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闵行

老闵行

中文名 老闵行
国家开发区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理特色 黄浦江畔,黄浦江中游
主要医院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
高等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户籍人口 约11万人
目录导航

历史

“闵行”一词已成为今日闵行区的简称,而“老闵行”一词也被世人约定俗成为一个专用名词,指代今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

历史上的闵行老镇,地处古冈身地带,无水旱之患,有三千年文明积淀。黄浦江闵行义渡在元代已设立,明代初又设立巡检司署,使这里成为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因而农商云集,逐步形成黄浦江中游的重要市镇。又历经四百年沧桑岁月,人口日增,经贸活跃,建起了大小街巷和连片宅院,于明末清初正式被官府确立为建制镇,并以重镇载入史册。以后的三百年间,这里五方杂处,群贤毕至,书香传世,人才辈出,被誉为上海城郊首镇。上海市县分治和沪闵路开通后,闵行老镇更显繁盛,人文日益荟萃,使上海西南地区成为沪郊显赫之地。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在这里崛起。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能源装备产业从这里起步,一系列工业奇迹先后诞生,地区面貌随之发生巨变。

历史上的“老闵行”地区,文化底蕴深厚,经贸市面繁华,社会影响广泛,具有“申江门户,水陆要津;农商云集,经贸重镇;群贤毕至,书香传世;国企摇篮,工业新城”等地域特点,因此人称“小上海”。“老闵行”的发展过程,是人口迁徙聚集的过程,是区域地貌转变的过程,是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因此是典型的区域性城市化的过程。城镇的兴旺带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而工业化的兴起又使城镇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城镇文化的扩散和渗透,影响着“镇上人”和“乡下人”的一切,提高了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从而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

“老闵行”在城市化过程中,持续地吸引众多外来户在此落地生根,海纳百川,形成五方杂处的局面,而且互相包容,逐渐混合一体,构成了新型的地域文化。同时,这里众多的本土人士勇于拓展自己的成长空间,闯荡上海滩,努力打拼,且有所作为。他们的成功,给家乡引入时代新风,使这里与上海城市文脉产生了种种联系。他们及他们开辟的内河航运线和修筑的老沪闵路,成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结合和城乡交流的纽带,使这里别具一格地充满着都市近郊城镇的独特气度。

历史中的老闵行历史中的老闵行(20)

闵行老街”延续数百年的建城史和影响力,能在江南地区城镇群中脱颖而出,确实可称之为“大上海的缩影”。其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文史研究者的关注,必将有助于上海地方史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闵行老镇的改造和开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岌岌可危。人们发觉,失忆者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会失去共同的精神家园。于是,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共鸣。

摘自《老闵行记忆》张乃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1]

地理位置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南部。辖40个社区。办事处驻鹤庆路398号,邮编200240。辖区内闵行汽车站和闵行至西渡轮渡是联系市区中心与相邻各区县的交通枢纽,主要道路有江川路东段、沪闵路、兰坪路、瑞丽路、昆阳路等,黄浦江、北沙港穿境。

2000年,撤销华坪路街道、碧江路街道,设立江川路街道(驻碧江)。2000年8月,辖43个居委会,面积27.2平方千米,人口114508人。2004年6月,辖35个居委会(北街、河东、华江新村第一、华江新村第二、高华新村第二、高华新村第三、东风新村第一、东风新村第三、新闵新村、沧源新村第一、沧源新村第二、沧源新村第三、兰坪新村第一、兰坪新村第二、汽轮新村第一、汽轮新村第三、瑞丽新村、电机新村第一、电机新村第二、电机新村第四、电机新村第五、红旗新村第一、红旗新村第二、红旗新村第三、红旗新村第四、红旗新村第五、红旗新村第七、昆阳新村第一、昆阳新村第三、鹤北新村第一、鹤北新村第三、鹤庆新村第一、鹤庆新村第二、紫藤新园、富仕名邸)。

附:华坪路街道位于闵行区南部。1960年建闵行镇街道,1963年改名为浦东街道,1982年建华坪路街道。1997年,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14个居委会。境内商业网点密布。

附:碧江路街道位于闵行区西南部。1960年建一号路街道,1982年建碧江路街道。1997年,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6.9万,辖21个居委会。[2]

周边景点

闵行公园:东临横泾港,西靠沪闵路,南北分别与上海市闵行中学、上海市荣誉军人疗养院为邻,占地面积6.06万平方米。园内建有棚架长廊、大型假山盆景、荷花池、磨菇亭、假山等,以高大乔木、四季花木和高低错落的绿篱分隔空间。园西建活动区,园东设置土山、密林、草坪、花径、溪流、鱼池。园东北有总面积3300平方米的规则式花坛群,坛中植各色月季。园内活动区设置了儿童游乐碰碰车、小火车、电动车、海洋球、摇马、马拉车、高架飞机、赛车等儿童游乐设施。是上海市首批免票入园的公园之一。获上海市双优公园和上海市“七不”文明公园称号。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06:00-18:00

交通: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东川路站(过沪闵路再向南步行约1000米);公交可乘坐徐闵线、816路、958路、闵行11路(沪闵路江川路);闵行29路、虹桥枢纽4路、江川1路(江川东路沪闵路)等。

红园:南临江川路,东邻红园路,西接瑞丽新村,北至宾川路。全园面积4.08万平方米。公园内大量种植红叶李、青枫、红枫、三角枫等红叶树种,依山傍水,聚散相成。水面自然曲折,湖中心南部的无名岛由三曲平桥与岸相连,山腰建有枫亭,水道上架有“凌波桥”,湖面可以行船荡浆。园内大树参天,绿荫蔽日,树木生长茂盛,分为“樱花烂漫”、“玉兰争艳”、“桂子飘香”、“水杉林”、“雪松林”、“棕榈林”等植物景区。

门票价格免费

开放时间05:00-19:00

交通:闵行40路、闵行16路、闵东线(江川路汽轮机厂)

龙音寺:原名观音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直到1937年惠明老师太主持重建观音阁并改名为龙音寺。解放后,被闵行草织厂、街道工厂占用。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宗教场所。由于闵行老街改造需要,1995年底在市宗教局、市佛协、区宗教办的领导通过多方面的协调,落实了拆一建一的政策,将龙音寺调产迁移到上海市闵行区,是一座破旧的民宅。1996年2月在政府支持下,市佛协委派市佛学院毕业生信弘法师担任修复工作。如今再度恢复,香火旺盛,信众云集,将来还要扩建大雄宝殿,成为闵行区有规模的开放佛教活动场所之一。

交通:江川1路(新闵路平山路);闵行29路、闵行11路(华坪路沪闵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