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的诊治[1]。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消化学科带头人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学会委员
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2]。
基于Angs/Tie2介导的整合素αvβ3信号通路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
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VEGF介导的PI3K/Akt及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3]。
长期从事消化临床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胃食管反流病、肝硬化的诊治。根据溃疡的特点,他认为脾气虚是发病之本,毒损肉腐成疡,而瘀血阻络贯穿始终,治疗必须健脾益气、活血化瘀、解毒托疮,而毒有热毒、湿毒、食毒和瘀毒之分。提出从络病理论治疗肝纤维化的观点,用于指导临床,多获良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芪术颗粒对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VEGF介导的PI3K/Akt及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研究”及“基于Angs/Tie2介导的整合素αvβ3信号通路研究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证候演变规律研究”、北京市自然基金“芪术颗粒通络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功能性便秘中医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黄芪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及“十五”攻关项目“黄芪莪术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临床开发研究”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