1948年10月13日,在塔山前线,全师连续高呼“没有95师攻不下的阵地”,以整营整团排成密集阵形的冲锋,这种战法固然强悍勇猛,但相当愚蠢的,当即遭到了解放军轻重武器的反击,独立95师虽然凭借作风强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多次突入解放军塔山阵地,但在解放军坚决反击之下,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只经过两天的较量,敌独立95师伤亡了三分之二,最后缩编成3个营撤回华北。
吴克华(1913~1987),中畈乡芳家墩人。191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29年秋参加红军,入伍即被选送信江军政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随部队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部队出发1个月,又调任红五军团13师39团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胶东半岛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坚持执行党的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率领部队和组织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积极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反投降战役,粉碎日军多次扫荡,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精心组织部队参加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战役,指挥了解放鞍山、辽阳、营口之战。在辽沈战役中,他直接指挥四纵投入兴城攻坚战,并迅速取得胜利。接着,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命令,出色地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他与四纵全体指战员一道,以“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在塔山阻击国民党的增援部队,激战6昼夜,击退敌人11个师的进攻,确保了攻克锦州的胜利,创造了名震中外阻击战的典型范例。1987年2月13日在广州逝世。
1914年10月28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高桥区李家田村一个佃农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70团副团长。1937年底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中队长。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东,历经3个多月,行程三千余里到达沂蒙山根据地。11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副司令员,不久任第4支队政治委员、第1支队司令员兼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此后坚持鲁中抗战达7年之久。1946年指挥新开岭战役,赢得辽东我军首次大捷。在辽沈战役中,参与指挥塔山阻击战,与优势之敌鏖战6昼夜,有力保障了攻锦作战的胜利。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 [2]
塔山阻击战纪念碑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建于1963年,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是在塔山阻击战战役原址上修建的,陵园总占地面积1100亩。陵园正门于1982年建设牌楼,顶部镌刻有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园”牌匾;陵园中心部建有塔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建成于1963年,正面是陈云同志题词:“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碑文详述战争经过和英雄事迹。纪念碑的正南方建有塔山阻击战纪念馆,2013年10月,经过改扩建的新纪念馆落成开馆,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在纪念碑的正北方,是1998年修建的革命烈士公墓,安葬着塔山阻击战中牺牲的700多名烈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