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 外 他 又 整 顿 名 籍 混 乱 状 况 , 加 强 宅 录 制 , 又 禁 止 道 官 各 自 自 行 拜 署 , 健 全 道 官 按 级 晋 升 制。与 此 同 时 , 他 完 善 了 道 教 的 科 仪 规 戒 , 依 据 灵 宝 斋 法 及 上 清 斋 法 等 , 制 定 道 教 斋 仪 , 形 成 了 一 套 比 较 完 整 的 斋 醮 规 仪 , 使 道 教 的 斋 醮 仪 式 初 具 体 系。他 还 对 道 教 经 典 进 行 了 分 类 整 理 , 按 照 「 三 洞 」 分 类 经 书 , 编 撰《 三 洞 经 书 目 录 》 , 这 是 中 国 道 教 史 上 第 一 部 道 经 目 录 , 以 後 道 经 的 编 目 和 成 藏 都 以 三 洞 分 类 法 为 基 本 原 则 , 再 补 充 以 「 四 辅 」。陆 修 静 对 道 教 的 整 顿 改 革 使 道 教 在 南 方 获 得 了 进 一 步 发 展。通 常 把 经 陆 修 静 改 革 後 的 南 方 道 教 称 为 南 天 师 道。
南天师道是由简寂先生陆修静改革江南天师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在他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并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别是陆修静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间隐居庐山修建太虚观[后人称简寂观],他以太虚观为大本营,在此收徒布道,不断扩展太虚观,曾先后扩建有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等,太虚观兴起后,先后又建筑有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观等数十座道观,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因而被誉之为道教“咏真第八洞天”。随着庐山道教的扩大,其地位和声誉不断显赫,逐渐成为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场,使得四方高道纷至沓来,至唐宋时,先后有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云集庐山,庐山高道辈出,名声大震于江南。为了完善斋醮科仪,他一是吸收儒家传统的忠孝礼义等伦理道德并作为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规,强调忠孝为先,这样,既保证了道士严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仪范。二是吸收佛教“三业清静”思想,即要求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等,以制定斋仪,并特别强调”斋直为求道之本”。三是注重广收道经,著书立说。
他“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潜心道教理论研究,并著有《灵宝经目录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道门科略》、《洞玄灵宝五感文》等,他将这些斋戒仪范著作和收集的道经如药方、符图等计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采用“三洞四辅十二类”的方法,成为道教史无前例的道书分类法,他将这些道书整理集成《三洞经书目录》,于太始七年[471]上献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赞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特别是他总括”三洞”,改革旧天师道,并提倡以斋仪为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断壮大,威震江南,成为江南道教的统领,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南北并存,而称南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