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

闵行区

中文名 闵行区
车牌代码 沪A
外文名 MinhangArea
别名 闵行
火车站 上海虹桥火车站
下辖地区 4个街道、9个镇、1个市级工业区
机场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著名景点 七宝古镇、银七星室内滑雪场、锦江乐园、闵行体育公园
标度 北纬31.071度、东经121.405度
地区生产总值 2843.19亿元(2021年)
港口 虹桥港口
电话区号 (+86)021
目录导航

基本简介

上海市行政划分图上海市行政划分图行区位于整个上海的西南部,位于整个上海版图的中心,诞生过马桥古文化,有着4000年悠久历史,现有面积371.68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30公里,东西最宽约31.5公里,西北-东南狭长,人口180.47万,周边与浦东新区、徐汇、长宁、嘉定、青浦、松江、奉贤等区接壤。全区下辖9个镇、3个街道、1个市级工业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虹桥国际机场分布在区境沿。闵行区是上海市重要对外交通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位于该区,也是上海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技创业区、现代居住区和区域性商业、物流中心,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城,与宝山同为城市化较快的郊区之一。

区域内的虹桥国际机场、铁路、港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外环线、城市道路,构筑成独特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闵行区境内水资源丰富,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贯穿区境,吴淞江、淀浦河、大治河等骨干水系与区内200多条河道组成纵横交织、百川归江的水运网络。黄浦江源自太湖和淀山湖,江宽水深,全长113公里,其中流经闵行区境段长达26.8公里,再经上海市区注入长江。

闵行区现共有工业企业3400多家,区工业经济为镇村、区属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包括外资),现有工业行业30个 ,涉及电子通讯、电气机械、新材料、化学制品、服装纺织、金属压延制品、食品等行业。区内现有莘庄工业区、四个区级工业区和13个镇级工业园区。区、镇、村、街道工业协调发展,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闵行区闵行区(5)  闵行区创建都市型农业,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广泛开展科技兴农,推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变,使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闵行区确定四大产业比重高项目,对花卉、杂交水稻、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和观赏鱼进行开发。以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优化结构,完善设施,提高档次,建设一个集社会、经济、生态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

闵行区商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创新,加快了大市场、大商场、大餐饮和社区便民商业“三大一小”的商业网络的建设步伐。闵行区拥有麦德龙闵行店、乐购七宝购物中心、好美家梅陇建材装潢有限公司、易初莲花虹桥店、友谊南方商城5家大卖场,超市、便利店遍布镇、街道和莘庄工业区,方便了社区居民日用消费品的购买。在莘奉公路、沪青平公路、七莘路、漕宝路等主干道旁,大商城、大卖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形成集群效应,行业类别已涉及到建材装潢、汽车配件、电脑家电、轻纺服饰等16个门类,规模较大的有东方国贸西部批发城、红都建材市场、梅陇家庭装饰市场、九星综合批发城、莘庄旧车交易市场、七宝商城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闵行区拓展外商投资新渠道,完善投资环境,使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拥有上海莘庄工业区、闵东工业区、闵北工业区等三座布局超前、基础设施配套一流、投资服务系统完善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巴斯夫公司,日本的伊藤忠株式会社、丸红株式会社、东棉株式会社,荷兰的ING集团,韩国的现代株式会社,法国的圣戈班化学公司、阿尔卡特-阿尔斯通等一批跨国公司、知名公司纷纷落户区内。

闵行区将建设成为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增长、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生活舒适便捷、居民健康长寿的富有上海生态大都市特色的新城。闵行区将以其便捷的交通、齐全的市政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环境氛围。

历史沿革

历史建制

闵行区闵行区  闵行区所辖地区历史上属上海县最后的辖地。上海县的历史根据马桥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为4000多年前村落遗址,考古学界据此把上海成陆史上推2000年。

