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碉楼

凤岗碉楼

中文名 凤岗碉楼
始建于 1898年
目录导航

碉楼兴起原因

凤岗的客家人多为明末清初的顺治康熙年间从惠州河源梅州一带迁徙而来,他们大多数定居在较偏僻的山区和贫瘠地方。这些客家人为了生存发展,部分离开家乡,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及南美洲等地谋生,赚了钱后就回乡置业,购田地,建房屋。

客家人和居住时间较长的粤语人相邻,因争地盘、田地、山头,与他们经常发生纷争和械斗。而不同姓氏之间的客家人本身也常有矛盾纠葛及利益冲突,加上民国时期世道不宁,又居住深圳、惠州、东莞三地交界之处,山贼或土匪官兵等抢掠骚扰时有发生。这些都促使部分有钱或者同村多姓氏的客家人,为维护本村和自身安全和利益,而纷纷自建或集资建成这种碉堡式的建筑。

碉楼建筑风格

凤岗客家碉楼凤岗客家碉楼(7)凤岗碉楼一般都呈四方型,最矮的为两层,最高的为八层,楼层高3米左右,建筑面积多为5米×5米或6米×6米。楼层和楼梯一般用木板铺设,它们多数与多间住宅相连。这种用来防御、抵抗侵略的建筑物,多选择在村中或村旁有利的地形上,可控制方圆几公里的范围,而且建筑方式也非常特别。

据镇志办何运田老先生介绍,碉楼一般都用泥、沙、石灰“三合土”混合之后作为墙体,两边用木板夹起来,人工夯实。为了加固墙体,客家人甚至用糖水和糯米饭渗入混合土中,通过化学作用,使墙体更加坚固,“这样的墙体用钢钉也打不进。” 何运田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军队,曾多次围攻,用枪打、炮轰、火烧,都无法攻入碉楼。”

碉楼建筑可谓中西合璧,出于防御作用,碉楼的各层四周都设有大小不一的射击窗口,受华侨所在国家建筑的影响,窗口上的枪眼造型独特,它们或横或竖,有的还呈“8”字形。当然,最独特的风格还在顶层,楼体上的图案装饰多种多样,既有浮雕图案,也有英文名字,又雕琢有极富中国传统色彩的花鸟虫鱼等。它们还往往在上面建有各种异国风情的栏柱,成为凤岗碉楼的另一奇观。建筑的造型有中国式屋顶,也有中西混合式屋顶,有古罗马式山花顶,也有欧美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建筑设计大师龙炳戏称这种建筑模式为“下身穿唐装,上身穿西装”。

与开平独栋的碉楼不同,凤岗的碉楼是在房侧另建造一座碉楼,这种既是独院式,又是分体式建筑,住宅与碉楼中间用一米宽的冷巷分隔,进出碉楼要经过二道坚固的房门。在解放后,凤岗村民就居住在碉楼所连的居住房里,客家人称为排屋,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旁边空地兴建了新楼房,新旧相间,碉楼就像一根根烟囱立在一旁。

代表性碉楼

观合楼

观合楼位于凤岗黄洞村中心位置,是凤岗最具有代表性,保存最完整的碉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占地面积43.5平方米左右,有八层高,大约24米,长、宽分别为7.9米、5.5米。在四周时髦的钢筋水泥森林掩映下,这座青砖白瓦的老宅更显古朴清幽。主房墙上栩栩如生的滴水兽、木刻雕栏和壁画如今繁华尽洗,带着淡淡的粉白。一条小回廊把八间主、厢房和一栋碉楼连接起来,几个石兽静默地蹲在青花石板路旁,庭院悄无人声,连风过回廊也要屏声静气。

碉楼主人蔡观合,清朝中后期下南洋,到马来西亚经营橡胶园,发家致富后,1927年寄巨款回乡购地建房、办学,按蔡观合的计划,他要在家乡建40间屋、2栋碉楼,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后因一族侄染上赌博恶习,将大部分工程款私吞挪用并输光,最终只建了8间房屋和1栋碉楼。

观合楼的建筑用料、结构上乘,墙体用河沙、韧红泥、石灰加水调匀,以厚木板夹着夯实,窗户都以花岗石为框,加一寸粗铁枝,楼梯、棚桁、棚板,都选用较好木料。村中老人介绍,观合楼当年的建材都是由外地购入,经石龙装船从河道运到凤岗的。村里还有这样一个传闻:当年运送一批石雕时船在凤岗下桥坪河道搁浅,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忽然天降大雨河水上涨,运货船才顺利靠岸。

走进碉楼内,用力推开其厚重的门板,仿佛可以听见历史在发出沉重的叹息。主楼之外一字列开着灶间、食厅等平房,虽久无烟火,但也可想像出主人当时设想的人丁兴旺的图景。走进一楼的大厅,仍旧有装饰风格及全副的酸枝雕花家具,而厅里墙上的玻璃镜框内陈列着碉楼主人蔡观合的一张照片,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彰显着主人当年的风采。据说,蔡观合只在这里住上一夜,却因土匪入侵,急匆匆地离开黄洞,再也没有回来,留下千古遗憾,留下我们今天的追忆。

