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仗鼓舞

中文名 桑植仗鼓舞
文化遗产名称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日期:2008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湖南省桑植县

遗产级别: 国家

简介

分布

发展

桑植白族仗鼓舞经过了二个大发展时期。一是白族迁始祖来到桑植落脚,与土家族等民族共同发展,创造了白族仗鼓舞的原始雏形,二是明朝初期,社会发展,外来人口来到桑植定居,白族地区人口增加,仗鼓舞得到了长足发展,不断完善了仗鼓舞的艺术体系。

套路

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有“硬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灵巧多变。起舞时,人们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三人一组,鼎足而立。

特点

“唯善舞者善战也”,桑植白族仗鼓舞舞武同源,受战争和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白族人把能陶冶坚强意志,增强体质的武术充分融入舞蹈,如“苏公背剑、野马分鬃”等,动作威猛,又不失舞蹈的细腻。

桑植白族仗鼓舞节奏明快,粗犷大方。人们在锣鼓、唢呐等民族乐器的配合下,翩翩起舞,自得其乐。

桑植白族仗鼓舞不受道具的约束。起舞时,农具或者任何生活用具都可以作为道具,这样既大方,又显示出古朴的美感。

桑植白族仗鼓舞因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其动作具有顺拐、屈膝、悠放、下沉的动律特征。

历史

桑植白族仗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700多年的传承,为研究白族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传承

桑植白族仗鼓舞与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受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这种古老民间艺术的兴趣越来越淡化,仗鼓师的老龄化和传承人的青黄不接,使得许多传统武术动作濒临失传。

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桑植仗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