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刻石

目录导航

介绍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多次巡视全国,立石刻,歌颂秦德。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七种。这些立石有政治意义,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考释

秦始皇统一中国登上皇位后,在十年间曾四次外出巡游,先后在峄山、泰山、琅邪、芝罘、碣石、会稽等地刻辞、立石,以颂秦德、彰显帝名,这就是著名的秦始皇刻石。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继位,又在始皇刻石后面加刻二世诏书和从臣姓名,内容均为赞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刻石大都湮灭或下落不明。秦始皇在巡游过程中,曾三次登临芝罘岛,并立石刻辞。最后一次在公元前210年,“至芝罘,见巨鱼,射杀一鱼”。由于秦始皇的多次登临,又演绎出射杀巨鱼的豪迈壮举,从而使古老的芝罘声名远播。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诗作《古风》中对秦始皇这段历史遗迹做了艺术化的描述,诗中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秦始皇登芝罘所立之刻石,不知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成为千古悬案。

有关芝罘刻石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是宋代学者欧阳修,他在《集古录》中说“右秦篆遗文(指芝罘刻石)才二十一字”。同时代赵明诚在他的《金石录》中说“案《史记》始皇二十九年登芝罘山,凡刻两碑,今皆摩灭,独二世诏二十余子仅存”。

金城先生所著《秦始皇帝刻石考释》一书,其中对芝罘刻石的释疑提出独到见解,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刻石数量

司马迁在《史记》中辑录了秦始皇登芝罘两块刻石的内容,因此后人据此皆沿袭芝罘刻石的数量为两块的说法。而金城先生在此书中详细分析了司马迁的记述原文,认为芝罘刻石应为三块,其中“二十八年(前219)登芝罘”刻石一块,“二十九年(前218)登芝罘”刻石两块。三块刻石的名称应为《芝罘台刻石》、《东观刻石》、《西观刻石》。二是刻石亡佚原因

此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石(指芝罘刻石)堕海已久”。而金城先生分析推断,刻石当时地处芝罘岛“迁乔谷,与身后海拔近三百米的老爷山并非一峰,要将刻石搬运堕海,如此擎天动地之举,州官不问、方志不记?”因此,石刻堕海一说不可信。继而金城先生认为,刻石亡佚的原因不外乎三:或该石自行败落坍塌;或滚落迁乔谷底,被积土湮埋;或人为毁坏。三是刻石亡佚时间

地方志书皆云“明亡石(指芝罘刻石)”。而金城先生认为“亡佚时限最迟应在北宋初年或宋之前”。长期以来,围绕芝罘刻石问题众说纷纭,说者各执一词,至今没有确切答案。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对此亦十分关注,曾发出“芝罘一山,遥遥在目,刻刻在心”的感慨,他之所感所慨全系于芝罘刻石。而今我市文化工作者王金城先生自1981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出于对古文化的钟情,倾注半生精力,寻访始皇遗踪,考证始皇刻石,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秦始皇曾经留下的诸多刻石,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芝罘刻石”、“琅邪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一一做了详尽的考察论证,他的调研成果得到了北京大学有关专家的首肯。——王金城《秦始皇帝刻石考释》

内容

二十八年,秦始皇东行郡县,登芝罘,立石颂秦功德。石文已佚。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