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市更楼街道邓家村地处更楼街道东部,距新安江城区约23公里,由原邓家、大坪、新岭三个村于2007年7月合并组成,行政村总面积10.14平方公里,东与兰溪市下慈坞村交界,南与寿昌镇接壤,西临更楼街道桥岭村,北与新安江街道马目村相邻,全村农业人口320户,总人口1023人,2008年全村农业经济总产值44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4.16万元,人均收入4015元。邓家村主要经营有养鸡、养猪,种植以板栗、番薯、水稻、玉米、西瓜为主,高山西瓜也是邓家村的一个特色,蚕桑养殖也有一定的规模,有近50%的劳动力外出主要在杭州等地打工,村民勤劳、遵纪守法,未发生过群众性集体上访事件,社会治安稳定,村两委班子团结,村民民风纯朴良好。历史悠久。
从邓氏家谱中发现,邓家村的桥梁、庙宇,以及从高尖坞口到下慈坞口近5公里长的河道石坎、道路,均为邓氏族人良四公一人出资修建。河道道路不知中途是否倒塌重建过,否则当有500余年历史了。这也是一项重要文物。
此项工程按当前的造价,至少需要两百万元以上人民币(按每米造价200元计算)。良四公所处的年代为15世纪的明初,那时的经济水平和明中后期相比显然要差得多。所以良四公的经济实力就是个很大的疑点。
据邓氏家谱记载,良四公的经济实力来自于长途运输。这又出现了诸多疑点,其一是:长途运输需要相当的投入,特别是运输工具,当时不是马就是船,投入很大,其本钱从何而来。二是一旦有像样规模的产业,就会出现子承父业,邓家世代应该形成长途运输的产业传统,就如许多家族性产业一样,大如徽商,小如诸葛村的药商,兰溪、东阳、永康一带的手工业传统。但是邓家没有。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东南经济持续发展,长江中下游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邓家如果在明初有运输业的基础,以后至少有200多年的发展机会,不会不形成家族性产业传统的。
邓家三村,特别是源心村的山地面积很大,三村合计面积约有50多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明初期北京城(北京内城)的全部面积,这些山都是邓姓先人从外姓手中购得的。其面积之大,以至于大多数山当下还是人迹罕至,邓姓居民也从不去管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些山绝大多数属于邓姓公有,谁开发就归谁,谁家穷就可以放火烧山种玉米、种经济作物,据说三年就可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