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坑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幅赏心悦目的优美图画。小河环抱村庄,村边古樟屏护,绿树掩映农房,池塘点缀村落,鸟语花香,道净路畅。村在林中、林在水中、水在景中、景在村中,风景美不胜收,“桃花源里好耕田”的美好愿景在麻坑村成了现实。
麻坑村位于通往“千古一村”流坑景区的公路一侧,依山傍水,清澈的乌江从村旁流过,青山绿水成了麻坑村显著的自然特征。 “留住田园风光,美化人居环境,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是麻坑村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理念。
2006年,麻坑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聘请省内专家对村庄进行规划。依据自然条件,立足该村特点,对民居、农田、林园、水利、道路、供水、供电等重大事项进行通盘考虑,尽量保护村庄原有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不砍树木、不填池塘、不毁田地、不截直河道,让村庄保留自然生态景观。
麻坑村“庄园人家”景观,令记者耳目一新。在房屋保留与新建过程中,麻坑村严格执行村庄规划,房屋庭前或院后都建起了果园、菜园,家家户户成了“庄园人家”。村里统一在每家的果园、菜园四周设置了木栅栏,凸显出宜人的庭院与田园风光。
在美化村庄过程中,麻坑村筹资50多万元,修建了500多米长的环村水泥路和560米长的入户支道、2000多米长的排水沟,拆除了10多间有碍村容村貌的猪牛栏、厕所,新建了2个垃圾窖,户户都改建了水冲式厕所。为保持村里干净整洁,还专门聘请了2名卫生保洁员。
小桥、流水、人家,樟林、果园、房舍,展现出的是一幅美丽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图画。徜徉在麻坑村的风光中,闻着花果的芳香,听着蛙叫与鸟鸣,一种亲切的舒适之感油然而生。
麻坑村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庭院风光与景致。这里几乎每家房前屋后都有一个用栅栏围起的园子,园内种了果树和蔬菜,庭院经济十分红火。枇杷、桃、梨、李、桔、枣、板栗等果树四季飘香。
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发展了,农民生活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村里按照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的思路,根据本地有种果、种菜的传统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与引导,发展以果、菜为主的庭院经济,形成当地产业特色。通过引导和示范带动,许多村民纷纷发展果业和蔬菜生产。该村45户农户庭前或院后都有果菜园,全村共种植果树83亩、蔬菜52亩,仅此两项村民户均年收入达1万多元。
村民依靠庭院经济,纷纷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村里户户有了新楼房,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有4户还购买了小汽车。
麻坑村建设新农村的成功之举还在于:不仅注重村容整洁、生产发展,还注重对村民文化及文明村风的促进,使文化与村风相互提升。
村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设置了图书室、电教室、棋牌活动室,购置了彩电、DVD、乒乓球桌、象棋、扑克、麻将等文体活动设施和500多册图书,并订阅了10多种报刊。村文化活动中心前面是篮球场。中心管理人员介绍,每天清晨或傍晚,文化活动中心里热闹非凡。
为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村文化活动中心还经常有针对性地举办果树种植、蔬菜栽培、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外地专家前来讲课。去年,该中心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村民160多人次。
村党支部书记刘华义向记者介绍,村里开展了“模范家庭”创建活动、“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感召力特别大,形成了邻里和睦、夫妻恩爱、家庭团结、尊老爱幼的新风尚。
麻坑村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逐步完善村规民约、民主评议制度,制定了《麻坑村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对卫生、自来水、花草树木及人行道管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教育村民自觉维护公共设施的同时,用制度约束人,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秀丽的田园风光,纯朴的村情民风,引来许多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旅游。近年来,每年到该村农家游的客人有五六千人。除此,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麻坑村变得更美了。江西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授予该村“最优美村庄”称号。如今,麻坑村人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088.60亩(其中:水田1950亩,旱地7138.6 亩),人均耕地3.8亩,主要种植甘蔗、水稻、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6465.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303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亩,主要种植芒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846亩,其中养殖面积18亩;茶园面积603亩;甘蔗面积4997亩。
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688户通自来水,有688户通电,有59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59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8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4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95户(分别占总数的65%和43%)。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 、砂石 路面;村内主干道多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7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7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8辆,拖拉机128辆,摩托车218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950亩,有效灌溉率为48%,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9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8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8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7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81户。全村有1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4 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2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4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2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4.5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19.90万元,占总收入的74.3%;畜牧业收入 104.50万元,占总收入的12.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1043头,肉牛32头,肉羊90头);渔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1.8%;林业收入4.35万元,占总收入的 0.5%;第二、三产业收入90.8万元,占总收入的10.9 %;工资性收入6.56万元,占总收入的0.8%。农民人均纯收入178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3人(占劳动力的8.7%),在省内务工68人,到省外务工35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甘蔗 、水稻、茶叶,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567.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8%。该村特色产业为制作土陶,目前计划大力发展甘蔗、茶叶产业。成立专业合作组织1个,其中,已登记注册1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210人 。
该村现有农户688户,共有乡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农业人口2854人,劳动力1180人。该村以汉族、傣族为主,其中汉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人,占人口总数的0.2%;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477 人,参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6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5个。
该村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1757平方米,拥有教师23人,在校学生334人,距离沙河中学7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94人,其中小学生334人,中学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4年被县评为青年文明村寨等。
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4 人,少数民族党员15人,其中男党员45人、女党员9人。2003年被评为先进集体。
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忙开、岗东、忙东、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摆、骂梅树、忙嘎、回堆、邦协、忙勒、新村 垛火、忙开等15个村民小组。
该村建有团总支1个,团支部5个,共有团员173人。该村2005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团总支。
新农村建设
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2428.33万元。内容包括生产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农村建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1215元,新农村建设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81元;人均有基本农田0.7亩;人均有经济林果0.03亩;每户有1院安居房、有688个科技明白人、有8个好的发展项目、有281个以沼气为主的洁净能源;有1个党群致富联合体,有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15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有8条进村入社硬板路;村级建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8个,有村容村貌整治规划8个,有产业发展规划14个。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国差,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复种指数不高,行不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半山区和坝区发展不平衡,贫困面大,发展步伐缓慢。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甘蔗产业,生态化发展茶叶产业,以养殖小区方式推进养殖业发展,培育运输业,最终实现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经济发展。到20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684万元,每年递增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与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根据这一总体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8%以内,基本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