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故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文登一出场,便与文人、诗文扯上了关系。
北齐天统四年(公元568年),文登置县建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升县为州,谓登州,《隋唐演义》中秦琼大闹登州府的故事大概发生在这里。州治后来移于牟平、蓬莱等地,不过北宋苏轼在登州知府任上所写诗句“东鲁遗风至今在,十万人家读书声”,道的却是文登民风。所谓东鲁遗风,是指汉代大儒郑玄曾在文登城西15里的长学山阳开院讲课,邑人读书求学由此蔚然成风。此事有明崇祯六年碑为证:“山名长学,盖先代郑司农设教处,《后汉书.郑玄传》‘客耕东莱’,即此地。”。
泱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那么多历史名人在某个地方生活几年,或者写上两句诗,是极其平常的事情。到了清朝顺治乙未年科场上,文登有7人同时高中进士,其中于鹏翰、于涟父子同榜,刘欣、刘辉兄弟连镳,举国上下这才不禁连连惊呼:“文登学!”就读书赶考而言,文登人确实值得骄傲。自唐朝开科取士起,文登就榜上有名,明清两朝最为可观,有进士61名,是全国每县平均数的两倍,并且走出了乾隆帝师徐士林。这种风气历久不衰,1977年恢复高考,文登录取人数居山东省之首,《光明日报》曾以《文登高中升学率为什么这么高》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据统计,1955—1990年间,文登共考取大学生12977人,超过了有名的“才子之乡”江西临川。
这种局面起源于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也得益于历代先贤的培育。现在城中可见的遗迹有两处。一处是召文台,建于始皇帝召见文人的文山上。山上从前有一块天外飞来的陨石,邑人认为是文曲星下凡,因此奉为文星石顶礼膜拜。后世历代知县也认为文山与文登的民命文运息息相关,规定不得取土伐木,以培植“文脉”。因此,当年文山之上古木参天,庙宇森森,文人士子来此,莫不心神凛然。另一处是城南万石山,明朝文登籍尚书丛兰曾在此辟出学堂,教授族中子弟读书,并取“书中自有万石(音担)粟”之意题写山名勒于石上。如今,山上那块摩崖石刻饱经风雨侵蚀更见遒劲。
事实上,城中最能彰显儒学的地方是学宫,最初于北宋庆历年间建在城南。南宋建炎中,枢密副使岳飞派部将李宝越海袭击山东金兵,火烧文登城,殃及学宫。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迁建学宫于县治东,规模宏大,冠于诸县,其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孔庙),周围建有儒学署、训导署、明伦堂、庠科、名宦祠、乡贤祠等。学宫为县内生员(秀才)教习礼仪儒学之场所,历代县官赴任,即先拜孔庙,见生员,方始理政。知县、教谕率领诸生每年春秋两次祭孔,学政也在这里召集全县生员,举行隆重的仪式,发下“红案”(通告录取生员名单)。此外,文山脚下有文山书院,是当时城中的最高学府;明清两代还先后有万卷楼、听雨楼两座藏书阁,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
官员的施政行为浓郁了地方文风,反过来,地方文风也濡染了官员的品质,引发了官员的仕气。文登历任官员多能诗善文,比较有名的是戚继光。他曾经巡守城东10里的文登营,赋诗《过文登营》:
冉冉只帆渡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平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是明代最优秀的将军之一,因抗击倭寇而成为民族英雄。他文武双全,戎马倥偬之际写下此诗,可以说是他存世诗中最好的一首,充满着忧患意识,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诗中所言“残堞”,便是文登城墙。
古文登城文山、峰山、香山三峰耸峙于东北,抱龙河、柳林河两水交流于西南。明朝洪武年间筑有土城,万历年间改为石城。城外有壕,东、南、西三面城墙各设一门,谓望海门、新建门和昆嵛门。门外壕上有桥,名会仙桥、抱龙桥和迎仙桥。明代散文家刘濡恩在《太平宴序》中说:“斗城挂文山之麓,而环以渤溟,仅西北一径通中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形成了邑人谦虚内敛、不事张扬的文化心理品格。
越数百年,时光隧道延伸到21世纪,中共文登市委书记王亮公务之余作词歌唱文登,撷要如下:
“我喝的是昆嵛山泉,我吟的是锦绣诗文……
我生长在回龙山麓,我传承着天福之魂……”
这四个乐句,除了礼赞文登学本义上的诗书传家之外,还分别表述了文登境内发生的对邑人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重要事件。
第一个事件发生在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自陕西东来,据“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创建了道教全真派,主张清静无为、敦品励行、修心养性、劝世度人,其学理和方法近于儒家宋代新兴理学的渐修教化。此间,王重阳收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北七真人”或“海上七真人”。当宋、辽、金、元攻伐混战之际,全真教以奔走布道的姿态,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信奉,从而盛极一时。
1219年冬,全真教第五代掌教丘处机应邀西行万里,于今阿富汗八鲁湾会见了元太祖成吉思汗。他进言道:“要长生,须清心寡欲;要统一天下,须敬天爱民。”成吉思汗深以为然,下“止杀”令,赐丘处机“国师”号,爵“大宗师”,住北京白云观,掌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借机释放了沦为奴隶的汉人与女真人3万余人,并通过加入全真教免除差役的办法,解救了大批汉族学者,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元气与精神。