为更好地保护观合楼,凤岗镇准备将观合楼修复并将其建成东莞市首个客家民俗博物馆。政府还计划把观合楼与当地客家古村落共同捆绑开发,打造成客家文化旅游新景区。届时,观合楼将在世人面前重放异彩,观合楼的故事、历史将掀开新的一页。

永升楼

坐落于凤岗油甘埔村的永升楼,始建与1917年,1920年竣工。楼高九层,是凤岗最高的碉楼,也是当时凤岗地区标志性建筑物之一。这座面积达40.56平方米的建筑是由华侨江丽堂兄弟出资兴建,整栋碉楼拔地而起,雄视一方,气势凛然,一时间成为周边邻里关注的焦点。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永升楼刚建成时,慕名前来一睹碉楼雄姿的乡民不计其数,围观的人多时甚至会有人被挤倒在路边的水沟里,热闹的场面由此可见一斑。

它无声无息地矗立在落日的余晖中,于繁华大街的背后独守一份宁静,几株野花在它脚下轻轻摇曳,一片青苔在它斑驳的身躯上悄悄蔓延,几条狗伏在它跟前的小巷口,懒懒地吐着舌头,旁边一处屋檐下,一只蜘蛛正悠闲地织网,试图网住流逝的光阴。忽然间,一只大鸟从它头顶掠过,发出一声嘶鸣,惊醒了它尘封已久的记忆。

作为以防御功能为主的碉楼,永升楼在战时曾起到了不少的作用。1944年春,驻守平湖的日军小分队到油甘埔村扫荡,村民纷纷躲进永升楼避难,日军追至永升楼,无法破门而入,遂用钢炮轰击,永升楼仅表层有点破损,日军只能无奈离去。永升楼在日本鬼子的炮击中固若金汤的消息传遍了附近地区,乡民们听了均大受鼓舞。抗战过程中,当地一些游击队员在作战中英勇负伤,被抬进了永升楼,在楼里修养疗伤。为此,永升楼也留下了“拥军楼”的美名。

建国后的“大跃进”时期,全民“大炼钢铁”,永升楼也没能置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全民运动之外,永升楼的铁门、窗棂铁等被拆了个清光,和其他铁器一起扔进了小高炉。上世纪60年代,随着土宜水库和东深供水工程的修建,南陀围、山猪坑两个村要因此搬迁到旧村沙岭。由于当时物资奇缺,新搬迁过去的村民要建房,木材难求,经协商,永升楼的全部木料被拆下卖给政府帮助沙岭村的重建。铁器、木料全部拆卸后的永升楼变成了四壁屹立的危楼,村民出于安全考虑要求拆楼,于是永升楼上面四层半被拆除,仅剩下底下四层半空楼。

如今,这四层半空楼渐渐淹没在周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现代建筑中,碉楼上的窗孔,如同一只只眼睛,默默且倔强地注视着身边一切的年华苦乐、岁月沧桑。

碉楼奇闻逸事

清武举人练功石墩藏身碉楼

2008年7月,清代武举人李传芳练功的一对石墩,在油甘埔村一座名为“传芳楼”的碉楼下被发现。石墩各高65厘米,重达90公斤,石身四面开有孔洞用以抓举。石身已经出现灰黑色。据江素华介绍,该村村民李传芳自小习武,在13岁时师傅赠送了这对石墩给他练臂力,18岁时,他就能同时扛起两个石墩走百余步,后曾任八品“副护军校千总”。

碉楼为青年男女同证姻缘

凤岗五联村有一座奇特的古碉楼,百年墙体附生一棵葱茏的细叶榕。据该村老人王连兴介绍,1977年夏天发生一场大台风,第二年春天时,村民发现,碉楼原本光秃秃的一面墙壁上长出了嫩绿的枝丫,这座“树生碉楼”便有了“楼树相依、缠绵不离”的独特景象,30多年来,逐渐成了当地不少青年男女“同证姻缘”的好去处,“希望能像树与楼一样,一辈子相依不离不弃”。

世遗不可能再接受凤岗碉楼

提起碉楼,人们会想到江门开平,而不是东莞凤岗。开平有一千多座碉楼,2007年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凤岗的碉楼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名气,都无法跟开平碉楼相提并论。为此,无论是申请文化保护还是搞旅游开发,凤岗碉楼总得另外想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堂来,也就是如何定位的问题。

毋庸置疑,即使没有那么大的名声,碉楼对于凤岗的重要性,也如同开平碉楼对于开平的重要性一样无法忽略,所存的120座碉楼既是一本凝固的客家文化史,又是一本浓缩的华侨文化史。无论从文物保护还是旅游开发角度,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讲,国有文物古迹,不是商品,而是国家特殊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政府对这些文物进行保护,可以起到传承历史的重要作用。但凤岗碉楼情况比较特殊,属于私人所有,怎么申报文物,成了一个问题,何况这还需要一个名头,比如“世遗”不能既有开平碉楼,再来一个凤岗碉楼,就好比商标不能重复注册一样。

从旅游角度来看,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多方面的,不可穷尽,而从现实角度看,文物利用又是有限度的,为此,无论是兴建客家文化民俗村,还是开发南门山森林公园,凤岗要高举的只有碉楼这面大旗,但问题是假如只是看碉楼,人家为什么不去开平而来凤岗呢?