至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而上海县地区(包括今上海市区淞南部分)在县境之东北。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有上海务之设,为秀州17处酒务之一。南宋咸淳年间,形成上海镇。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设上海县,析华亭县东北分高昌、长人、海隅、新江、北亭五乡置上海县,今闵行区大部分地区为长人乡故地,虹桥、三林、华漕、新泾等地绝大部分地区与上海老城厢同属上海县高昌乡。曹行、三林、塘湾(包括吴泾)、陈行、北桥、马桥、老闵行地区自元明清民国至90年代向属上海县。莘庄地区自元、明、清三代均隶属于华亭县,1914年属于松江县,直到1958年8月才归属上海县。诸翟地区在解放前分属于上海县和嘉定县,1958年8月全部归属上海县。七宝地区为上海、青浦、松江三县交汇处,横沥河以东为上海县,以西为松江县。梅陇地区自明清以来分治于上海、华亭两县,至民国分属上海县和松江县。之后,经过多次市县划界,梅陇地区全部归属上海县。颛桥地区在1948年前分属于上海县和松江县,后全部划属上海县。纪王地区原属嘉定县。塘湾(包括吴泾)地区向为农村;闵行,明弘治年间始有敏行之称,正德七年(1512年)始称闵行,民国即已开始建设。

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县属江苏省, 民国17年(1928年7月1日)上海市县分治后上海县仅辖曹行、三林、塘湾、闵行、颛桥、北桥、马桥、陈行之西南8乡,县治在北桥。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时期,上海县地区隶属于伪上海特别市。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县复原。

建国以后

1949年5月15日,上海上海市郊划分图上海市郊划分图县解放,先后属苏南区、江苏省。因上海县辖地锐减, 1950年前后南汇县西部召楼区大部约99平方公里土地(召楼、杜行、水月、滨浦、闸港和鲁汇6乡)重归本县,改为杜行区即今浦江镇大部,及周浦区中河、苏民2乡之地24平方公里划入本县陈行区,即今浦江镇北部及三林塘南岸部分之地。

1958年1月,划属上海市。

1959年12月,以原上海县闵行镇和吴泾地区设闵行区。1964年6月闵行区撤销并入徐汇区,并改为闵行、吴泾两个街道。1981年2月恢复闵行区。

1981年,恢复闵行区。将徐汇区的闵行、吴泾地区和上海县的15个大队划归闵行区管辖。

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决定撤销上海县和闵行区,建立新的闵行区,以原上海县和闵行区的行政区域为新闵行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设在莘庄镇。 1993年 3月三林地区划入浦东新区。

2000年,撤销华坪路街道、碧江路街道,设立江川路街道(驻碧江);撤销龙柏新村街道、航华新村街道,设立龙柏街道(驻航华);撤销吴泾街道、塘湾镇,设立吴泾镇(驻吴泾);撤销陈行镇、鲁汇镇、杜行镇,设立浦江镇(驻陈行);撤销纪王镇、诸翟镇、华漕镇,设立新的华漕镇(驻诸翟);撤销颛桥镇、北桥镇,设立新的颛桥镇(驻颛桥);撤销梅陇镇、曹行镇,设立新的梅陇镇(驻梅陇) 。

2007年,闵行区辖4个街道、9个镇、1个市级工业区,161个村委会、331个居委会。

政治

党委领导

区委书记:陈宇剑[9]

区委副书记:陈华文、唐劲松

政府领导

区长:陈华文[10][8]

副区长:汪向阳、赵亮、李锐、刘艳、王凯、杨辛、可晓林[8]

人大领导

主任:王观宝

副主任:倪学斌、陈皋、杨其景、姚计华、袁家勤[8]

政协领导

政协主席:祝学军

政协副主席:谢辉、蔡怿晖、余梅、胡洁、何曙光

政协秘书长:韩朝阳[11]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闵行区下辖4个街道、9个镇、1个工业园区。[12]

区划详情

4个街道:江川路街道、新虹街道、古美路街道、浦锦街道。

9个镇:莘庄镇、七宝镇、浦江镇、梅陇镇、虹桥镇、马桥镇、吴泾镇、华漕镇、颛桥镇。

1个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园区。[12]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闵行区闵行区闵行区位于上海市地域腹部,形似一把“钥匙”。北纬31.05度,东经121.25度。虹桥国际机场位于区境边沿,坐落于毗邻的长宁境内。吴淞江流经北境,黄浦江纵贯南北,分区界为浦东、浦西两部分。闵行是上海市主要对外交通枢纽,是西南地区主要工业基地、科技及航天新区。

闵行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东南前沿,[13]在上海市腹部,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以外的西南部区域,形似一把“钥匙”。北纬31.05度,东经121.25度。东与徐汇区、浦东新区相接;南靠黄浦江与奉贤区相望;西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北与长宁区、嘉定区毗邻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相连。闵行、吴泾地区为一坦荡的堆积平原,其所占地域东西宽不足 14 公里,处于以“冈身”为标志的地貌单元分界地带上,闵行地区西部处于湖积平原,闵行地区中 ——东部和吴泾地区处于滨海平原上。

