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志栋

雷志栋

中文名 雷志栋
职业 农田水利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中国工程院
出生日期 1938年1月4日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基本资料

  雷志栋

  姓名: 雷志栋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38.1.4

  民族: 汉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最终学历: 待定

  技术职称: 教授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院

  单位所属机构: 高等院校

  国籍: 中国

  专业领域: 水资源;灌溉;土壤水动力学

  

个人简介

  雷志栋1938年生,湖南澧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水资源利用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水利系水资源工程教研组主任,水利水电工程系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等职,担任土木水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雷志栋教授多年来在土壤水和农田灌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对推动中国土壤水问题研究和农田水利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主编的《土壤水动力学》专著等在中国有较大的影响。他30年来长期与新疆叶尔羌、宁夏青铜峡和山东位山等特大型灌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进行灌区水资源配置与合理利用的咨询研究,1999~2001年在叶尔羌、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中,作为技术咨询负责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干旱半干旱区灌区的特点,他提出的水资源平衡、盐分平衡等的分析思路和方法,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80年代在华北地区,90年代以后在西北地区,对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与合理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雷志栋教授自1991年以来,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的渭干河、喀什噶尔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对当地的水利规划与管理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大型灌区水盐监测的范例。在叶尔羌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他均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这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西部大开发的水利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履历

  1955.09-1960.12    清华大学河川枢纽与水工建筑    大学本科毕业

  1961.01-1965.06    清华大学水资源利用专业      研究生毕业

  1965.07-1978.12        清华大学水利系      教师

  1979.01-1985.09        清华大学水利系      教研组副主任        讲师

  1985.10-1988.09        清华大学水利系      教研组主任            副教授

  1988.10-1993.12        清华大学水利系      教研组主任            教授

  1994.01-1999.12        清华大学水利系      系主任                    教授

  2000.01-至今              清华大学土水学院  学术委员会主任    教授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农田水利(重点为灌区规划、节水灌溉等)

  水文水资源(重点为四水转化与水循环、干旱区绿洲水资源转化消耗和配置)

  承担和参加国家攻关、973、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20余项。

  主编《土壤水动力学》专著,发表论文129篇。

  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生18名。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部级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项。

  

生平事迹

  洞庭湖西缘的澧县是雷志栋的家乡。1955年,雷志栋从“水乡”走入清华,开始了与水结缘的学术道路,其具有前瞻性的治学眼光更贯穿了他的治水生涯。1979年,雷志栋和水文水资源所的老师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土壤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雷志栋和项目组的教师承接了国家重大基金和重点基金项目,作为负责人,雷志栋与大家一起对国外提出的“非充分灌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非充分灌溉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雷志栋和同事提出了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间的“四水转化”概念。首次论证了地下水深埋下入渗补给的存在及其补给系数,提出了新的潜水蒸发公式,从理论和试验上对给水度概念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对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研究土壤水的运行规律,大家专门运来土在新水利馆夜以继日地进行试验。为了能够出一本让学生受益的好教材,他和大家十年成一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土壤水动力学方面的专著。该书出版后获得水利部“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的荣誉称号,从1989年到2006年,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就被用636次。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雷志栋一直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进行工程实践。

  从1992年开始,雷志栋带着项目小组走进新疆.6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不仅建立了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系统,而且研究了当地水资源消耗的过程和机理、绿洲灌区盐分的三个去向,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灌区“四水转化”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在《叶尔羌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原提出要扩大灌溉面积,后来应用“四水转化”研究成果,项目组对扩大灌溉面积后对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减少开荒140万亩,既节省了约2.8亿元的垦荒投入,又很好地维护了自然生态现状。雷志栋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考察

  在叶尔羌河地区研究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雷志栋又开始对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研究。

  在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雷志栋率领项目组对塔里木河干流的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55年到1995年源流和干流年水量的趋势变化,提出了干流河道水均衡、水资源转化消耗模型和干流水资源配置方案,成为国务院批准投资的107亿元的“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项前期性工作。

  2002年,《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和《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同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雷志栋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研究著述

《地下水系统保护研究》

  系统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出现的与地下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地下水系统保护的概念和标准。主要介绍地下水系统及其脆弱性、中国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全国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分区的确定、中国北方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脆弱性评价、平原区地下水系统维持良性循环的最小需水量估算、超采区地下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最小需水量的估算、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系统、大连市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保护、太原市地下水系统保护 西北内陆干旱区平原绿洲地下水系统保护、典型区地下水水质脆弱性评价。《冬小麦水分生产函数Jensen模型敏感指数的研究》

  《干旱内陆河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植被-水文-沙漠的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选300余篇论文,以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讨论了干旱区植被-水文-沙漠的相互作用机理、水循环系统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中国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评价、干旱区水文及生态环境变化、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数字流域建设和现代节水技术及节水型社会建设等内容。这不仅对于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水资源的研究乃至世界类似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可供水利、地理、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冬小麦水肥生产函数试验研究》《土壤水动力学》

  (获得水利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期刊论文

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2006年 -雷志栋

塔里木盆地绿洲耗水分析 2006年 -雷志栋

干旱区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 2006年 -雷志栋-《水利水电技术》

内陆干旱区平原绿洲地下水评价几个问题的讨论 2002年 -雷志栋

青铜峡灌区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探讨 2002年 -雷志栋[1]

主要学术兼职

        1993.03~ 中国水利学会第七届、第八届理事会 理事

        2000.11~ 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1996.03~1997.12 南水北调审查委员会(国务院国家计委) 委员

        1996.04~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 委员

        1994~ 水利学报编辑委员会 委员

        1999.07~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 委员

         2000.04~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委员会 委员

主要荣誉

        1 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2 2002 2002-J-231-2-01-R02

        2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1 2002 2002-J-222-2-03-R01

        3 塔里木河干流整治及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2 2000 990002

        4 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关系研究 中国高校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 1 2001 2001-135

        5 云簇水库向榆社电厂供水可行性的水文水利计算研究 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5 2001 2000-A-2-056

        6 节水灌溉的增产与环境影响效应研究 教育部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1 2003 2003-176

        7 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与生态改善监测评估研究 大禹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8 2004

        8 土壤水动力学 水利部1986~1990优秀科技图书奖 一等奖 1 1992

        9 青铜峡灌区节水改造专题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 2003

        10 塔里木盆地水盐平衡与地下水模拟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4 1999 990763

        11 节水灌溉综合技术应用基础研究 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1 1999 S983019-001

        12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理论与应用研究 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2 1991 90-50702

        13 山东茌平试区水盐动态监测预报 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1 1988 8735185-G1

        14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参数的试验测定 水利电力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1 1983

        15 田间土壤水量平衡与定位通量法的应用 中国水利学会“四大”以来的优秀论文 1 1989

        16 以土壤水为中心的农区-非农区水均衡模型 中国水利学会1999年度优秀论文 一等奖 1 2000

主要研究方向

        土壤水动力学,四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干旱区水文过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农田灌溉,作物耗水,灌区规划。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