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小金口是麒麟舞之乡,小金口麒麟舞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小金口的老人回忆,惠城区小金口的东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小金口就已经有组建麒麟队开展麒麟舞活动。那时候叫“武麒麟”,因为当时战争频繁,兵荒马乱,盗贼四起。为了防止流寇和盗贼打家劫舍,祸害村民,每个自然村都办起武术馆,武术馆内有武术队、麒麟队,各村的青壮年人都学会舞麒麟和打龙形拳等,既作为强身健体,又护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乡亲平安。村里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黄毛小儿,人人都能舞几趟麒麟。村民婚嫁、岁时节会,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于惠州市地处东江中游,小金口又位于东江边,因此从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统称东江麒麟舞,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养出数以千计的麒麟舞传人。
麒麟舞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汉族舞蹈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具有长江北部地区花会的风格,与广东岭南音乐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客家人视之为吉祥物,舞麒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舞麒麟集歌、舞、乐于一体,所舞麒麟的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在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麒麟舞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达农民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心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小金口麒麟队由8支发展到20支
近几年来,小金口街道办事处注意弘扬有当地特色的汉族民俗文化,重点发掘、推广东江麒麟舞。如今,全镇10个村(居委会)麒麟舞队由8支增加到20支,队员200多人,最年长的93岁,最年轻的才15岁,参与麒麟舞活动的群众达1000余人。东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面的创新,形式上从过去的一个门派变成多个门派相融。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为“麒麟舞特色之乡”, 叶屋村民小组、九一村民小组被命名为“麒麟村”。68岁的麒麟舞师傅叶阳星被市文化局评为惠州市“民间艺术师”。
参加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获银奖
2005年9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9省市和香港澳门参加的首届泛珠三角民间艺术节在广东省汕尾市举行,小金口麒麟队以独特的风格和精彩的表演一举夺得银奖。2006年5月,参加在深圳市举办的麒麟协会大展览,并获表演二等奖,2006年6月,应邀参加广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展览。
3月26日,小金口首届麒麟文化节隆重举办,在文化节大型文艺展演上,麒麟舞大放异彩,受到了中外客商及广大市民、游客的高度评价。有了一定名气的东江麒麟舞也得到社会的青睐,不断接到来自本地和外地的演出邀请,小金口街道办事处已成立东江麒麟舞协会,把东江麒麟舞作为特色文化产业来发展。还决定将每年的3月26日定为“麒麟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