气候条件

闵行区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冬半年主要受西风带天气系统控制,下半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风带系统影响,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每年6月中旬中到7月上旬初为本地梅雨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

地貌特征

闵行、吴泾地区为一坦荡的堆积平原,其所占地域东西宽不足14公里,处于以“冈身”为标志的地貌单元分界地带上,闵行地区西部处于湖积平原,闵行地区中——东部和吴泾地区处于滨海平原上。

湖积平原

湖积低平原。闵行地区西侧东西宽近 0.8 公里,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3 ~ 3.5 米。区内潜水位较高,土壤湿度较大。

海积、湖积平原。即潟湖平原,分布于昆阳路以西的彭渡地区,东西宽 1.55 公里、陆地面积约 2.5 平方公里的范围。海拔高程 3.4 ~ 3.5 米。

滨海平原

古滨海平原。位于昆阳路至沙港一线。东西宽约 3.5 公里,占地约 11.4 平方公里。海拔高程 3.6 ~ 4.2 米,大体西低东高。这里是冈身带分布地区,原在沙、竹两港的西侧分别有沙冈、竹冈两列贝壳砂堤分布,走向北西-南东。砂堤一般埋于表土下 0.4 ~ 0.8 米,宽 50 ~ 60 米,厚 50 ~ 60 厘米。

老滨海平原。西起沙港、东至沪闵路东侧的横泾港,在区境内宽约 2 公里,陆地面积约 7.2 平方公里。地面海拔高程 4.1 ~ 4.6 米,呈由西向东略微升高之势。其地表和浅部沉积物与古滨海平原相似。

早滨海平原。地跨闵行地区东部宽 1.8 公里的范围和吴泾地区全部。海拔高程在 4.4 ~ 4.8 米。

人口数据

至2021年末,全区户籍人口123.7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8%,其中城镇人口122.01万人。年内出生人口6620人,死亡人口9498人。常住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为99.40%。全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5.05岁。其中,男性82.76岁,女性87.46岁。
[3]

经济概况

综合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4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94亿元,下降15.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5.2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826.96亿元,增长7.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0.0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4.3%。

2021年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0.0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3]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3.6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其中,种植业2.32亿元,增长0.6%;林业0.14亿元,下降47.8%;畜牧业0.03亿元,增长31.8%;渔业0.03亿元,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1.07亿元,增长64.1%。

202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6万亩;蔬菜生产面积0.83万亩,上市蔬菜4.86万吨。全年水产品生产总量为60吨,比上年下降3.2%。全区绿色食品获证核准产量2.27万吨;绿色食品认证率为31.5%;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72.8万张,涉及农产品1.53万吨。年末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8家,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业规模化生产比例达90%以上。全区农业企业(合作社)农产品商标、品牌在用数量52个。

至2021年年末,经区、镇两级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且正式对外开放的农业旅游景点有3家,从业人数125人,接待游客8.7万人次,营业收入783万元。完成64个村的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任务;高标准完成第三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马桥镇民主村创建任务;华漕镇赵家村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区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1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2个。[3]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5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1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

2021年全年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87.02亿元,可比增长10.1%,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3%。

2021年全年四个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0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碳酸饮料产量95.56万吨,比上年增长18.7%;服装产量1.19亿件,比上年增长18.2%;橡胶轮胎外胎产量728万条,比上年增长16.7%;印刷电路板6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65.7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产值实现利润10.07元,比上年增加0.13元。

2021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16.74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建筑工程产值659.27亿元,增长5.8%;安装工程产值52.60亿元,增长6.5%。[3]

第三产业

批发和零售业

2021年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7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782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8.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2021年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行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0.1%,日用家电类零售额下降45.5%,餐饮类零售额增长32.1%。

至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112个,其中,专业(工业消费品)市场15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5个,室内菜市场92个。全区现有1个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闵行区百联南方购物中心);4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闵行区百联南方购物中心、七宝社区商业中心、春申万科城商业街、闵行区莘庄镇仲盛世界商城社区);4个上海特色商业街区(老外街、七宝老街、十尚坊休闲餐饮街、虹泉路韩国街);40个城市商业综合体。

财政金融

2021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92.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区级地方收入331.11亿元,增长11.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02.23亿元,比上年下降6.4%。

