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共设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军区,与当时中央局和六大行政区的划分一致。这一体制仅实行了5年多。
解放战争后期,为适应战略决战的需要,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出通令,对全军的组织编制、番号作了统一规定,其中军区分为一级军区(即大军区)、二级军区、三级军区和军分区,实行四级军区体制,即在党的中央局相应的区域设一级军区,在中央分局相应的区域设二级军区,在省和行政区设三级军区在地(专)区设军分区。各级军区均以所在区域的地区或地点命名。
当时全国的战争状态尚未完全结束,全国的各级政权组织实行的是准战争状态组织形式。全国分为六个大区,这六个大区的党组织是六个中央局,直接向中央政治局负责。各个地区解放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大区的人民政府或军政(行政)委员会。而在军队方面,在老解放区,还是保留原有的大军区。在新解放区,则根据进驻的野战军的情况,划分军区。同时,各个中央局与行政委员会和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大多采取交叉任职的方式,例如,东北的高岗,既是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同时还是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林彪则是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和中南军区司令员。这样的组织形势能够独立、高效的领导所在大区的党政军各项工作,整合各种资源,统一调配。在完成土地改革、政权建立等工作的同时,还要着力解决消灭谍匪、保卫边防等军事问题。这样的组织形式在当时来说是行之有效的。
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辖的一级军区共5个,即东北军区、华北军区、华东军区、华中军区、西北军区。1950年1月,华中军区改称中南军区;2月,西南军区成立。至1950年7月,全国共有6个一级军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18个二级军区:山西、绥远、内蒙古、山东、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川东、云南、贵州、甘肃、陕西、新疆(1951年12月又成立了西藏军区);25个三级军区:辽东、辽西、河北、平原、察哈尔、胶东、渤海、鲁中南、苏北、苏南、皖南、皖北、赣西南、湘西、海南、川南、川西、川北、西康、陕南、喀什、迪化、伊犁、宁夏、青海;4个省军事部(军级):热河、吉林、松江、龙江。此时的一级军区与党的中央局和各大行政区的划分一致,二级军区已不再是中央分局所在区域。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区已没有明显区别,二者隶属关系上是并列的,在级别上相差一级。二级军区领导机关大都由兵团机关兼,如许光达兵团(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杨得志兵团(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杨勇兵团(第3兵团)兼贵州军区,等等;三级军区领导机关大都由军机关兼或改编,如第1军兼青海军区,第2军兼喀什军区,第10军兼川南军区,等等。各级军区的编制级别为:一级军区(野战军)、二级军区(兵团)、三级军区(军)、军分区(师)。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区都隶属于一级军区,军分区隶属于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林彪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辽沈战役结束后,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野战军机关与军区机关分离。东北军区机关驻沈阳,高岗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后勤保障,全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期间,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筹集调运朝鲜前线的物资。
1948年5月20日,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
1947年2月初,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统一整编,撤销新四军兼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山东军区番号,成立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华东军区由陈毅任司令员,饶漱石任政治委员。1949年6月,华东军区机关与第三野战军机关合并(保留各自番号),统一指挥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军区机关驻南京。
1949年5月,第四野战军领导机关在河南开封与中原军区机关合并,组成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第一政治委员,邓子恢任第二政治委员,1950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2月2日的决定,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1952年6月,中南军区领导机关移驻广州市;同时撤销华南军区,其机关一部组成广东武装工作部,连同广西、海南军区直接归中南军区领导。林彪任中南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罗荣桓、邓子恢、谭政任政治委员。
1949年2月1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改称西北军区,贺龙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1949年11月,贺龙率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和第18兵团等部进军四川,后并入西南军区。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军区与第一野战军合并,称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军区机关驻西安。
1950年2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西南军区领导成员,成立西南军区。以第二野战军机关为基础,同率领第18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合并,组成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领导机关。贺龙任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军区机关驻重庆,后移驻成都。
建国初期,随着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开展和体制编制的调整,军区领导机构不断充实,领导职能也逐步调整。1950年6月,全军实行统一整编,撤销步兵兵团和四个野战军番号。陆军分为国防军和公安部队两类。1954年,经调整合并,仅保留山东、福建、云南、西藏、新疆5个二级军区,其他省军区均为三级军区。
新中国成立了若干年之后,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相继完成了“镇反”、“抗美援朝”和“土改”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国内外形势日趋好转,社会趋于稳定,特别是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家的各项工作相继步入正轨。
1955年2月11日,国务院和国防部根据中共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设置情况,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全国战略区的重新划分,决定将全国的6个大军区,即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华东军区、中南军区和西南军区,改划为12个大军区。这12个大军区大部分是以所在区的大城市命名的,计有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西藏军区。各军区于5月1日前按新的区划正式办公。1956年又增设福州军区。这样,全国共13个大军区。大军区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负责领导、指挥、管理本战区内的野战军、省军区及地方武装,并与海军、空军领率机关共同领导本战区内的海、空军部队。各大军区的成立情况是:
