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人们自豪地说,“从南京到北京,小县属栾城。”这话虽有夸张之意,但不无道理。栾城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太行东麓洪水冲积平原,该村位于栾城城西偏西7公里,距石家庄20公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民风淳朴,物阜民康,西至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北临新洨河,东北临青(岛)银(川)高速,市区203路公交车沿方西公路从村中纵穿而过,战略地位相当重要。
栾城汉末到唐初苏氏家族出了一位宰相、文学家苏味道。到了宋代,苏味道子孙中出现了著名文学家“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苏辙被宋朝授予“栾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将自己写的文集定名《栾城集》。
究其村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梅氏家族迁此建村,始有一片沼泽地,取名梅家滩。清雍正年间又迁来刘、赵、武、侯、郑、王、李、郭等几个家族,村庄逐渐发展,由此梅家滩改名梅家村。后来梅氏家族在生育上断子绝孙,梅氏消亡。建村初期,只有几十人,1949年时全村人口达到近千人,侯家街、王家街、刘家巷、程家巷、郭家巷、李家巷、郑家巷、武家仡佬等街道,呈井字形分布,纵横交错,现有人口近六千余人,耕地六千多亩。
据栾城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50余年间,政府组织山西百姓向外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1405年(永乐三年)西泽(晋城)、潞 (长治)二州大批农民移居栾城,这次迁民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移。当时全县人口7600余人,约有1500余户。
史料上记载,“燕王扫北”时对河北一带百姓大肆屠杀,“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青辚白骨”,“怵惊心目”,疮痍遍地。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朱棣,讨伐齐、黄时和起兵反抗之众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较量,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为“燕王扫北”。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就任后倡导恢复河北遭受战争创伤的经济,努力发展生产。又因山西地处太行山西部,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和自然灾害,社会稳定,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人口得到极大增长。于是在永乐初年,听取官员上言,在山西洪洞县建立移民机关,专门办理移民事宜,“分丁于真定、南宫一带占籍为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首耳熟能详的民谣在我村和许多地方流传。村里的老人们说,当时洪洞县有座广济寺,雕梁画栋,气势恢弘,无与伦比,院前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的老鸹纷纷在树上垒窝筑巢,蔚为壮观。当时政府在寺里设移民局,在大槐树下集中移民,发给“凭照川资”通行证。当移民离别家乡后,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唯一记忆。寒来暑往,以讹传讹,甚至把老鸹窝误传为村庄了。
“开门见槐”是村民的一大创造。当时移民离开故土时,纷纷带槐枝和槐角作为怀念家乡之物,大凡所到之处,便在自己新建的院落门口栽种了槐树,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祈求祖先保佑,这种传统沿袭成习。时至今日,村里的老人把槐树上结的槐角称为“槐连咯豆”,后来干脆把还把槐树改称“槐连树”,寓“怀恋”故乡之意。
村里每年农历九月十三的关帝庙会很有特色。民国时庙宇坐落在刘家巷口,庙前有一柏树旗杆,夜间“杆火”为其一绝。上世纪70年代在破除封建迷信宣传下,将此庙拆除,庙宇系恢复重建。此庙会日正值秋播完成季节,善男信女,纷至沓来,叩头膜拜,奉送供品油钱。庙会日还有物资交流和戏曲、杂耍之类,家家户户盛情款待客人,走亲访友赶庙者流连宴乐,别有洞天。
改革开放后,栾城经济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村里都盖起了楼房,村民的生活走向富裕。与此同时梅家村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一代一代读书人,让农村教育文化经济全面发展,村民都努力为梅家村成为新时代的农村做贡献。
这里的方言很有意思,如果深究,那就是一部移民史。比如移民在行进途中风餐露宿,埋锅支灶,生火熬粥,在平地按照锅形挖一个坑,再挖一小坑用石头土块围一圆圈(称ke lang),饭熟了盛上一大钵碗,一只手拿碗夹饼子,一手拿筷子夹一块咸菜疙瘩,几人蹲称(gu di)在一起,边吃边聊。比如梅家村(称mian a cun)、昨天下午(称ye ge hou a)、大小便(称jie shou)等方言都有精彩故事。这些方言和习惯,经过仔细研究,和山西某些地方的方言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