2021年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2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49.33亿元,比年初增长15.5%;贷款余额2752.06亿元,比年初增长13.2%。

房地产业

2021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住宅投资284.62亿元,增长33.5%。房屋施工面积1526.7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7%,其中,新开工面积351.11万平方米,增长1.3%。房屋竣工面积378.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46.76万平方米,下降47.2%。

2021年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276.6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8%;新建商品房销售金额86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7%。二手住宅成交面积221.5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1%;二手住宅成交金额955.01亿元,比上年下降20.9%。

2021年新建住宅项目上市销售14个(16批次)约48.5万平方米,有规模的新建商办项目上市销售10批,约25万平方米。完成鲁汇基地08-02地块、09-06地块等2个保障房项目开工及27项大居配套建设任务。全年共开工5个动迁房建设项目,约40万平方米、4790套;竣工8个动迁房建设项目,约96万平方米、11477套。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吸收合同外资50.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49个,吸收合同外资39.92亿美元。服务业吸收合同外资47.04亿美元,占比93.3%。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完成合同外资12.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5%。全年实际到位外资13.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年末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4家,外资研发中心48家。[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1986年8月始,对闵行区全区土地展开普查,经过申报、登记和审核,对土地使用户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1990年末,闵行区全区共有使用国有土地申报户1316户(系统单位765户、公房303户、私房248户),土地1523.58公顷。发证865户(系统单位559户、公房114户、私房192户),占申报户总数的65.73%;缓发和待发248户(系统单位64户、公房169户、私房15户),占18.84%;不发和注销203户(系统单位142户、公房20户、私房41户),占15.43%。

地下水资源

闵行区地势平坦,地面标高3.3~4.8米。第四系覆盖层厚220~300米,含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闵行、吴泾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闵行地区各层单井日出水量大于1000吨,吴泾地区第Ⅱ-Ⅲ含水层单井日出水量大于1000吨,第Ⅳ含水层单井日出水量500~1000吨。闵行第Ⅱ、Ⅲ、Ⅳ,吴泾第Ⅱ、Ⅲ层含水层均为咸水。实际开采使用的是吴泾地区第Ⅳ承压含水层。1988年区内地下水开采量为1051.99万立方米,1989年开采量为1088.1万立方米。随之地下水位也在逐年下降,吴泾地区1991年1月第IV承压含水层水位-26米左右,1992年7月用水高峰期水位继续下降至-30.89米。闵行区必须控制地下水年开采量,以确保地下水资源能够充分得以补充。

交通运输

区域内的虹桥国际机场、铁路、港口、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外环线、城市道路,构筑成独特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闵行区境内水资源丰富,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贯穿区境,吴淞江、淀浦河、大治河等骨干水系与区内200多条河道组成纵横交织、百川归江的水运网络。

黄浦江源自太湖和淀山湖,江宽水深,全长113公里,其中流经闵行区境段长达26.8公里,再经上海市区注入长江。

2021年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9.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


2021年坚持公交优先战略,积极倡导绿色交通,努力优化公交出行质量。至年末,闵行区域内有公交线路243条。其中,区域性线路96条,过境公交线路147条。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005公里/平方公里。年内新辟、优化调整42条公交线路,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90.5%。新增备案公共停车场(库)59家、泊位18349个。

2021年区内运营有轨交1号线、2号线、5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12号线、15号线、17号线、浦江线以及金山支线共11条线路、55个轨交站点,线路总长约92.11公里。此外,机场联络线、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和23号线已开工建设。

2021年全年,轨道交通五号线共计运行21万列次,完成运营里程463万列公里。年度客流量达591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3%,日均客流16.21万人次。全年单日最高客流出现在12月31日,达到21.44万人次。5号线早晚高峰列车行驶间隔时间较上年缩短30秒。[3]

社会事业

城建事业

2021年度,市级市政交通重大工程涉及闵行区的项目共16个,主要有机场联络线、银都路越江、大芦线航道整治、轨交13号线西延伸、嘉闵线、区区对接道路等工程。其中,浦星公路跨芦恒路节点改造、景洪路、景东路等工程竣工通车。

2021年推进九星雨污合建泵站、昆阳雨水泵站建设;推进3座在建泵闸建设,5座新建泵闸的前期工作;完成水务系统数据归集共享超1659万条;完成下立交积水、城市水环境、水质异常问题等城市运行指标和数字化场景在区城运平台中的展示。

