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 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
大约1627年(天启七年)10月左右,袁崇焕被迫辞官回到广西藤县。1628年(崇祯元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再次起用袁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加太子太保衔,赐上方剑、蟒玉、银币。袁崇焕第二次出关抗敌。他杀死不听指挥并与后金勾结的东江总兵毛文龙。1629 年(崇祯二年)冬,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防区,不进山海关,取道蒙古以蒙古兵为先导,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星夜从山海关驰救北京。"当时,他的军总部就驻在今日的龙潭湖岸畔,部队则驻扎在龙潭湖到新西里三号张园遗址一带地方"。这时候,魏忠贤阉党余孽上书崇祯,说袁崇焕要逼迫明廷订城下之盟,并指责袁"专戮大帅"(指杀毛文龙一事),崇祯对此半信半疑。皇太极趁机制造反间计。
据朝鲜人朴趾源的《驿讯随笔》记载:"清人设间,使其将高鸿中于所获两明太监前,故作耳语曰:“今日掇兵,意者袁巡抚(是袁崇焕旧职)有密约。顷见二个来见汗(指皇太极),语良久而去”。杨太监佯卧而听之。旋纵之归,遂以告于帝。 遂下崇焕于狱。"1630年(崇祯三年)8月16日,袁崇焕被桀杀于西市,时年46岁。
督师庙位于龙潭公园东湖畔,建于1917年,系广东人张伯祯为纪念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所建。庙址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坐落在高约1米的台基上。庙堂中门悬着一副石刻对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庙内正壁上镶嵌着袁督师石刻像,两壁有《明袁督师庙记》、《袁督师庙碑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门额、对联及庙记等多块石刻均为清末名人康有为的手笔。1984年,袁督师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龙潭公园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袁督师庙一直没有对外开放。2001年,龙潭公园对袁督师庙附近的17户居民实行了外迁,并彻底整治了周边环境。如今,庙周围建起了广场,铺设了草坪,使袁督师庙具备了重新开放的条件。
谒袁督师庙
建在一米高台上的三间平房小庙,一色青灰孤单而立,背对着广场,仿佛背负着古代辽东大地,除了松柏的墨绿和银杏树的金黄,附近再无其他色彩的立物,断然设下了一方不受现代参照物干扰的空间。没有香炉紫烟,没有络绎不绝的香客,没有卖相关资料的书亭,也没有解说员,来者随各自心思凭吊,任你遐想的翅膀一直飞往明清交替的时空。
偶然见到一对新婚情侣,分着素雅的黑西服和乳白连衣裙,在台上青砖围栏后一角留影,神情庄重,不知是袁氏后代宗亲还是袁督师的“粉丝。”这里是热闹公园里一个寂静的所在,建筑物纯属民国遗留,并非古迹,全然不如杭州西湖西北侧的岳王庙气派隆重。我记得1989年9月拜谒岳王庙时,如同走入城市商业街那样人流不断。
袁督师庙 客观来对照,殉难前的袁崇焕与岳飞兵略有差别。袁崇焕本着“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议和)为旁著,援为险著”的用兵策略,曾经在宁远大捷后,多次以议和为手段拖延后金军来交战的时间,得以修缮锦州城墙堡垒,建立起纵深达400里的关锦防线。但后金军也利用同明军议和期间,对朝鲜和蒙古作战得利,消除了东江背袭之忧,打通了进逼明京城之迂道。而岳飞则一味主战,进攻每每得手,终于联合两支义军形成北伐掏心的势头,故坚决反对高宗与秦桧同金军议和。
袁崇焕与岳飞都吃了“议和”与否的苦头。岳飞违逆了朝廷求和的意向,成为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同时留给后世一个面对外族进犯的政策敏感点——谁再牵涉到议和,谁就容易被视为汉奸。对这一点,敢做敢为的袁崇焕并非无虑及:“事任既重,为怨甚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袁崇焕为此付出了身遭零刮而渐渐痛死的代价。
