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庙

中文名 绣花庙
气候 干旱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再东至十五里口(即十五里达坂)为山丹和永昌两县交界处。这里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冬春风沙很大,俗称风口,又是山丹县境东部的重要门户。

人文历史

绣花庙绣花庙(2)1995年山丹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为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报经上级批准,成立了绣花庙巡警中队,这一班干警纪律严整,干劲十足,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平安大道,多次受到公安部和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被命名为"创建平安大道先进集体"、"全省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模范集体"和"青年文明号"等称号,并集体荣立一等功。从而不仅巡警中队全国闻名,绣花庙这一地名也随之被人们向往并探究其命名原委。2002年9月大队领导使我儿(也是交警)前来问我,我也不知来历。但我平日也喜欢访古考史,从而我就走访峡口、羊虎沟一带的年长者,回来查阅历史资料和档案记录,研究民间传说故事,和一些五十年代工作过的老同志交谈,将考查结果简述如下。

绣花庙绣花庙(4)自汉开疆以来,丝路畅通,东西文化、商业交往频繁,我县正处丝路中线。峡口以东是焉支山和龙首山群峦南延的峡谷地带,这里荒无人烟,荆棘丛生,豺狼狐兔成群。过去常有匪盗出没,行人多受其害。正如《大唐西域记》中载:"溪谷沓冥,峰岩危险,猛兽暴害,群盗凶残……。商贾往来,苦斯艰险……。橐驼数千,赍货通行,遭风遇雪,人畜俱丧……"。这就是古代行旅艰难的写照。人们为了过路平安,最早在拜物教的促动下,受万物有灵论的影响,把自然的山石、树木都作寄托崇拜,借以避邪求福。尤其是佛教传入,河西更成为西域僧侣必经之道,佛经传授,建寺凿窟,蔚成风气。从汉朝开始就在河西修筑长城,设驿站,建列亭障,派兵戍守,徙民屯田,大兴农牧生产。明代开设茶马互市,繁荣贸易。在这东西六十里荒无人烟的地带,为了过往行人商客中途间歇,最早有"行神"庙(也称路头菩萨庙)。行人敬神许愿,祈求平安。寺庙屡有扩建。

绣花庙绣花庙(2)定羌庙之名出于何时,无史记载。顾名思义,定羌庙就是安定羌族的意思。羌是从殷商时期活动在中国西部的一支民族,东汉应劭《风俗通》解释:"羌-主牧羊,羌字以羊、人,因以为号"。《后汉书·西羌传》云:羌"出自三苖,臣服殷商。"羌人与姜姓、姬姓周人共处通婚,关系密切,大部分羌人已接受华夏文化,同化于华夏民族。秦、汉时,分布在甘肃、四川、青海的羌族部落强大,东汉章帝时屡次入侵张掖、删丹。张掖太守邓训、马续都曾兼任护羌校尉,率兵抵御。名将马贤任征西将军,屯兵汉阳(今民乐永固),防守多年。西晋到十六国时期,西北民族纷争,有的兼容并蓄,有的争地称霸。公元384年,烧当羌贵族姚苌建后秦,定都长安,占有陕、甘、宁、晋部分地区。历代政府实施羁縻、安抚、绥靖、镇压等各种手段,民族纷争的事件从未平息。到宋代党项族强盛,在西北建立西夏国,统治一百九十多年。元朝虽消灭西夏,一统中国,短时间被明朝覆灭。明朝建立,在河西地区的统治极为薄弱,祁连山以南、龙首山以北、嘉峪关以西,都被鞑靼、额鲁特蒙古等占据,而且经常侵扰河西。据《甘州府志》记载,从明成祖永乐时起至最后的崇祯时止,前后200年间,外族入侵多达20多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百般无奈,也只有求助于神灵了。

在封建社会中,汉族统治阶级称边境少数民族为"羌、戎、番、夷",均含有轻视贬低的意思。在某一次战争中,打败了少数民族,往往会在地名上做文章。如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将军冯胜平定河西,到洪武三十年,将临河卫改为"镇番卫"(今民勤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尧、岳钟琪率兵镇压青海蒙古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随即打败附同倡乱、起兵策应罗卜藏丹津的居住于庄浪卫西部的谢尔苏噶等六部落,为了纪念胜利,次年改庄浪卫为"平番县"(今永登)。定羌庙之名始于何时,已难确考。据道光本《山丹县志·坛庙》所记:定羌关帝庙,始建无所考。明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平羌将军总兵官张臣重修,还悬了匾。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甘肃总兵官平羌将军王用予重修,还立了碑。定羌庙中为什么要供奉关帝呢?因蜀汉关羽以英勇威猛,节义凛然而传名后世,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对关羽备极推崇,影响更大了。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尊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供奉他就是借助神威,镇服叛逆。据先辈传说,定羌庙中还曾悬有精工刺绣的关公像呢!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