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昆

周子昆

中文名 周子昆
出生地 广西省桂林市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周子昆,原名周维宽,字仲和。祖籍湖南,190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中学教员家庭。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

1919年在广西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入桂军刘震寰部当号兵,后任上士、事务长、排长。

1925年6月投身革命,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任班长。

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任叶挺独立团2营4连排长。

1926年随军北伐,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和攻克武昌等战役,曾任连长、第4军军官教导大队大队长、营长。

1927年8月,周子昆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

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28团1营营长。4月到井冈山。后历任红4军教导队副队长、红6军第2支队支队长,红1军团第3军参谋长、军长,红5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总指挥、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在中央苏区期间,周子昆工作频繁变动,几上几下,但他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组织性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德。

1934年10月,周子昆参加长征。先后任红9军团第22师师长、红5军团副参谋长。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

1937年初入中国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兼任队长。

1937年12月,周子昆任新四军副参谋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委员,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

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周子昆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时年40岁。

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1]

人物事迹

红军骁将

周子昆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1928年4月到井冈山。后历任红4军教导队副队长、红6军第2支队支队长、红3军参谋长、军长、红5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总指挥、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

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工作频繁变动,几上几下,但他一切听从党安排,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组织性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德。 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推行“御敌于国门之外”、“以堡垒对堡垒”等错误方针,红军接连受挫。

1934年4月,周子昆临危受命,调任粤赣军区独立二十二师师长。他和师政委方强等认真总结部队作战失利的教训,指出:敌强我弱,“叫化子岂能和龙王爷比宝”,决不能跟敌人死打硬拼。他按照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打法,组织精干部队,抓准战机,向敌军的侧翼突然出击,快打快撤,干净利落地吃掉了敌人五六支前伸的部队。接着,亲率师主力五个营夜袭周田,歼灭敌正规军一个营和大批地方武装,初步扭转了赣南战事的被动局面。

1928年6月中旬,毛泽东看了二十二师的《战斗详报》,亲临该师驻地会昌县李官山,勖勉部队,并同该师营以上干部座谈,共同总结经验教训。不久,毛泽东挥笔赋词《清平乐·会昌》。词中的“风景这边独好”,是对赣南苏区英雄军民的高度赞赏。

1934年10月上旬,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二十二师编入红九军团,担任中共中央军委纵队的左翼掩护任务。中旬,红军进入粤赣边界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遭到敌军的截击。周子昆奉命率六十四团迎战,连续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使敌军难越雷池一步。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赞扬说:“二十二师完成任务很好,特别是六十四团打得勇敢,打得坚决,保证了中央、军委纵队的安全。”

1934年11月底,红一方面军抵达桂北,蒋介石调集25个师进行围追堵截,妄图把红军歼灭于湘江以东地区。为突破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红军与敌军展开血战。红九军团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后,敌人的五路追剿军蜂拥而至,二十二师左冲右突,伤亡惨重。周子昆负伤后,率余部突出重围,追上了主力。“太上皇”李德为推卸责任,竟拿周子昆开刀,斥责他“临阵脱逃”,命令警卫班把他捆起来,送军事法庭处置。毛泽东得知自己的爱将面临噩运,便出面干预:“把周子昆交给我处理好了。”便保住了周子昆。毛泽东的“处理”是将周子昆送往附属医院,叮嘱他沉着气,养好伤,日后再“执掌兵符”。

遵义会议后不久,周子昆复出,任红五军团副参谋长。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在二占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等战役中,积极协助军团首长指挥部队完成作战任务。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进行整编,周子昆先后担任红军大学高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一局(作战局)局长,随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行动。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顽固对抗党中央的正确方针,反对红军北上西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妄图分裂党、分裂红军。9月中旬,张国焘在阿坝召开会议,公开攻击北上方针是“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坚持其全军南下的错误主张,并迫令红一方面军的干部表态。周子昆坚定地说:“北上的方针是正确的,北上才有胜利的希望,南下肯定没有出路。即使战死、冻死、饿死,也要死在北上的路上。”由于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周子昆随红四方面军三次过草地。他在10年的征战中曾三次负伤,当时又患肺结核病,身体羸弱。他以顽强的毅力,带领部队战胜种种困难,一次次走出连鸟兽也难以穿越的草地。

1936年9月中旬,中共西北局在甘肃岷州举行会议。会议否决了张国焘的西进主张,决定红四方面军继续北上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会后,张国焘公然推翻这一决议,坚持部队渡过黄河西进。周子昆和朱德总司令等坚持执行党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耐心地对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做说服工作。朱德于9月22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说:“西北局决议通过之静[宁]会[宁]战役计划,正在执行,现有发生少数同志不同意见,拟根本推翻这一原案。子昆、朱德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原案推翻,不能负此责任。”由于朱德、周子昆等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抵制,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10月上旬,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红军汇成一股无坚不摧的铁流。从此,中国革命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后来,朱德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周子昆原则性强,刚柔并济,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将才。”

英勇牺牲

1940年10月,日军出动1万余人“扫荡”皖南,矛头直指新四军军部。周子昆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歼敌千余人,乘胜收复泾县县城,进一步巩固了皖南抗日根据地。

1940年冬,国民党顽固派为了扩充自己的地盘,借日军之手削弱八路军、新四军、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开赴黄河以北。党中央为了顾全团结抗战的大局,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地区。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奉命率领9000余人从云岭向长江以北转移,行至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军队8万余人的围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在部队陷入顽军重围的万分危急时刻,周子昆异常沉着镇定,指挥部队突围。周子昆与叶挺等率领部队浴血奋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部队损失很大,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被迫分散突围。周子昆、项英和十几名参谋、警卫人员突出重围后,隐蔽在大观山上。顽军严密封锁了各个路口、渡口,并每天派出大批部队搜山。周子昆等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就吃玉米芯、草根,喝雨水。他还常勉励大家:“干革命是随时要准备牺牲的,我们这次虽然失败了,但也是暂时的,不管革命有多少千难万险,一定是会成功的。我们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要冲出去,找到部队继续战斗!”就在他们积极设法北渡之时,不幸于1941年3月13日被叛徒杀害于赤坑山蜜蜂洞内,终年40岁。[2]

亲人家属

周子昆的夫人何子友是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的老战士。他们生有一子一女,姐弟俩长大后继承父志,参军卫国。姐姐周民退休前是南京军区总医院的正师级干部。弟弟周林眷恋祖籍,在桂林象鼻山脚下的181医院工作,退休前是正团级主管技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