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风靡华人世界,其中“中神通”、“全真七子”等大侠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这些传奇故事如果依史为据,大多应该发生在文登周边。昆嵛山上至今留有全真教多处遗迹,其中一座山上有两块状如月芽的巨石,镌刻了《道德经》上下两卷,书风古朴圆润,传说为“七真人”以指当刀刻写而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此山因此得名圣经山。更为神奇的是,站在东南紫金峰上西望圣经山南麓,地形地貌宛如太上老君头像。因此,如果影视剧的外景能够在这里拍摄,想必将会更加真实和好看。
第二个事件发生在明清时期,文登开始流传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清人袁枚所著《子不语.秃尾龙》叙述如下:
“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数年后,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盘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
康熙本《文登县志》对此已有记载,村夫野老也口口相传。至民国年间,文登人“闯关东”谋生,希冀李龙爷随行护佑,便传说李龙爷离开家乡后去了东北,不畏强暴勇斗江蛟,并最终获胜,黑龙江也因此而名。城南回龙山龙母坟至今犹在,农历6月8日蒸饽饽为李龙爷过生日的习俗一直相沿,而文登与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频仍往来。
第三个事件发生在公元1937年12月24日,中共胶东特委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翌年,又成功地组织了威海起义、解放牟平城、血战雷神庙,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的第一枪。这支部队西上蓬莱、黄县、掖县后,创建了山东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至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二十七军、四十一军、三十一军、三十二军四个集团军,其中战功赫赫的“塔山英雄团”、“济南第一团”还被搬上了新中国的银幕。
不唯如此,三年解放战争中,文登共有57900名青壮年参军支前,支援前线粮食4亿公斤,人均600余公斤。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前夕,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电话指示文登组建的胶东兵工六厂,要求每月生产迫击炮弹一万发。工人们克服种种困难,超额完成了任务。如今的峰山革命烈士陵园中,祭奠着辛亥革命以来文登7400余名烈士的英灵。文登为缔造和保卫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因此,今天的文登学至少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涵:文山的儒家诗书是根本,昆嵛山的道教文化是补充,回龙山的神龙传说是衍生,天福山的革命精神是发扬光大。四个方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温文质朴、坚忍勇敢、重义守信、爱国奉献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底蕴。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今天的文登人取得任何成就都不足为奇。
如今的文登城区面积扩大到数十平方公里。东北三山坐落城中依然翠绿,西南两河穿城而过更加清澈。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城墙拆除了,壕沟填平了,公路、铁路通达了,空港、海港近在咫尺,世界也拉到了眼前。文登人以开放进取的姿态,拥抱这个火热的时代。
面对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日韩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文登人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市之路,通过实施骨干膨胀、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培植了一批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
家纺产业是文登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在清代以前,城中妇女就开始运用多种技法在织物上刺绣图案。现在,全市年产抽纱制品4亿件(套),被全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工业强市,商贸旺市。文登立足区位优势,在近几年中先后引进数个大型商贸物流项目,也拉动了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山青水秀的自然资源和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2005年,文登综合实力居全国百强县第18位,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环保、计划生育等工作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崭新的文登城显现了勃勃生机,古老的文登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美哉,文登城!
大哉,文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