2021年全年自来水售水量2.6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6%。全年售电量208.2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3%。年内最高用电负荷462.35万千瓦,比2020年增加0.67%。全区共有家庭燃气用户数98.85万户,其中天然气居民用户数82.99万户,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数15.86万户。[3]

信息建设

2021年,进一步加快5G移动通信基站布局和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超4600座。推进和引导工业制造、交通物流、健康医疗等领域的5G+创新应用项目62个。

2021年,确定“1+3+X”数字化转型路径,围绕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明确12大类23项重点任务。经济数字化聚焦示范带动,培育20家区智能工厂、15家数字化车间,落地华为“IPv6+”联合创新中心、5G产业服务平台,率先探索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行业发展。生活数字化聚焦场景牵引,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就医、教育、交通、社会保障等服务的便捷性,形成了8个领域的应用场景链。治理数字化聚焦两网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加强数字赋能多元化社会治理。

截至2021年末,全区共申领新版社保卡193.07万张,其中社区网点办理64.83万张,银行办理98.77万张,网上申领29.48万张。全年申领敬老卡24745张。

2021年全面梳理可实现“材料免提交”事项,涉及政府部门核发材料4064件,落地率达99.97%。稳步推进电子证照归集与合规应用,累计归集3154张电子证照,通过区级政务服务系统调用电子证照关联“用证清单”62.9万余次。“一网通办”平台接入公共服务事项868项,全程网办率达到81%。推行25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推出25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开发“好办”事项4个、“快办”事项6个,推出28个高频事项情形实现“政务智能办”。“随申办”闵行旗舰店累计上架9个应用板块,接入71个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办件量达141.1万件。促进长三角政务一体化发展,实现首批39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通办”。[3]

教育科技

至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中学、小学、幼儿园、中职校、专门学校、特殊教育学校351所,在校学生25.39万人,全区教职工2.8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95万人。2021年新开办闵行区七宝文来学校等7所中小幼学校,新增2个教学点,完成3所学校迁址。

2021年全年审核通过居住证积分申请31098人,引进人才3926人,“居转户”6587人。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9人、教育专技人员815人、卫生专技人员380人、“三支一扶”大学生3人。全年申请人才安居租房补贴224人,涉及资金1023万元;64人获得2021年度领军人才资助,涉及金额1310万元。

2021年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全面提速。聚焦闵行南部环交大、华师大的南滨江区域,打造“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8个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至年末已建有国际技术转移渠道25个、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1家。全年共认定技术合同3277项,合同成交额161.87亿元。全年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64家、市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2家、区科技小巨人企业39家、4家科创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至年末,全区共有10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其中院士工作站8家。

2021年全年专利授权量20114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约41件。新增市专利工作示范企业4家、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12家。[3]

文卫体育

2021年新增公共文化设施共计81937平方米,新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个、邻里中心文化空间10个、城市书房1个。举办各类公共文化活动4200余场,线上、线下参与总量超948万人次。闵行文化云注册用户逾96万人,云上活动参与总量逾720万人次。区图书馆流通书籍82.93万册次,接待到馆读者81.04万人次。598家社会主体、2294项文化产品入选文化配送产品资源库,完成市区两级文化配送演出、展览、讲座及特色活动566场。公益电影放映1494场次,开展350余场“非遗在社区”活动。

至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6个(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2个,三级专科医院1个,二级中西医结合医院1个,二级专科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个,其他机构2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344人,实有床位5057张。2021年,全区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1637.9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4%。未发生孕产妇死亡,户籍婴儿死亡率1.46‰,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88.42/10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区接种疫苗519.93万针次,不良事件报告率444.31/10万,无接种差错及事故。

2021年年内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56万平方米。完成区政府实事项目建设任务,新建(改建)12条市民健身步道、15个公共运动场、71个益智健身苑点,完成1个市民健身中心、1个公共运动场主体工程建设。闵行区体育馆游泳池等9家游泳场所获评2021年上海市游泳场所夏季开放服务先进游泳场所。

2021年全年举办13项市级赛事活动、25项区级赛事活动、14项青少年赛事活动。指导街镇举办镇级赛事485场,吸引17余万人次参赛。全力保障永远跟党走·上海城市徒步嘉年华暨市级机关运动会开幕式活动、复兴之路·薪火驿传上海到嘉兴南湖百公里接力赛闵行段赛事。受疫情影响,ATP1000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别克LPGA锦标赛主办方相继取消办赛。

