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田监狱是上饶集中营的大本营,设立于1941年3月。初期挂着两块牌子,一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总队军官大队”(简称“军官大队”),下设5个中队,囚禁了皖南事变中被俘的新四军排以上干部650多人;另一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简称“特训班”),囚禁了从东南各省地方上搜捕来的共产党员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80余人,加上5月份从皖南特训处转囚过来30多名新四军干部,共有110多人。再加上从七峰岩监狱、李村监狱和石底监狱转囚过来的新四军干部,以及在铅山“士兵大队”里查出干部身份后转囚过来的新四军干部,周田监狱关押过的人员总数在850人以上(详见《上饶集中营人物名录》一书)。
1942年4月,“军官大队”和“特训班”两个名称均被取消,合并改编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简称“东南分团”),下设2个大队6个中队,被囚人员重新编队。两个月后“东南分团”由上饶迁往福建,直到1945年10月解散垮台。
周田监狱分布在上周田和下周田两个自然村。上周田有“军官大队”第1、2、3中队和特训班,下周田有“军官大队”第4、5中队(包括一个女生分队)和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6中队。
这些监狱全是霸占老百姓的民房改造的。敌人对监狱控制得非常严,周围的树木全部砍光,并拉上了铁丝网,还强迫“囚犯”们在牢房四周筑起围墙。国民党宪兵第8团的一个加强连担任警戒看守,四周布满了岗亭岗哨。
一、第1中队监狱旧址,也是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1中队旧址。先后在此关押过的新四军干部有陈安羽、汪海粟、赵天野、张世杰、丁公量、周奎麟(以上曾是中队秘密党支部成员)、洪雪村、邵宇、杨华年、李维贤等同志。
二、第2中队监狱旧址,也是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2中队旧址。先后在此关押过的新四军干部有沈韬、叶逢章(以上曾是中队秘密党支部成员)、肖正纲、姜献华、祝增华、周丕振、周越、吴必成等同志。
三、第3中队监狱旧址,也是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3中队旧址。原是上下周田村之间山坡上的一座小庙,后被毁,1995年村民们又把小庙修复了。1941年8月集中营重新编队时,其他中队被特务队长认为“顽固不化”的许多革命志士集中编入这个中队,因此3中队便被称为“顽固队”。集中营最凶残的特务曾恭生担任中队长,他挥动拳头威吓说:“你们就是钢铁,我也要把你们熔化掉!”但革命志士们不怕高压,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这年10月初秘密党支部酝酿举行中秋暴动,不料有叛徒告密。曾恭生把策划暴动的丁公量和汪海粟捆绑起来打得遍体鳞伤,死去活来,然后送茅家岭村一个石砌谷仓里关押,准备呈报枪毙。所幸丁公量、汪海粟用皮带铜扣撬开了脚镣上的销子,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逃出了虎口。先后在此关押过的新四军干部有李胜、沈韬、丁公量、汪海粟、阮世炯、张文良(以上曾是中队秘密党支部成员)、肖正纲、吴越、陈文全、王传馥、王铁夫、王之燕、王白扉、黄迪菲、肖车、方徨、伍国才等同志。在赤石大屠杀中殉难的74名烈士中,第3中队就多达30人。
四、第4中队监狱旧址,也是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4中队旧址。先后在此关押过的新四军干部有肖正纲、史进、陈德荣(以上曾是中队秘密党支部成员)、邓毅生、郭胜、孙秉泰、瞿白、苏平、李桐铭等同志。
五、第5中队监狱旧址,也是改编后的“东南分团”第5中队旧址。先后在此关押过的新四军干部有陈茂辉、刘绪星(以上曾是中队秘密党支部成员)、张一阳、王庆福、孙贤义、干戈等同志。
这个中队的第3分队是“女生队”,囚禁了皖南事变中被俘的30名新四军女干部(其中1人为军人家属)。改编为“东南分团”后,女生队隶属于第4中队,原“特训班”的6名女囚也编进了这个女生队。女生队的革命志士在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了反自首、考试集体交白卷等多项斗争。赤石大屠杀壮烈就义的有李捷、戴庆哲、瞿淑(以上为分队秘密党支部成员)、杨瑞年、徐韧、胡珍水、汪企求等7人,朱平被敌人枪杀在从赤石往建阳转移的途中。
