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区

大通区

中文名 大通区
车牌代码 皖D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行政代码 340402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政府驻地 大通街道
地区生产总值 107.7亿元(2021年)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大通区大通区(7)大通区在元代以前一直隶属寿州(或寿春县)。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置怀远县,区境隶属怀远县。

元、明、清至解放前夕,属怀远县管辖。

清宣统二年(1910年)萧县人段书云等来区境筹建煤矿,1911年正式注册“大通煤矿公司”,是为“大通”之名的由来。

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来投资,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局是为官办淮南煤矿的源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大通,攫取大通、九龙岗煤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大通矿、九龙岗矿再次被国民政府和宋子文财团接管。民国期间,随着淮南矿区的形成,在实际管辖中,洛河、上窑地区属怀远管辖,而大通、九龙岗地区属于矿区管辖。

1949年1月18日大通获得解放后,在大通、九龙岗两地分别设立了乡政府隶属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1949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和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

1950年9月至1953年5月,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

1967年1月造反派“夺权”,党政机构瘫痪,由“支左”部队实行军管。

1968年3月28日,大通区更名为东风区,并成立东风区革命委员会,取消原政府工作机构,设立办公室、政治部、生产指挥部和人民保卫部。基层也相应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革命领导小组。

1972年7月,遵照市革命委员会通知,将“文化大革命”初期改名的东风区恢复为大通区。

1980年8月,召开大通区第八次人民代表大会,将大通区革命委员会改称为大通区人民政府。

1983年5月,根据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精神,撤销了人民公社,重新建立了乡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3年5月至1955年3月,撤销大通、九龙岗两镇,成立大通、九龙岗两区人民政府。

1955年4月1日,撤销大通、九龙岗两个科级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下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建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12月,夏郢乡又划归郊区区公所管辖。

1965年12月,在大通设立了街道办事处。此期间,由于农村面积广阔,城乡交错,政权建设处于过渡状态,全区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领导机构。农村、城市、工矿等属于各自的上级领导,区划归属亦经常变动。

1969年3月,洛河、窑河、上窑、宫集4个人民公社划归大通管辖区。至此,大通区区划和归属基本定型,即所辖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上窑、窑河、洛河、宫集、淮丰5个人民公社。

1984年12月,撤销了洛河乡、上窑乡,改设洛河镇和上窑镇。此时,大通区所辖为上窑、洛河两个镇,窑河、宫集、淮丰3个乡,大通、九龙岗两个街道。

1992年2月,将所辖的三乡两镇、两个街道撤并为三镇一街道。即上窑镇和窑河乡合并组建新的上窑镇;洛河镇和宫集乡合并组建新的洛河镇;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合并组建新的九龙岗镇;保留大通街道。

2004年,原长丰县孔店乡划归大通区管辖。至此,大通区下辖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孔店乡和大通街道。

区划详情

截止2007年,大通区辖1个街道:大通街道,3个镇: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1个乡:孔店乡。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大通区常住人口为188102人,其中,农业人口111098人,非农业人口77004人。人口出生率11.1‰,死亡率9.2‰,自然增长率1.9‰。

民族

大通区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

政治

区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副书记 张友贤[8]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区委副书记 张友贤[8]

政协领导

职务 姓名
区政府区长 张友贤[8]

地理环境

职务 姓名
区政府区长 张友贤[8]

位置境域

职务 姓名
主席 明冠雷[8]

地形

职务 姓名
主席 明冠雷[8]

土壤

气候

大通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淮河南岸,舜耕山北麓,东与定远、凤阳、怀远交界,南与长丰毗邻,西与田家庵区接壤,北与潘集区隔淮河相望。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大通区位于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形成南高北低的倾斜地貌。地形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湾构成。分为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上窑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还有光山、东历山、独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鹰咀山、老鸽山等9座山丘。境内多山,绵延40余里,有山头39座。

矿产资源

大通区主要土壤有硅质黄棕壤、鸡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土地资源

大通区境属北半球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气候。其特征是: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无霜期长。但年际降水量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匀,易形成旱涝灾害,春秋两季时热时冷,气温不稳定。

大通区境内年日照时数为2239.2小时,平均2279.2~2323.1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平均为247.8~252.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为149.4~161.5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512.8~518.2千焦/平方厘米,月辐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别为58.6千焦/平方厘米和60.7千焦/平方厘米。最小值是12月,为25~26千焦/平方厘米。

