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县五里乡南村村位于鹤峰县中部,五里乡的中西部,距集镇10公里,距县城55公里,341省道贯村而过,现辖8个村民小组,265户822人,全村共有版土面积18.2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14亩,平均海拔900米,属二高山气候,气候湿润。
南村村地形为坐东向西的陡坡,海拔落差800余米,地域广阔,山大人稀,其中有林地18077亩,耕地面积1214亩,荒坡岩灌150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61户818人,454个农村劳动力。南村村耕地面积80%为坡耕地,种植以粮食、茶叶、烟叶为主。
2013年,该村居民收入779.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59.91万元,林业收入24.66万元,牧业收入190.35万元,其他收入104.58万元,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83元,高于全乡平均水平。
南村村 恩施(3)南村村生态环境优美,境内群山叠翠,峰谷蜿蜒。自山顶俯瞰,豁然开朗、心旷神怡,俯看村舍畦田,炊烟袅袅,千年红豆杉静然而立,南府土司遗址、燕喜洞等一系列旅游景点的开发使用将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前来观光。据统计,2013年来,南村村共接待各地游客5000余人次,共为当地百姓增收20余万元。在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土司文化的保护,有力地保证了本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004年,该村纳入全乡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范围,县委组织部、乡政府投资近万元,采取村级小学资产转移的方式,将原南村村小学改为村委会办公场所,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上墙,实行村务公开。2005年,该村实施了村支两委换届,产生了新一届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现有村定额补助干部3人。
南村村文明村创建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明办的关心支持下,村支两委团结带领全村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老百姓最幸福的地方为目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快经济建设、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和社会治安管理”为载体创建文明村,使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村“两委”班子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1年,被恩施州委、州政府评为州级生态村;
2012年,被鹤峰县委、县政府评为蔬菜“十强”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
2013年,被国委评为国家级特色民族村寨,被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评为“州级文明村”。并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村、申报中国传统村落。
南村后山有一险峻高峰耸峙,最高处有1606米,千仞绝壁,蔚为壮观。当地老百姓称谓麻王寨,说是容美土司王在南村设南府时,在山巅筑有大寨、烽火台,因山峰高峻,看得极远,北望巴蜀,东观荆楚,南瞩潇湘,西瞭黔渝,一旦有狼烟烽起,便要号令土兵作好战事准备。依此说来这麻王寨应是蛮王寨之误读,乃东南诸蛮之首溇中蛮容美土司所筑之寨也。
蛮王寨下面的半山腰有一四方平台,号为桌子岩,据说是田舜年的读书台。田舜年在东、南、西、北、中、爵六府都有专门的读书台,而且这些读书台都建在远离人群,悬崖高耸的之处,目的是读书时必要有安静的环境,苦读诗书,不受任何干扰,连吃饭都是由随从弄好后用绳子提上去的。
蛮王寨下是据当地老百姓说,这高耸的岩壁上原来有两个巨型葫芦,每个都有几支屋那么大,与石壁相连接的是极细的石绳。故这石壁便有金线吊葫芦的称谓。有这金线吊葫芦的独特风水,这南府的人们极其富裕,南府也就相当繁华,三百多年前是容美土司辖区方圆数千平方公里中最为繁华的集镇,号称为石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