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通化师范学院的前身“辽宁省立通化第六师范学校”成立,归省管辖。由省分配的大专毕业生担任教学工作。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每年招生50名,有教职员十余人。
1938年,满州国时改为“通化师道学校”,归省管辖。校址于1940年迁到西山现市“职教中心”位置,校层为二层楼房。分本科和特修科,本科招收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制3年,每年招生50名,特修科招收国民优级学校毕业生,学制2年,每年招生80名,校长由日本人担任,教职员由省分配的大专毕业生和日本人组成。
校门1946年到1947年,适逢解放战争时期,校舍被破坏,教职员各奔他乡,学校停止招生。1948年,通化解放后附属于“通化中学”,设立“师范部”招收具有高小文化程度的学生。
1950年,在原校址(即原师道学校校址)的基础上重建校舍,6月13日正式成立“辽宁省立通化师范学校,归省管辖。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3年。
1950年招生500人,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校舍被军队占用,学校于秋天迁到抚松县,在那里学习三四个月
1952年春又迁回通化市,因校舍仍被占用,为此分散上课,暑假后才又回到原校舍上课。
1954年,改为“吉林省通化师范学校“归省、地管辖。1955年,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教职员30余人大部分具有大学本科和专科水平。
1957年,校址又迁到地区“农校“位置
1958年秋,学校分家,分别成立“通化师范专科学校”和“通化师范学校”,原校学生部分2年提前毕业,部分上师专深造。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通化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通化师范学院。而通化师范学校则发展成为通化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2002年,通化市教育学院、通化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和海龙师范学校3所院校合并组建通化师范学院分院。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学校有教职员工884人,专任教师7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5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73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技能名师4人,吉林省教学名师6人,吉林省教学新秀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人选1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经吉林省人才分类认定,B类人才2人,C类人才1人,D类人才17人。聘用校外高级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技能名师300余人;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个。[2]
杰出人才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张东鸣[6]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张东鸣 耿铁华、朱俊义、李才[6]
全国优秀教师(1人):周繇[6]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人选(15人):张东鸣、夏广清、朱俊义、李乐营、董丽红 姚慧敏、胡彦武、刘智文、徐栋梁、王耀坤、李才、马跃、刘伟、何文兵、臧皓[6]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朱俊义、王如鹏、周繇、姚慧敏、夏广清、姜赢鑫[6]
吉林省技能名师(4人):冷春生、张杰 周繇、顾地周[6]
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刘成有、于俊林、曲元海[6]
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付长宝、柳世玉[6]
吉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董丽红、李秀梅、郝向荣、潘亚茹[6]
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2人):夏广清、李乐营[6]
博士生导师(2人):张东鸣、耿铁华[6]
硕士生导师(36人):朱俊义、秦佳梅、周繇、刘雪莲、刘丽华、刘伟、耿铁华、李乐营、秦升阳、滕红岩、李岩、周丽威、蒋泽枫、梁启政、刘伟、王虹波、夏广清、姚慧敏、何文兵、胡彦武、孙仁爽、臧皓、董丽红、郭志欣、郝向荣、李春琴、李春玉、刘成有、曲元海、宋金枝、孙凤华、于桂霞、张仁忠、孙丽艳、任金杰[6]
二级教授(5人):李才、李乐营、于俊林、张东鸣、朱俊义[8]
三级教授(6人):李秀梅、林令霞、刘智文、裴世春、周繇、夏广清[8]
四级教授(98人):程亚焕、程亚品 陈海霞 陈香红、陈衍峰、丁晓晶、董丽红、段丽芬、范晓姝、付立海、高玉祥、葛金辉、郝向荣、何文兵、何晓燕、胡承志、胡乡峰、胡彦武、黄千、姜成果、姜国、蒋秀玲、蒋泽枫、金成花、金善姬、李春琴、李春祥、李春玉、李凤莲、李秀英、李岩、李中生、李学义、林勇、刘顺吉、刘静平、刘丽华、刘雪坤、刘亚非、吕良、马跃、宁静、彭维玲、潘亚茹、乔淑芬、秦佳梅、秦升阳、秦艳友、曲元海、任金杰、宋金枝、宋伟、孙凤华、孙海涛、孙作东、唐连凤、滕红岩、汪伟、王宏志、王洪杰、王纪 、王娟、王利群、王巧玲、王如鹏、王晓南、王樵、王冰、王耀坤、王莹、王悦、肖平、肖智、徐栋梁、徐杰、徐晶、徐丽洁、薛长松、杨桂兰、杨丽娟、姚慧敏、于桂霞、于江涛、于书敏、于海、战佩英、张海波、张健飞、张秋菊、张仁忠、张雯虹、张秀萍、张志杰、赵建红、赵玉敏、郑晓梅周万里、臧皓[8]
据2019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历史与地理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物理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化学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通化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医药学院、通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通化师范学院传媒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通化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通化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20个教学学院和1个教学部。
通化师范学院截至2019年3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2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
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历史学、教育学、民俗学。
省优势特色学科:中国史、中药学。
新兴交叉学科: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设有50个本科专业,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31个,涵盖文学、理学、法学、工学、医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9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5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特色专业6个。
学校共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14门,省级优秀课52门,省级在线课程5门,东西部联盟上线慕课2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项目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教师发展示范中心1个,累积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物理学。
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汉语言文学、物理学、生物科学、历史学、中药学。
省级品牌专业:历史学、生物科学、物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历史学、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
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中国高句丽史、数学分析、光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药用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育学、中国近现代史等。