2021年闵行区5名输送运动员成功入选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其中,陈云霞与队友在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获得金牌,成绩刷新世界记录,诞生闵行历史上的奥运首金。79名输送运动员参加第十四届陕西全运会。[3]

民生保障

2021年全年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52472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831人。发放2020年度本区用人单位吸纳安置本区户籍就业困难人员补贴共计1905万元。全区组织18.06万名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其中,高技能人才培训295人。帮助813人成功创业,其中35岁以下青年大学生667人,带动就业1504人。帮扶833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举办各类招聘暨宣传专场600场次,推荐录用6017人次。人力资源中介园区发布招聘人数10552个,实际录用5224人。

2021年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90元,比上年增长8.1%。

2021年年内完成老旧住房改造34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900余户。基本完成第一轮6个已认定的市级“城中村”地块动迁,动迁安置房开工率为100%。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全区累计完成意愿征询16643个门洞,完成签约1211台,累计开工451台,累计完工311台。

2021年全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员0.85万人,领取养老金人员1.58万人,基础养老金标准从每人每月1100元提高到1200元。区集中管理的征地养老人员有2.56万人,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由每人每月2082元提高至2214元。

2021年全区定点医疗机构医保预算费用实际申报数40.33亿元,医保各类业务达75.61万人次,城乡居民医保参保38.01万人,互助帮困参保3.58万人。

2021年全年全区享受最低生活救助保障待遇对象10209人,发放生活救助保障金15557万元;对49186名支援外地建设退休(职)回沪定居人员发放帮困补助金23257万元。为184名安徽下放回沪定居人员发放专项帮困帮扶金86万元。区救助站全年共救助受助人员356人,爱心社街面劝15人次。

2021年全年新增养老床位710张,完成316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改建。新增36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3家日间照料中心、41家助餐服务点、16家社区老年人示范睦邻点,新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7家。至年底,享受政府养老服务补贴的困难家庭老人有6148人;助餐受益老人总数1.34万人。共为28.95万名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4.59亿元。

至2021年年底,共有持证残疾人38477人。为4802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8371名残疾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使43825人次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投入康复经费7512万元。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人数335名,失业登记残疾人102人。投入助困、助医、助养、助学、扶贫等社会保障资金3354万元。共为3224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567万元;为15727名残疾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962万元,为16990人发放残疾人交通补贴941万元。[3]

环境保护

2021年全年全区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91.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PM2.5年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20个地表水市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完成107家工业企业VOCs综合治理,推进207家汽修行业企业大气污染提标治理,淘汰国二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387台;完成纳管企业废水达标评估,启动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工作;推进117家土壤重点行业企业开展隐患排查、自行监测,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44个、风险评估项目4个、修复项目4个,建成土壤污染防治信息化系统;完成2485家企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建立小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

2021年全年完成9条段河道综合整治、1条段水系沟通等续建项目;新增河湖面积58公顷,河湖水面率达到9.21%。建成一批示范性标杆工程,形成淀浦河、黄浦江紫竹段、团结河等沿河滨水廊道;依托河长制工作平台,全面启动吴泾、浦江、马桥、华漕、新虹、浦锦6个街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年均值无劣V类河道断面,优Ш类好水占比超过60%。全区20个市考断面水质年平均值100%达标。

2021年年内完成85.4公顷绿地、1700亩林地、33公里绿道、2座口袋公园和3.1万平方米立体绿化建设。成功创建市级绿化特色道路1条(浦锦街道江月路)、市级林荫道9条。至2021年底,全区现有森林资源6883公顷,各类绿地10233公顷、公园绿地2837公顷、立体绿化72公顷、绿道233公里、各类公园128座(城市公园57座),森林覆盖率达到18.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预计达到10.65平方米。

2021年四类垃圾保持“三增一减”,14个街镇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全区建有闵吴生活垃圾中转码头、华漕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两网融合集散场等区级垃圾中转、处置设施以及14个建筑垃圾中转分拣点、9个湿垃圾分散临时处置点等镇级设施。闵吴码头全年共转运各类垃圾73.19万吨;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一、二期2021年共处置湿垃圾(含餐厨垃圾)17.2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年内完成华漕装修拆除垃圾再生项目试运行,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带料试运行。[3]

