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侯家村

中文名 小侯家村
地理位置 海阳市北部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小侯家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5′,北纬37°07′。周围有东芦头、东鲁家夼、西鲁家夼、矮槐树、大侯家、姜家等村。原属山西头乡,2000年12月随山西头乡撤销而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12.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60公里。

全村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0公顷,适宜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柿子等。 2002年,全村有193户,520人。有侯、周、张、常等4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侯姓。q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8月中共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率胶东军区部队在本村与日军激战,牺牲一个班。

1946年成立合作社(村社)。

1964年团中央领导带队,来村领导开展“四清”运动。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0年修筑环山公路。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00公斤,总产6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50公斤,总产20.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51公斤,总产33.8万公斤。 本村栽植柿子历史悠久,解放前就是著名的柿子产区,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柿树。建国后,柿树栽植规模继续扩大,高峰时期近2000株。2002年,全村有盛果期柿树800余株,面积20公顷,产量15万公斤左右,远销省内外。 20世纪末以来,发展起畜牧养殖,养牛业规模较大。2002年,黄牛存栏量100多头。 2002年,第一产业总收入304万元,其中农业150万元,畜牧养殖业140万元,其它14万元。

第二产业1978年,村集体建面粉厂、麻袋厂。1985年以后,相继建起地毯厂、油坊、粉坊、石材加工厂。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0余人,收入233万元。其中工业200万元,建筑业33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开始发展第三产业。2002年,从业人数为8人,总收入63万元,其中运输业61.5万元,商饮业1.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8年,成立小侯家小学。建国后,小学规模不断扩大,为本村及周围村学龄儿童提供了上学机会。自建国至2002年,有15人考取大中专学校;村里有高级农艺师1人,医师1人。 人民生活建国前后,本村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村民难以糊口。1978年后,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条件改善,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2年,全村有各种运输车辆90余辆,摩托车40辆,彩电150余台,电话105部。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1988年,村里统一规划了街道房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2年,村合作医疗站建立,村民药费报销50%。1982年,购买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1985年,投资6万元,用上电网供电。2000年,投资30万元,安装上有线电视。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20世纪40年代初,侯方信经教员于淑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1942年6月,成立党支部,侯方信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斗争,组织支前工作,动员多名青年参军。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侯方信、侯甫运、侯甫光、侯甫祥、侯桂寿、侯桂江、侯桂贤、侯桂起。2002年,全村有2个党小组,25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6月,成立村公所,侯甫国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侯甫国、侯有选、侯方信、侯方本、侯方臣、臧元美、侯甫运、侯甫广、侯贵昌、侯贵寿、侯喜江、侯桂起、侯桂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