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类别:民间舞蹈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安阳市安阳县
遗产级别: 市
春秋时,群雄逐鹿,曲沟所处之地连年战事不断,故被人称做“干戈沟”。一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此地,见村民饥寒交迫,随生怜悯之心。孔子师徒数人,所带物品不多,无力相扶。以“仁”布道天下的孔子知这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要想从根本上解除他们的疾苦,必须消灭战争,施行仁政,于是孔子携弟子小住几日,向村民讲仁义礼智信,讲人际和谐,村民们深受启发。他们一致要求孔子给“干戈沟”改名。孔子有感于此地民风淳厚,使用老家曲阜之“曲”而代“干戈”,意即希望两地结下不解之缘,也希望曲沟从此在无干戈,孔子临行时,将随身所带的一些丝织物品赠送给村民。据说“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即源出于此,村民为表达对孔子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击鼓相送,并选择唱歌唱得好的几位女童,由众人抬在桌上,边行边唱。起初之意是让远去的孔子仍能回望到高桌上的歌舞,后来,村民们在喜庆自娱时,仍延用了这种歌舞形式。因为抬着歌,故有“抬歌”。“抬歌”即是最早的抬阁。
后来,在封建社会的诸多朝代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抬歌”因于孔子有关,所以被历代曲沟人引为荣耀,使抬阁历千年而不衰。经过代代相传,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戏曲兴盛,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楼台亭阁的样式,同时运用木工技艺把扮演戏剧任务的儿童,根据剧情需要,采取大胆夸张的手法,巧妙地悬制的格局中,通过戏装和道具的遮掩,给人们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时,“抬歌”被更名为“抬阁”,抬阁因其造型优美新奇,惊险而成为绝技
曲沟抬阁给人创造了一个新、奇的世界,人们可以看到小孩脚踩活鸡、足踏剑尖,在3米高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优美的动作,可见一名小演员手举双锤,锤上又有两名英武的武将威风凛凛的场景,令人啧啧称奇,拍案叫绝。造成这样离奇效果的奥秘全在于抬阁扎制过程中的以虚为实,以实为虚上。你看到的站立的活鸡、剑尖锤顶都不是真正的支撑点,真正的支撑点全隐而不露地落地“卡”上。卡子分坐卡,站卡,挂卡三种,表演的儿童被牢牢地维系在“卡子”上,或坐、或站、或挂,十分稳妥而舒适。
抬阁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四种:即转阁、云阁、灯阁、水阁。曲沟抬阁还有两棚、三棚之分。曲沟抬阁在表演过程中,常穿插有助兴表演,高跷、小车、旱船、跑驴、大头人、秧歌、唢呐等节目常相伴相间而行,使表演更具连续性、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