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蕴楼位于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以西,是一座别具风格的西洋楼,它既非明代所建,亦非清朝所筑,而是民国时期修造的。
宝蕴楼的位置原是咸安宫地基。康熙次子允礽曾被囚禁于此。后又成为清代八旗大臣子弟学习的处所。只可惜清末的一场大火,将这座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咸安宫化为灰烬。
1913年初,袁世凯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于是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决定,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此建楼。它是按照西洋建筑的式样设计、建造的。因此,无论在造型,结构,用料等方面,都与宫中原有建筑不同。由于楼内藏品都是历代文物精华,举凡金石书画,陶瓷珠玉,无不至珍且奇,故定名为“宝蕴楼”。
宝蕴楼选址的地方曾鼎鼎有名。这是故宫西华门内,武英殿西的一个所在,曾叫咸安宫,康熙次子允礽就曾被囚禁于此。后来,这里又成为清代八旗大臣子弟学习的地方。可惜清末一场大火,将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咸安宫烧毁,只留下咸安门一处遗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退位的宣统皇帝溥仪暂居紫禁城的后宫区,前朝的所有宫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
1913年初,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而当时京城缺少妥善保管文物的地方,所以临时决定在紫禁城原来的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一处库房,用以存放国宝。
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决定,从庚子赔款中,拨出20万元在咸安宫旧址上建楼存放文物。史料记载,1915年宝蕴楼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万多件。
因为要存放的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的秘笈,其价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库房命名为“宝蕴楼”,并制石质匾额安于北楼正面上。
岁月洗礼,如今“宝蕴楼”三字已变得模糊,只有在特定角度仔细辨别才能认清。
• 咸安门:为原咸安宫的宫门,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匾曰“咸安门”。咸安门是原咸安宫建筑群中仅存的建筑。
藏品• 宝蕴楼:位于咸安门内正北,为西洋式楼房。宝蕴楼为封闭的周边式布局,围绕着咸安宫旧址的北、东、西三面各建一座砖木结构的楼房,均为二层(一楼一底),下部还有半截露明的地下室。北楼为主楼,体量大,外观别致;东楼、西楼左右对称。三座楼的墙身均用大块城砖砌筑,外墙抹饰水泥,并划分规整的矩形格,再刷以红浆。外墙上开有纵向窄长的窗户,窗台、窗下墙、窗口均设有复杂的线脚。地下室的窗发砖碹,上部呈弧形。所有窗户的线脚均饰以白色,和红色的墙身对照。每扇窗户的窗扇均包有厚铁皮,窗户终年紧闭。楼房屋顶为四坡式屋顶,屋顶铺有绿色、灰色的片石,石瓦层层相叠,色彩斑驳相间。北楼正中开门,门外有四柱式雨棚,雨棚上设有女儿墙,形成二层的一座室外平台,女儿墙正面两端有一对卧狮。东楼、西楼也分别在正中开门,但门外雨棚较小,未设柱子。北楼与东楼、西楼分别在拐角处用二层的外廊相连,外廊的栏杆、廊柱均为白色。宝蕴楼北楼大门最上方,设有阁楼,阁楼山墙上镶嵌一块石质匾额,上刻“宝蕴楼”三个字,匾额四周有边框,匾额东、西两侧分别装饰有一块浮雕花纹。楼阁山墙东、西两侧的壁柱上有一对卧狮。宝蕴楼建成后,室内定做了许多木柜,柜内收藏文物。
库房存放多达3150箱、23万余件文物,因文物多是金石玉宝和珍贵秘笈。[1]
宝蕴楼所收藏的皆是历朝历代的珍品,包括各色书画、珠玉、陶瓷、金银器、乐器等等,可谓名副其实的宝蕴楼。
建国以后,宝蕴楼的藏品陆续被转移到首都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地收藏。
经过初步勘探,即将百岁的宝蕴楼主体结构完好,但周身也留有百年的风霜。屋顶漏雨、外墙剥落,探出房顶的檐头腐朽,是百岁宝楼最大的“病害”,在宝蕴楼二层,天花板上已出现斑驳的霉菌。
宝蕴楼的建设工程于1914年6月2日正式动工,一年后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而此次修缮将花费一年半时间。
宝蕴楼最初修建是为了保存文物,随着国家分批次将文物调拨给相应的博物馆,宝蕴楼内已被清空。楼内原有的木质展柜、西式立柱以及地板等在修复中都会保持原状。此次修缮的重点是解决宝蕴楼屋顶漏雨等问题。同时,楼前的咸安门也将保养彩绘等。
一切修缮的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状”,尽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艺,保留原有构件,以确保各单体建筑及文物遗存修缮前后保持风格一致。比如工作人员前期调研时发现,宝蕴楼屋顶上铺的是鱼鳞状的牛舌瓦,部分瓦块背后有英文字迹。初步判断该瓦是当初山东地区烧制的低温釉。此次修缮补充新瓦时也将采用这种工艺。
宝蕴楼宝蕴楼的屋顶瓦面、大木结构、内外装修装饰、油饰彩画及院落地面等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亟待科学而谨慎的保护修缮。
2013年12月24日,宝蕴楼启动修缮。修缮以文物建筑现状修整为主,排除宝蕴楼现存安全隐患。重点解决宝蕴楼屋顶漏雨、部分木料糟朽、外墙饰面脱落等问题。楼内原有木质展柜、西式立柱及地板等保持原状。[2]
2013年12月24日起,这栋近百岁的西洋楼启动修缮,预计2015年5月竣工。
2017年12月2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在安徽池州发布,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入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