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关位于武汉,宗关得名,与汉口的商贸兴隆有关。 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所以又被称为上关。
明清以来,汉口商贸日渐繁荣,其交易吞吐量如稻米、牛皮、茶叶,皆居全国之首。这样肥得冒油的位置,哪个不为之垂涎呢?中国的经商之道,历来有个好“扎堆”的习惯:越是买卖兴隆处,越是竞争激烈处,也越容易赚到钱。这就是行商坐贾所谓“货卖堆山”的效应。商贾云集,商机撞脸,货畅其流,财源滚滚,于是居庙堂之高的“肉食者”,“闻香下马”,在此设关收税,分一杯羹,也在情理之中。清代初年,武汉有四“关”:武昌关、汉阳朝关、汉口宗关、汉关。四关关三镇,汉口有其半。其中,汉口汉关原叫下关;宗关在上游,位于汉口镇西5里处的汉水之滨,就被称为上关。收税者荷包里头暖和了,也就有文化文化的意思了:这汉口的第一关,为武汉关进了这许多的银子,总不能老这么上关上关地叫吧?不是有“江汉朝宗”的雅说么?对,就叫这上关为宗关罢!这情节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涉及某人,却难以稽考,若有人知道,披露出来也可作为武汉这座城市历史的补充。
建关之初,由于汉水流域尤其是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武汉地处水陆要冲,加之当时铁路未通,行货多走水路,走汉水载货下来的船只,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有货就有钱,有钱就有吸引力,围绕一个钱字,宗关一带就多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乃至青楼风月场之类,也是“朝宗”的意思罢,于是,人气就愈益的发旺了,由单纯的税关而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京汉铁路通车后,宗关作为“关”,码头渡口和人烟麇集的居民区,热闹不减当年。
宗关街工委、办事处设有6个党总支、32个党支部,党员有1160多人。办事处机关现有编制人员70人。其中:有行政编制41人(编制应为42人)、有事业编制29人。办事处党政领导有13人(含调研员1人,助理调研员2人)。
宗关街工委、办事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街道工作布局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城市管理为重心,以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服务为基础的工作格局。在这二十二年来,经过全街上下艰苦创建、共同奋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获得较好的成果。首先,在1994年,宗关街经济产值综合收入达1216.02万元,利润综合收入达1080.06万元,突破亿元大关,被市委、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亿元街道”。其次,在此基础上,为保持稳定,持续发展,使街道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街工委、办事处以-理论和党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抓党建、促改革、创品牌、求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常抓不懈弘扬“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拼搏、争创一流”的宗关人精神,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经济发展较快,从1995年至1998年连续四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十强街道”。第三,在“双文明”创建工作中,宗关街先后荣获全国“城市体育先进街道”、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楚天明星街”、武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街道工委”、“文明街道”等区以上各级奖励100多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