1955年3月22日成立,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周桓。指挥所属陆、海、空军部队,下辖: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今分属河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省军区和防空军、公安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及陆军军等部队。军区机关驻沈阳市。11月,热河省军区随热河省同时撤销。
沈阳军区曾领导了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时的对苏作战。
1955年4月14日成立,由华北军区改编,并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京津卫戍区,杨成武任司令员,朱良才任政治委员,辖:陆军军以及河北、山西省军区,军区空军、防空军、炮兵、装甲兵司令部和军区工程兵部。军区机关驻北京市。1959年,北京军区免兼京津卫戍区、改设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归北京军区建制。1967年5月,内蒙古军区由大军区改为省级军区,归北京军区建制。
1955年,杨成武被授予上将军衔,同年开始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于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杨得志,1957年到职,第一政治委员谭启龙,第二政治委员王新亭,司令员由王新亭代职。下辖:辖区内的陆军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和守备部队。担负山东省以及江苏省徐州至连云港地区的防务。军区机关驻济南市。
1955年4月1日成立,由华东军区改编,许世友任司令员,唐亮任政治委员。下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军区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空军、公安军及辖区内的陆军军等部队。军区机关驻南京市。
1955年4月15日成立,司令员李天佑(代),政治委员陶铸,下辖:湖南、广东、广西军区,海南军区,军区防空军、公安军,军区炮兵,装甲兵、工程兵司令部和陆军军、院校及地方部队。军区机关仍驻广州市。原中南军区所属河南湖北军区划归武汉军区建制;江西军区划归南京军区建制。
1955年3月7日成立(兼湖北军区),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任重兼政治委员,负责统一领导指挥河南、湖北两省军区和驻该两省境内的陆军、空军、防空军、公安军。军区机关驻武汉市。
1955年4月1日成立,以云南军区为基础组建,并兼云南军区,谢富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贵州军区、云南省各军分区和驻两省的陆军军、公安部队等。军区机关驻昆明市。
1955年4月14日成立,以四川军区为基础组成。贺炳炎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下辖西康(旧省名,今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各一部)军区和四川省各军分区及公安部队等,军区机关驻成都市。1968年12月,西藏军区由大军区降格为省级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1969年10月,成立四川省军区,归成都军区建制。
于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张达志,政治委员冼恒汉,下辖:陕西、青海军区,甘肃、宁夏两省(区)的各军分区和步兵、炮兵、骑兵、公安部队,以及步兵、炮兵等学校。军区机关驻兰州市。
1955年5月1日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恩茂。下辖:南疆军区、伊犁军区以及陆军部队。1979年5月,把新疆军区改名为乌鲁木齐军区。[2]
1955年5月1日成立,由省军区升为二级军区,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下辖西藏地区的陆军师和骑兵、工兵、炮兵、公安部队以及驻四川办事处。军区机关驻拉萨市。1968年12月,西藏军区缩编为省级军区,划归成都军区建制。
1955年于4月20日成立,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下辖:呼伦贝尔、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察哈尔、平地泉、乌兰察市,伊克昭、河奎等军分区和1个骑兵师。1967年5月,该军区降格为省级军区,归北京军区领导。
1956年7月1日成立,由福建军区改成。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福建军区、江西军区和军区炮兵、工程兵、公安军及驻两省的陆军军、特种兵等部队,军区机关驻福州市。
1985年6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在裁军一百万的同时,决定将13个大军区合并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7个大军区。
将兰州军区与乌鲁木齐军区合并,统一编为兰州军区,军区机关设在兰州市,下辖甘肃省军区、宁夏军区、青海省军区、新疆军区(新疆军区为副大军区级)、南疆军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西北地区的防御任务,同时可以支援西南的印度、巴基斯坦方向。
将昆明军区与成都军区合并,统一编为成都军区,军区机关设在成都市,下辖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省军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西南的防御任务。
将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统一编为南京军区,军区机关设在南京市,军区司令员向守志,政委傅奎清,下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省军区,上海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统一指挥我华东地区的武装力量,应对来自东海、台湾方向的防御任务。
将武汉军区合并于济南军区和广州军区,统一编为济南军区和广州军区。济南军区机关设在济南市,下辖山东省军区、河南省军区、青岛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作为我军的总预备队,可以随时支援各个战区的防御任务。
广州军区机关设在广州市,下辖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省军区,后又成立海南省军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南海和东南亚方向的作战任务。
北京军区未做合并调整。军区机关仍设在北京市,下辖河北、山西、内蒙古军区,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北方的作战防御任务,守卫我国的政治中心。
沈阳军区未做合并调整。军区机关仍设在沈阳市,下辖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军区,旅大警备区和若干集团军。主要应对来自东北、朝鲜方向的防御任务。
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各战区授予军旗并发布训令。走过31年的原北京、沈阳、济南、南京、成都、兰州、广州七大军区番号撤销,正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3]
其主要职能是:在中央军委、四总部的领导指挥下,根据总的战略意图,负责组织本区内陆军、海军、空军三军部队的联合作战行动和演习,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领导本区的民兵、兵役、动员、人民防空和战场建设等工作。
大军区主要负责制定战区部队建设的规划计划,组织指挥战区内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实施联勤保障等,军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分别领导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主要负责辖区内诸军兵种部队协同作战的指挥和所属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后勤保障,领导辖区内的民兵、兵役、动员工作和战场建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