安全生产

2021年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15人。

2021年全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98.36%,全年未发生10人以上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全年查处食品药品案件1282件,移送食品药品涉嫌犯罪案件13起。受理并办理市民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咨询信息16359件。[3]

邮电通信

2021年全年邮政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3.75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全年收寄国内、国际函件798万件,国内汇票1.57万张。全年投送函件7117万件,各种报刊杂志3776万件。

2021年全年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0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年快递业务量4.89亿件,比上年增长20.6%。

2021年全年“电信”、“移动”和“联通”共完成业务收入39.48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62.66万户,其中5G用户129.67万户。年末通信宏基站6940个。[3]

精神文明

2021年,闵行区进入巩固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任务的新阶段。实施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十大品质提升行动,推进142个“德厚闵行·文进万家”同创共建项目、16个“文明行为示范圈”、14条“诚信示范街”创建。开展“建党百年奋斗路 文明实践新风尚”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成功创建2019-2020年度上海市文明单位152家、上海市文明校园26家、闵行区文明单位393家、闵行区文明校园77家。开展道德典型选树宣传,刘燕飞获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及“2021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徐兴法荣登11月“中国好人榜”,张玉花荣获“2021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赵静荣获2020年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提名称号。推进市民修身行动,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举办“三家﹒四德”系列主题讲座106场。推进全国第二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建成1个区级文明实践中心、14个街镇(莘庄工业区)文明实践分中心、550个村(居)实践站和147个文明实践“益空间”。开展2019-2020年度闵行区志愿服务先进选树活动,424人荣获优秀志愿者,24个项目荣获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称号。推进第四届进博会城市文明志愿服务行动,全区共设立城市文明志愿服务站47个、服务岗56个,成立服务队35支。结合庆祝建党百年,开展“网上祭英烈”、“党史里的熠熠星光”、“童心向党好未来”等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全区中小学生通过线上参与红色教育、党史学习累计达23.6万人次。[3]

旅游景点

2021年全区共有星级旅游饭店5家,其中五星级2家,三星级3家,星级旅游饭店共接待15万余人次,营业收入1.83亿元,饭店客房总数为772间。全区共有4A级旅游景点5家(锦江乐园、召稼楼古镇、浦江郊野公园、闵行文化公园、七宝古镇),3A级旅游景点4家(老外街、体育公园、韩湘水博园、麦可将文创园)。9家A级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2207万人次。全区有4A级旅行社3家,3A级旅行社21家,区内旅行社共组团5万余人次,接待1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44亿元。[3]

群众艺术馆

闵行区景点闵行区景点(5)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建于1986年,建筑面积6,755平方米,拥有舞蹈房、琴房、大教室、卡拉OK厅、舞厅、游戏厅和饭店服务设施。承担闵行区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并对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在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和书法等方面,开展创作、表演、培训活动。年举办活动20余次,参与人数达14余万。

闵行体育公园

闵行体育公园,上海五星级公园,位于上海市外环线西侧,莘庄镇与七宝镇的交界处,距市中心约20公里。是上海市首座以体育命名的公园,也是上海市第一座大型城市主题公园。公园所在地原为一个废弃的建筑垃圾堆场,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绿色城市森林,闵行区委、区政府决定将其改建成大型开放式公园。公园从2001年11月开始建设,并于2004年1月建成对外开放。

烈士陵园

闵行区烈士陵园位于莘庄中春路沁春路西侧莘庄工业区休闲公园一湖中小岛上。闵行区烈士陵园为纪念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牺牲在闵行地区的革命先烈、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而修建。1981年4月,上海县烈士陵园在莘庄镇莘西路66号破土动工。于1985年6月建成,占地11000平方米。将原安葬在北桥烈士墓和部分散葬在外的144位革命烈士的遗骸迁葬于此。陵园被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自东向西依次为祭扫广场、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和烈士墓区。祭扫广场占地10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开展祭扫活动,陈列馆建筑面积2452平方米,馆内主要展示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介绍、烈士遗像和纪念物。陵园对市民参观免费,同时可对青少年举行各类仪式活动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帮助。

工业园区

闵行区实施园区发展战略。已形成了以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市莘庄工业区、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以及上海漕河泾出口加工区为主体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闵行开发区