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光学课程教学团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省优秀课程:文学概论、写作、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高句丽史、自然地理学、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数学教学论、复变函数论、热学、近代物理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数据库原理、电子商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英语教学论、综合英语等[9]。
校园景色(13)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学生在“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二等奖4项,在第六届“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铜奖2项,优秀奖1项,在首届“智城精科杯”吉林省大学生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被国家语委评为“国际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被吉林省授予“吉林省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秦艳友教授及其夫人创办的“宝贝回家寻子网”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并多次受到国家、省市级的表彰。秦艳友教授和周繇教授分获2008年和2009年“感动吉林十大人物”。
截至2019年3月,学校与国(境)外49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交换生、2+2、3+1、短期交流及带薪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本科生交流培养项目,已有174名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
学校有学历教育留学生42名、语言生4名。先后与英国格林多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举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韩国清州大学合作举办生物科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
2018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动画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SEC)项目。
2016年至2018年,学校教师共承担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等国家级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0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5项。以科研国际化为引领,开展国外引智项目2项。
2012年,成功申报省部级科研项目65项,获厅局级以上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纵向科研经费数达393.8万元。1个项目获评吉林省高等学校建设与改革创新工作优秀项目,4项成果荣获省级教育技术成果奖,3个课题通过省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验收,2011年度教师在全国14种教研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位列省属高校第五。
截至2019年3月,学校设有3个校级科研院所,拥有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0个,与韩国岭南大学建立“长白山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联合工程中心”。
吉林省重点实验室:长白山药用植物研究实验室、长白山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
吉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长白山食用植物资源开发工程中心。
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边远山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长白山文学研究基地、吉林省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
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高句丽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高句丽研究智库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
首批吉林特色新型高校智库:高句丽问题研究智库。
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基地。
通化师范学院截至2014年3月31日,馆藏图书总量1533129册(其中纸质图书860994册,电子图书672135册);订购纸质期刊1508种,;报纸42种;订购及开通试用数据库15种,内容覆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与该院学科相关的学术门类。自建数据库3种。2004年加入CALIS,2008年加入吉林省图书馆联盟,2009年加入CASHL,开通了联合编目、数据库联合采购、数据库建设、中外文资源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等业务,实现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通化师范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办于1980年,是全国大学中创办较早的学术刊物之一。国内刊号:CN22-1284/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7974,大16开本,月刊。
通化师范学院校歌校标中的山形喻指长白山;冉冉升起并闪烁着璀璨的明珠,寓意学院的不断发展和美好前景;环绕山型的圆圈寓意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即立足通化、白山,面向吉林及东北东部经济圈辐射全国,为基础教育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山型下的白线喻指长白山是“三江”之源,寓意为通化师范学院是培养吉林省中等学校教师的基地、培养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基地、长白山文化研究基地;两边圆点与上面的汉字校名和下面的英文校名的组合,抽象地表现了通化师范学院的对外视角,寓意学院以睿智的眼光,放眼神州,走向世界;1929为学校的建校年份。
崇德广业与时偕行
校名崇德广业出自《周易·系辞上》。“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意谓通师人要在职业道德上和所从事的工作上,都遵循时代要求,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加强道德修养,虚怀若谷,谦虚恭谨,自强不息。同时特指通化师范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明确目标,抢抓发展机遇,与时代发展同步的鲜明特色。整句表述体现了历代通师人的精神风貌,是通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凝炼,包含有前进、进取、奋进、扬弃、转化、超越、发展之意。
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文明、和谐、务实、创新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各种学生社团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在吉林省首开先河的校园文化品牌立项建设活动中成果丰硕,首批24个项目顺利结项并评选出精品项目,其中“山莺合唱团”成功入选高校艺术联盟。2011年9月学校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截至2014年4月,学校建有风云摄影协会、红丝带社团、大学生心理研究会、长白山药用植物调查协会、营养健康协会、绿色环保协会等70余个社团。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常委 | 梅丽娜 |
党委副书记、校长、常委 | 朱俊义 |
党委副书记、常委 | 郭璟瑞、李鹏 |
纪委书记、吉林省监察委员会驻通化师范学院监察专员、常委 | 苏春年 |
副院长、常委 | 许适琳、鲁英杰、周佳 |
副院长 | 张秋菊 |
资料来源:2022年5月通化师范学院官网[1]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常委 | 梅丽娜 |
党委副书记、校长、常委 | 朱俊义 |
党委副书记、常委 | 郭璟瑞、李鹏 |
纪委书记、吉林省监察委员会驻通化师范学院监察专员、常委 | 苏春年 |
副院长、常委 | 许适琳、鲁英杰、周佳 |
副院长 | 张秋菊 |
2022年4月,通化师范学院位列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422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