大通区境内年平均气温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7月,平均气温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气温1.2℃。极端最高温度是1959年8月28日,达到41.4℃,最低温度出现在1955年1月16日,为零下22.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有300~310天。一年活动积温5414.3~5439.52。稳定通过5℃的天数有250~257天,活动积温5130~5210℃;稳定通过10℃的天数有213天,活动积温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现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终霜最早时间是3月1日,最迟4月18日,平均3月27日。无霜期最长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风速最大,为3.2米/秒,夏季平均风速2.8米/秒,冬季则为2.7米/秒,风速大于秋季,小于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风和雷雨天气多。秋季风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风向东南风较多。

大通区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但年度间相差很大,季节雨水也不均匀。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达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只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两季次之,分别占24.3%和17.8%。冬季最少,占7.9%。平均年降水天数为107天,其中,冬季19.3天,秋季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达136.9毫米,出现在1974年8月13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5毫米,时间是1960年5月7日。

水资源

经济

大通和九龙岗地下蕴藏煤炭,山石资源有:石灰石、垩陶土、大理石、太湖石、石英石、方解石、铁矿石、赤土、石乳、轻质陶粒等。

综述

2007年,大通区耕地面积66699亩,还有一部分丘陵地、岗地。

第一产业

大通区境水资源主要有淮河、高塘湖、地下水和降水。年均降水量900毫米,高塘湖境内3.62万亩。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GDP)107.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44.9亿元,增长4.2 %;第三产业增加值 54.8 亿元,增长7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4:42.1:50.5调整为7.3:41.8:50.9。按户籍人口算,全区人均GDP达到57957.4元(按2021年底汇率基准价计算约合  9090.4美元)。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9 %和2.3%,增幅低于全市7.8个和4.3个百分点,占比分别为 34.9%和20.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下降0.2%。

2021年,年末限额以上网上零售企业3家,共实现网上零售额0.59亿元,同比增幅增长11.54%,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是 1.78%。

2021年,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299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7%以内。[9]

社会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1500公顷,比上年增长1 %;油料种植面积1525.9公顷,下降10.4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371.4公顷,增长0.8%。全年粮食产量 11.85万吨,增长0.8%。油料产量3471吨,下降8.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3637.3吨,增长6.2%。

2021年,年末全区生猪存栏8605头,比上年增长106.9%;全年生猪出栏19132头,增长5.1%。肉类总产量2161吨,增长32.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4832吨,增长19.8%。禽蛋产量5768吨,下降17.8%。牛奶产量9138吨,下降7.4%。[9]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0.01%。分门类看,制造业增长2.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增加值居前的10行业(合计占比94.4%)中,有5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同行业水平。其中,其中,汽车制造业(占18.2%)下降4.6%,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9.5%)增长8.5%,高于全市8.9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占3.2%)增长84.4%,高于全市53.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服饰业(占2.9%)增长14.4%,高于全市23.8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占1.3%)增长5.3%,高于全市6.9个百分点。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水泥增长29%,矿山专用设备下降42.9%,汽车下降15%。

2021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4家,比上年增加3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1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0.2万平方米,减少0.5万平方米。[9]

卫生事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5.7%,民间投资下降16.1%。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2021年第一产业投资0.3亿元,去年同期无一产投资。工业投资增长17.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5%。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4.6亿元,比上年增长3%。商品房销售面积43.3万平方米,下降20.8%;商品房销售额24.7亿元,下降15.8%。

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2021年,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32.95亿元,同比增长9.9%。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202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3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3272万美元,增长329%;进口34万美元,下降65%。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390万美元,增长15.7%。

财政

2021年全年财政收入73511万元,比上年增长17.66%,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709万元,增长29.87%。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33189万元,增长4.59%,其中增值税增长0.08%,企业所得税增长39.12%。财政支出58889万元,增长14.1%。重点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增长6.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4.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2.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0.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1.6%;交通运输支出增长190.7%。[9]

民生保障

环境保护

2021年末全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2所。普通高中3所。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549人,其中初中3677人,小学6872人。幼儿园在校学生3433人。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9]

旅游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医疗机构88个,其中民营医院3个,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个,村卫生室42个,诊所18个,门诊部2个,医务室3个。我区有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8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5人,注册护士162人,床位250张。全年医疗卫生机构共诊疗340448人次。[9]

词条图册

2021年,全年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07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82元,比上年增长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84元,增长10.8%。

2021年年末,全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561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3043万人。全年新增工伤人数为496人。

2021年,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72万人次,发放低保资金1028.65万元;累计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89万人次,发放资金2362.5万元。年末全区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058张,收养各类人员376人。[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