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务相

中文名 巴务相
记述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目录导航

基本信息

那么,到底巴人始祖是谁呢?《后汉书》引《世本》说:“廪君之先,故出巫”。由此得知,赤穴中的巴氏之子,巴务相是一个女巫叫的后人,巴姓是由演化而来的,才逐渐形成了巴氏部落。这正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记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子之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从此表明,巴氏之了与四姓之子,虽然住在一山二穴中,一直都只有家长,未有君长,五姓部落的人群,还是各自信奉本氏姓的祖先神,根本没有族、国的概念。但从五姓人长期生息活动的地域看,五姓部落的男男女女,朝夕相处,遇难相助,但从未打断五姓之间的血缘纽带关系。所以,巴蛮五姓在武落钟离山往往混而为一。赤黑二穴的五姓人,在联盟选 君之前,都是以各自的姓氏为标记,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族称。

巴务相巴务相(20)巴,早在夏商时期,就在川东、鄂西、汉水中游和贵州乌江一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民族。最初起源于湖北西南部清江流域,继后发展、流动于川、鄂、湘、陕、黔的部分地区,至战国晚期被秦所灭。巴族发迹于长阳境内的武落钟离山五姓部落,居住在赤、黑二穴之中,在此生息了相当长的时间。他们虽然住在一山二穴里,却一直以各自的姓氏为活动的小群体,没有什么族的概念。但在赤穴里只有巴氏一姓,住在黑穴里却有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四姓。

世界各氏族的发展形成都一样:一个民族的兴起,其族称、族属都是在联盟定邦的过程中形成的。原始社会末期,武落钟离山上的五姓人,依然以自己的姓氏为生息的小群体,开始意识到人数太少,力量单薄,难以战胜大自然和凶猛的野兽,缺乏索取饱腹的能力;便渴望联族建邦,组成一个大联盟的群体,寻找一个生息繁衍的良好环境,并不断地扩大领土,开发疆域,发展群体实力。

基于这一认识,五姓部落的人群共同商议:五姓氏各自选一名能手,采取掷剑、浮舟的竞技活动,推选出智慧高、技能强的人来担任联盟部落的首领。据《后汉书》引《世本》说:“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争夺神权和君权)。乃共掷剑于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雕而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务相被奉为廪君的尊称)。

从此,五姓小部落合并为一个巴蛮联盟的大部族(巴蛮部族),巴务相为君,其余四姓为臣。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是亲属部落的一些小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

赤黑二穴的巴蛮五姓,推选巴务相为王,既取得了王权,又取得了巴氏的神权(祖先神地位),逐渐由巴氏取代了其余四姓的称谓。久而久之,巴氏之“巴”,就成了泛指巴蛮五姓的族称。也就是说,赤黑二穴的五姓氏合并到巴氏,巴务相由氏族上升到巴族祖先神地位。于是巴的称呼就成了巴蛮五姓联盟部族的统一族称。所以,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形成,就是一些小部落发展或消亡的过程。

廪君巴务相

巴务相当上廪君之后,他举创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率领巴氏联盟部族,沿夷水西上,扩大领地,开发疆域,寻找一个新的繁衍生息的地盘。不知寻找了多少时间,终于由武落钟离山抵达盐阳。

盐阳是女神母系部族生息繁衍之所,地方广大,出产鱼盐,是以女神为首领的人类群体,并且是一个强盛的母系氏族。盐水女神是母系部族的一代精灵,她始终站在女性一边,无限崇拜女性神祇,维护母系祖先神的地位,捍卫当代女神的神威(权威)。

女神热情接待廪君,歌舞相迎。两大部族的人群,欢聚一堂,在盐阳逗留的时间很长,生活非常融洽。加之神女爱慕廪君,产生了一段时间的情绵纠缠,难舍难离。女神表示要把廪君留下来,并愿收留他的部族加入母系部族的群体,共同生息。所以《后汉书》引《世本》说:“盐水有女神,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

廪君为何没有应允呢?我国著名神话专家袁珂曾在《神话选译百题》一书中,对《廪君和盐水女神》一文作过如此的解释:“作为五姓联盟部族的廪君,领导着他的人民在寻觅新居的过程中,决不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便苟且偷安下来,而是宁肯牺牲爱情,也要百折不回地让巴蛮人民最后达到适宜繁衍种族的幸福乐土;这种公而忘私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廪君从巴蛮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他与女神虽然有一段时间的枕席之情,但不能把王权拿来作私情交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时处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女妇的主导作用要被男子挤掉,女性的精灵要变为男性的精灵。”所以,身为廪君的巴务相,又不得不捍卫自己的王位,女神更是不愿把母系神祇让给廪君。双方之间存在着一个君臣座次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 不断激化,两大部族终于在盐阳发生了一场流血冲突。《世本》详细地记述了这场流血冲突的细节:“盐神暮辄(常)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一到早晨像一条虫飞快地走了),与诸虫群飞(与她部下的人群飞来飞去)。掩蔽阳光,天地晦冥(人多得挡住了阳光,天地暗黑一片)积(共)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女神的人把廪君包围得不知东西的方向),七日七夜”。这场流血冲突相斗了十多天,并把廪君围困了七天七夜。

廪君深知,硬打硬拼,龙争虎斗,很难战胜强大的母系部族。于是,胸有成竹的廪君,果断的改变了斗争的策略,以智取胜,迫使母权旁落。《世本》又述:“(廪君)使人操青缕(青线)以遗(送)盐神,曰:‘缨(缠绕)此即相宜,云与女(同汝、你)俱生(同死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盐神接受佩戴在胸前)。廪君立在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天乃大开(天空由转晴,一片光明)”。从此,母系部族土崩瓦解,巴蛮人民一片欢腾,廪君统一了夷水疆域。所以长阳境内历来曾有“ 很 阳古地,夷水名疆“之称,也就是说,廪君在远古时候就开劈了亻艮 阳,统一了夷水疆域。

巴务相射杀了盐神,强夺了母系部族的神位。至此,女神部下的人民,也成了巴族人民的一部分。这时,廪君又被奉为“相(向)王天子”。清乾隆进士、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一首《竹枝词》中写道:“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许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诗人在自注中解释:“巴东、施南、长阳在处有向王庙,甚不经。按《水经注》引《世本》:务相乘土船而王夷水;射杀盐神,巴人以为神”。他的注解和引语说明:巴务相是与四姓浮舟争神,而在夷水称王,奉为廪君。尔后,在盐阳射杀了盐神,巴人又夺取了母系部族的神位,“巴人以为神”,又才被奉为向王天子。《长乐县志》在解释何谓“向王山”、“向王庙”时说:“廪君世为巴人主,务相其开国有功者”。该志在解释“向王天子”又说:“世俗相沿,同呼向王天子,是以‘相’演化为‘向’,其故”。解释得非常明白,原来是用巴务相的“巴”字做了族称,用巴务相的“相”字做了王号。由于历史久远,“相”、“向”同音,把相王呼称向王罢了。这是无可非议的,有其历史的可信性。笔者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成立时,曾目睹资丘的《刘姓族谱》,其序中写道:“庙台……其上为先祖所立向王庙。向王者,古之廪君务相氏,有功夷水(有功统一了夷水疆域)故土人祀之”。此序表明,因巴务相统一了夷水诸部落的疆域,为建邦立国创下千古不朽的丰功伟业,土人才立庙让世人记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