显然,凤岗与开平的碉楼,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中国乡村文化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元素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乡村建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这些不同的建筑元素表现出了特有的艺术魅力,充分体现了碉楼主人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心态,它们都是华侨文化的杰作之一。

但也可以看到,开平碉楼是独栋的,而凤岗碉楼是连着排屋的,也就是说凤岗碉楼是与居住排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这看似只是表面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开平碉楼更多体现了南粤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而凤岗碉楼还加入了排屋元素,排屋是客家建筑继土楼、围屋之后的第三种建筑形态,体现了滨海客家文化特色。带着碉楼的客家民居,是客家人从中原封建庄园和坞堡一脉相承下来的建筑文化,是客家人对中原文化和血缘的重要依据。这或许就是凤岗碉楼的独有之处。

科学开发与保护

碉楼保护与推广

在现代营销理念当中品牌可以说是营销的核心和灵魂,品牌既是某种标志、符号又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体验和感受。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一种产品和服务支撑品牌的形象和理念,市场分析是我们塑造凤岗碉楼旅游品牌第一个步骤。通过对客源地市场状况、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资源状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准确定位旅游品牌定形象,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加以科学保护和开发,这应该是我们打造凤岗碉楼文化品牌多面临的几项重要内容。

品牌定位两点设想

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难点所在。 根据我镇的碉楼现状,建议参考以下两种方法: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借光法”,提出“差异、共生”的碉楼文化品牌塑造思路。在充分利用邻近的开平碉楼影响力,共同开辟一个碉楼文化之旅。在挖掘华侨文化、建筑文化、区域文化等各种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双方的互补性,实现“看碉楼不到凤岗不算全”的品牌定位。其次,也可以考虑运用变化市场定位方法,在发掘碉楼文化之旅的同时,还可以充分考虑客家民俗风情。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竭力打造“品味百年碉楼沧桑,感受客家千年风情”的品牌效应。当然,一项旅游资源的科学的定位需要严谨的论证。因此,在开发碉楼旅游资源之前经过专家学者充分论证和科学分析,是成功挖掘和推广品牌形象的关键一步。

品牌推广的三大优势

完成了品牌的定位后,经过充分的挖掘凤岗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内涵,对旅游品牌的整合与提升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我镇的碉楼旅游资源开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身所具备的三大优势。

一、碉楼与同期的客家排屋相融并存的鲜明优势;在黄洞村不仅完整地保存了15栋上世纪初的碉楼,而且相距不远也保存着同个年代的大型客家排屋群。除此之外,太平天国瑛王洪全福故居、传承已久客家麒麟、客家山歌、客家饮食等都集中在四面环山的方圆3公里之内。可以说通过整合提升,如此集中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在国内也属于罕见,这为凤岗的碉楼品牌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地理位置优越,配套完善,软硬件环境优越。凤岗作为全国百强镇之一,其城市化功能齐全,具备了优质的配套条件,而且毗邻港澳,与深圳相距仅10余分钟车程,珠三角经济圈内2小时均可辐射。

三、人文环境独特,品牌传播的散发力优势明显。作为国内著名侨乡、客家人聚集地,凤岗侨民遍及全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而客家人一脉相承的文化背景在国内外各地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凤岗在整合提升品牌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品牌知名度有着显著的优势。

开发保护的四个原则

我镇正在积极地对碉楼文化和客家文化进行保护,并在有序地进行开发。在外来开发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形成一致以下四个原则:

一、修旧尚需如旧,保护力求整体的原则;全镇共有115座保存完好的碉楼,在具体的修复过程中,我们力争讲求原封不动。随意地添色增彩势必将原本的文化因子抹杀。同时,碉楼的产生并不是个孤立的行为,现存反映相关时代的各种建筑与人文环境我们也应同步保护和开发,我们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一起保护原则;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原生地存活状态的文化资源开发应形成可持续传承的文化氛围,把客家文化和侨民文化加以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放在重要位置,很好地把握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协调。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原生状态的文化资源开发不离本土的文化传承,保证生活现实中的文化源泉活水长流。

三、保护开发的重点体现,整体展示的原则;在碉楼的具体保护和开发的过程,采用重点推介典型景点,从而让外界对凤岗的碉楼文化有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易于推广,也更能加深外界对凤岗碉楼文化的认识。由于全镇115座碉楼分布十几个村落,以代表性的景点反映碉楼文化的时代特点,展示凤岗客家传统文化的原生态气息是我们保护利用的有效手段。而分布在各村的代表性碉楼亦可重点开发,实现“一村一景”的碉楼文化特点。

四、杜绝工具性的开发原则;碉楼文化和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决不可混同为普通的经济开发区,“拆迁清场”、“三通一平”之类的开发区常规在此都是不适用的。这样一种“工具理性”的取向运用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势必带来对当地“文化生态”的破坏。

凤岗碉楼凤岗碉楼(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