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仇湖镇位于
江苏省海安县城北20公里,北纬32东经120,总面积34.5平方千米,总人口2.23万人。南与古贲、吉庆接壤,北与安丰镇毗邻。西与白甸、墩头相接。东与
富安镇交界,是南通市的北大门,盐城市的屏障。 仇湖镇以白龙桥而闻名,每年农历三月十九号仇湖镇会举行大型集市。
历史变革
仇湖亦称虬湖,古属“海阳”“宁海”辖地,形成于唐朝,公元907年前,地势西北略高,东南偏低。五代十国时勤劳智慧的苏州阊门人陆续来此定居,盖庐搭舍,以烧盐、耕作和打渔为生。,但常受黄海大潮侵袭。宋代范仲淹率领兵夫构筑防潮大堤,名曰“捍海堤”(后人称“
范公堤”以示纪念,今为
204国道阜宁至南通段),构筑防潮墩两座:土山和蛤蟆山(今仍在仇湖境内)。
民国元年(1912年)仇湖隶属
东台县,称为南芗市,辖148个庄舍。
民国18年,仇湖为东台县第五区,
区公所驻地在仇湖庄。
民国29年,新四军东进,泰县县政府在
海安镇成立,仇湖隶属泰县管辖。
民国32年,始建紫石县,仇时区(仇湖、时堰)划归紫石县。是年3月,仇时区划分为仇湖区、时堰区。
民国37年,紫石县更名为
海安县,仇湖为海安县仇湖乡。
1949年,仇湖区辖朱虞、五烈、茂荣、曹朱、丁华、傅舍、仇东、仇西、禾凤九个乡。
1950年,海安县行政区划调整,仇湖区辖朱虞、曹朱、丁华、傅舍、仇东、仇西、墩头、鹿汪、禾凤九个乡。
1950年,海安县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仇湖区辖马舍、隆政、于王、烈士、校林、仇湖、墩头、丁禾八 个乡。仇东仇西合并为仇湖乡。
1957年10月海安县再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仇湖区辖隆政、烈士、仇湖、墩头、瓦甸五个乡。原仇湖乡与丁禾乡部分合并为仇湖乡。
1983年海安县粮种场合并给仇湖乡。县农工校、县原种场、国营渔场、县麻疯院、县精神病院均隶属仇湖乡党委领导。
1992年,海安县行政区划统计,仇湖乡辖行政村16个(湖滨、湖北、湖东、新东、杨柳、友谊、湖南、仇南、仇湖、朱舍、湖西、湖中、湖兴、凤凰、蒋阳、联湖、禾庄),村民小组125个。
1995年10月18日,仇湖撤乡建镇,建制为仇湖镇。是年仇湖镇行政村调整,仇湖镇辖行政村13个(湖北、湖东、新杨、友谊、仇湖、朱舍、湖西、湖中、湖兴、凤凰、蒋阳、联湖、禾庄),村民小组125个。
2001年,海安县乡村区划调整,仇湖镇行政村合并为五个:东湖村(湖北、湖东、新杨合并而成),仇湖村(由友谊、仇湖、朱舍合并而成),西湖村(由湖中、湖西村合并而成),禾庄村(由湖兴、联湖、禾庄合并而成);凤阳村(由凤凰、蒋阳合并而成),村民小组仍为125个。
民间传说
|
“仇湖”古时候称“虬湖”。 相传,天宫小白龙偶犯天规,被贬到水乡变为一头牛,由仇氏童养媳饲养,仇氏对牛精心照料。 农历三月十九日,一位白胡子老人来到牛身旁,对白牛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就离去了。顿时天空电闪雷鸣,风狂雨暴,白牛躁动不安,对仇氏说:“刚才神仙说我的贬期已满,我要升天了,你快揪住我的尾巴,和我一起上天做神仙,但进天门时,你可千万别睁开眼!否则天门就会又关上的。”仇氏赶紧揪住牛尾,闭上双眼。白牛顷刻间化作一条白龙,飞上了天空。 一声巨响,天门大开,白龙立即飞入,仇氏被巨响惊得睁开双眼,天门刹时关上,牛尾被天门轧断,仇氏也随龙尾飘落原地.。仇氏削发为尼,苦心修炼,终于有一天修成正果,上天做了神仙。 白龙升天后,怀念家乡,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为感谢和纪念白龙,捐建了“白龙桥”,修建白龙庙,并将白龙升天之地称做“虬湖”。如今,每年三月十九由过去的庙会成了人们赶集的日子,这天仇湖集镇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注:虬指有角的小龙。)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