六、“特训班”监狱旧址。开始囚禁的都是从地方上搜捕来的“政治犯”即共产党人和其他爱国进步人士,其中有冯雪峰、郭静唐、吴大琨、王闻识、计惜英、叶苓、杨良瓒(这7人后来被组成“文化组”另行关押,人称“七君子”)、宿士平、郑丹甫、陈平、林夫、项甡、季音、鞠耐秋等同志;两个多月后增加了从皖南特训处转囚过来的30多名新四军人员,组成“特训班”第3区队,其中有陈念棣、舒丽瑜、杨立平(以上为区队秘密党支部成员)、赖少其、蔡敏、汪镇华、秦烽等同志。1942年4月“特训班”与“军官大队”合并改编为“东南分团”后,原“特训班”被囚志士被分别编入各个中队。
七、“七君子”囚室旧址。原是村民关牛的房子。“特训班”的特务管理层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上校特务总干事杜筱亭与中校特务队长王寿山闹矛盾,利用职权把冯雪峰、吴大琨、王闻识、郭静唐、计惜英、叶苓、杨良瓒等7人抽出来另行关押,组成“文化组”,直接归自己管理。“文化组”的革命志士巧妙地开展斗争,赢得了难友们的信任与称赞,称他们是“七君子”。1942年3月,冯雪峰等人策划了计惜英、叶苓、杨良瓒3人成功越狱,“文化组”解散,冯雪峰等4人被分别编到各队关押。
八、第6中队监狱旧址。1942年4月设立,特务们称之为“政治顽固队”。在此关押过的人员有沈韬、陈念棣、阮世炯、周奎麟、赵天野(以上曾是中队秘密党支部成员)、王达钧、蔡敏、李铁飞、陈慰慈、王聿先、黄迪菲、林夫、项甡、陈平等同志。1942年6月17日下午,该中队秘密党支部在集中营往闽北转移途中到达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赤石镇崇溪河边时,成功地组织领导了全队大暴动,即著名的“赤石暴动”。
九、“太平间”旧址。原是老百姓的柴草间,被用作临时存放死难者遗体的场所。“太平间”低矮潮湿,呈长方形,宽5米,进深8米,高3米。原房大部分倒塌,1982年底进行了修复。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太雷烈士的儿子张一阳,入狱不久染上“回归热”病,因拒填“悔过自新书”不治病逝,遗体就曾放在这里。老红军、原新四军民运科长陈茂辉入狱不久也因病危被抬到这里等死,所幸被村中一位农妇喂水救活,才送进缺医少药的“医务室”。1941年4月24日晚,陈茂辉和张世杰一起从“医务室”越狱,历尽艰辛回归革命队伍。
十、“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团部旧址。原“军官大队”大队部旧址,也是“特训班”班本部旧址,“军官大队”和“特训班”合并改编为“东南分团”后为分团部旧址,是集中营当局——国民党特务的办事机构。特务头子张超的办公室就在这里。张超是福建同安人,1904年出生,广州中山大学毕业。在国民党中央军校接受过反共训练,是军统特务,长期从事反共反人民的特务活动。担任过军校军委会别动队中校指导员、上校指导员主任、三战区政治部情报专员室上校专员。集中营设立后,任“军官大队”大队长兼“特训班”主任,不久晋升为少将军衔。1942年4月“军官大队”和“特训班”合并改编为“战时青年训导团东南分团”后,虽任分团副主任,但由于兼任东南分团主任的三战区党政军联席会议秘书处主任、中将高参卢旭并不常来主事,集中营实际上仍由张超主持,直至垮台。骇人听闻的枪杀75名革命志士的赤石大屠杀,就是他一手策划的。1945年10月集中营解散后,张超任过国防部新闻局主任督导专员、福建省保安司令部民众组训处处长、晋江专员兼同安县长。解放前夕从泉州逃往台湾。
十一、“大礼堂”旧址。原是诸葛宗祠。周田村民多姓诸葛,据说是诸葛亮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建此宗祠以纪念先祖。集中营设立后这里就变成了“大礼堂”,成为国民党特务教官向被囚人员灌输反共反革命思想的场所,进行所谓的“政治训练”。所有被囚人员都得经常到这里“上课”“洗脑”,受精神折磨。革命志士们讥笑反动教官不学无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有的就在课堂上驳斥教官谬论,弄得教官们瞠目结舌,丑态百出。特务教官为了检查“政治训练”的效果,摸清被囚人员的思想状况,曾在此礼堂进行了一次“考试”,若按平日教官讲课内容作答,无异于填写一份悔过自新书。许多革命志士都是白卷送还,或在卷子上打叉,或批驳反动谬论,特务大为失望,也大为恼火。
十二、“大操场”旧址。由农田填平而成。“军政训练机关”的所谓“军事训练”,是经常性超强度的跑步、出操,实则肉体折磨。集中营四大特刑之一的“特别操”,也在这里进行。冯雪峰就曾在出操跑步中晕倒在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