后金军借助蒙古军向导和添补的力量,躲避关锦防线,从大安口和喜峰口之间迅速突破,浩浩荡荡地开往京城外围。袁崇焕闻讯一惊。他当初担忧并几次上疏:“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不幸,那推断仍被兵部尚书王洽等束之高阁,转眼竟化为后金军有隙可乘的现实。袁崇焕急忙千里回师,经山海关入驻蓟州,接谕旨后,马上调动勤王各镇兵马分别御敌。接着移师至河西务,不顾部下劝阻,不顾崇祯帝不得越蓟州一步的禁令,执意率九千骑兵由间道昼夜兼程,赶到广渠门外露宿于寒冬郊野。
短缺粮草的兵马依然严守军纪,三天后忍受着冻饿,构成“品字阵,”同六队后金骑兵展开十小时激战。袁崇焕在阵前巡回奔忙,两肋中箭多如刺猬,虽赖有铠甲仍难免负伤。后金军兵败,退至通惠河一带,死伤千计。听信阉党谣言的崇祯帝,不准袁崇焕所率官兵进城短暂休养。七日后,袁崇焕又率兵马在左安门外布木栅列阵,向休整于南海子的后金军冲锋得手。接着安排五百炮手潜伏,四面攻打后金军大营奏效。皇太极不敢恋战,一再向崇祯帝提出议和,并移师避开袁崇焕奔京城西南,同时采取反间计陷害袁崇焕。阉党与后金之间不谋而合,袁崇焕愈加腹背受敌。
朝野一时流言飞传,误认为后金军兵临城下系袁崇焕引来,欲逼使崇祯帝就范结盟,本来疑心颇重的朱由检,又听了逃归的两名太监奏报,使后金的“反间计”显得亦真亦幻。几天后,袁崇焕坐筐子上城墙后赴宫城平台,接受崇祯帝以“议饷”为名的召见。崇祯帝问“杀毛文龙、致敌兵犯阙及射满桂三事,崇焕不能对。上命桂解衣验示,著锦衣卫拏掷殿下。”古稀高龄的礼部尚书成基命叩请慎重复命,崇祯帝不肯纳谏。被阉党诬为“诱敌协款”的袁崇焕,自此下狱不释。三军听宣圣谕后放声大哭。之后多有鸣冤叫屈诉不平的声音,成基命曾跪谏长达十二个小时,崇祯帝犹豫过但未改成命。当部将祖大寿怒而率兵离京出关后,传来袁崇焕狱中手书,祖大寿下马泣读,官兵恸哭流涕。祖大寿率军参与收复遵化等四城,哪知袁崇焕又遭阉党借此攻迂,导致崇祯帝决定凌迟处死袁崇焕。遭受流言欺诈的京城百姓,竟纷纷买食刀磔袁崇焕肢体的碎肉,骂不绝口,可怜满怀韬略的兵部尚书、英雄无二的蓟辽督师,连肠子也被断开下酒,至半晌心肺间不止痛苦的呻吟。
殉难后的袁崇焕与岳飞境况殊异。
同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岳飞在当朝即获昭雪,且先被追谥为“武穆,”后又被追封为“鄂王;”而为末代皇帝尽忠的袁崇焕,则无从预料明思宗朱由检会殉国于景山(煤山),更难以想到为他平反的皇帝却是辽东敌首的后裔。
同样是由义士偷走遗体,岳飞完整的尸身被狱卒隗顺草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之后,朝廷高额悬赏寻求到其遗体,以“国葬”规格迁进岳王庙内的岳坟,倍极哀荣;而袁崇焕仅剩头胸的残尸被仆人佘氏葬在自家宅院接连守护377年,期间为他捐资建庙的是他离世285年后的广东同乡张伯桢,为他修庙的是世代相隔的当今政府,而他的坟墓经受过“文革”中寻找金头的掘扰,至今坟与庙难以归结到一处(坟墓那边有祠)。
同样不属于家庙,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即公元1221年的岳庙,地处栖霞岭南麓,可谓“前有照,后有靠,”符合古老的风水之说;而建成于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的袁督师庙,所在龙潭湖公园只有清淤堆积的假山。
同样建在做抗金或抗后金主将时的都城,岳庙有黑边灰瓦红墙套院,有重檐翘角红柱子的院门,有古木夹道的天井,有设了精忠柏亭、碑廊、精忠桥、墓阙的庭园,有设了墓道、石象生、石翁仲、望柱的墓园,有秦桧等奸佞的铸铁跪像,有正殿里身着蟒袍臂露铠甲的塑像、若干名人题写的牌匾、岳母刺字等巨幅壁画和天花板上的百鹤图,有配殿里岳飞抗金史迹陈列,有岳飞纪念馆及另一组庭园;而袁督师庙外墙,只有康有为题写的庙额和庙联,袁督师庙内厅,相关的不外乎石刻袁督师画像和8首袁督师遗诗、康有为所撰《袁督师庙记》、张伯桢所撰《佘义士墓志铭》等石刻,及一组非木刻附有文字说明的版画。
同样是屈死,岳飞临刑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相信光天化日之下,人们对是非曲直看得格外清楚;而袁崇焕在四句《绝命诗》当中,仍念念不忘无法重归的战场——“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督师庙与岳王庙的规制与大小不同,忠君爱国的民族精神则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