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园区位于闵行区西南部、黄浦江上游北岸。开发区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距张华浜万吨级国际集装箱码头47公里、关港国际海运码头15公里、虹桥国际机场27公里,距上海市中心30公里。附近的沪闵快速干道直通市区及国家公路网。轨道交通5号线直接把开发区和市中心连通。

园区以通用设备制造业、饮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为主导行业,这几个行业的产值占了园区产值的61.9%。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0.51亿元,销售收入241.34亿元,利润25.82亿元,出口交货值39.89亿元。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77.32亿元,销售收入294.41亿元,利润29.92亿元,出口交货值57.52亿元。有三菱电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强生、富士施乐、圣戈班、博朗、不凡帝等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到开发区投资。

紫竹科学园区

闵行区工业园区闵行区工业园区  紫竹科学园区于2001年9月12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园 区位于吴泾镇,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分大学园区、研发基地及产业孵化基地。园区以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数字技术、软件技术、纳米科技、生命科学等六大类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重点吸引高科技企业总部、研发中心、风险投资公司入驻园区。已完成研发基地3.5平方公里的动拆迁、基础设施与绿化建设,总长度为30公里的道路网络全部建成。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紫竹信息数码港于2004年6月底投入使用,已有2栋楼宇完成招商出租。2004年园区引进外资项目15个,合同吸收外资3439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308万美元。中国网通南方总部、汉芯半导体、尚阳科技、意法半导体研发中心、美国微软MSN公司等近200家知名企业签约入驻,其中日本东丽上海研发中心已完成建设正式开业,美国英特尔全球研发中心、美国联合基因、和勤软件、日本SMC等项目也已开工建设。2004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部分学院已招生入驻园区,整个主体工程将在2006年底前完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微电子学院也正在抓紧建设。

浦江高科技园区

闵行区旅游闵行区旅游(5)  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区于2004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由闵行区与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总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7平方公里为产业区,其余为综合配套区。园区将重点发展以微电子设计,计算机及其软件,光电子为主的信息产业,同时注重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仪器仪表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并引进高层次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2004年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区(含出口加工区)合同吸收外资10350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400万美元。2006年园区正式启动首期F地块的开发。

漕河泾加工区

漕河泾出口加工区是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新增的出口加工区。位于浦江高科技园北侧,浦江镇的北部地区。园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一期开发0.9平方公里。已完成出口加工区的封闭围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楼等主体建筑,通过国务院正式验收并封关运行。园区重点发展以计算机、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及网络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软、硬环境优、企业素质高、出口规模大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园区将以英业达集团的计算机、电子产业为核心引进相关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化发展。园区已引进英顺达、英华达、英业达和英源达等重大外资项目,注册资本合计达1.24亿美元。其中前两个项目已经投产,2005年出口达45.80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8.1%。仅英顺达一家2005年出口额就达41.99亿美元。台湾英业达集团、德国汉高集团等相继在园区设立公司和研发机构。。其中以生产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IT产品为主的英顺达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已于2004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2004年该企业出口总额近18亿美元。

莘庄工业区

莘庄工业区是1995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区。工业区主要位于位于颛桥镇,规划面积17.88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13.48平方公里。第一、二期9.5平方公里已开发完成,正在进行第三期的开发。园区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配件和机电工业、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拥有迪比特、奥特斯、上广电NEC等知名企业。

2005年莘庄工业区引进外资项目56个,项目总投资3.24亿美元,合同吸收外资1.56亿美元,到位资金1.5亿美元。至2005年底有264个中外企业落户,158个企业投产,出口总额为7.37亿美元。

都市农业

闵行区农业闵行区农业  种植业——全区共有耕地5848公顷。粮食总产量9470吨。蔬菜播种面积3055公顷,蔬菜总产量283175吨。  林业——全区现有林地2319公顷,其中草地576公顷。四旁植树计124.1万株。在册古树71株,另外树龄在80-100年的古树后续资源371株。超千亩的苗木有香樟、杜英、雪松、广玉兰、玉兰,占总苗木面积的64.6%。全区果树面积3677亩,年产量4790吨。  养殖业--全区共有淡水养殖面积3980公顷,其中精养塘410公顷。水产品产量1010吨。年上市生猪10.44万头,其中供港猪场外贸出口4488头。家禽374.96万只,鲜蛋产量345.5吨。

政策实施

2017年8月25日,“限制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机制”启动仪式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召开,它标志着全国首个特定行业涉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人员禁止从业机制正式启动。[14]

荣誉记录

2020年1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15]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