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

出处 《周礼·地官·序官》
中文名 和合
目录导航

词语释义

1、和睦同心。2、调和;混合;汇合。3、犹撮合。4、顺当;吉利。5、神名。指和合二神。

出自《周礼·地官·序官》。

实例

1、和睦同心。

《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

唐 元稹《辨日旁瑞气状》:“臣下忠诚辅主,国中欢喜和合。”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

2.调和;混合;汇合。

《韩诗外传》卷三:“天施地化,阴阳和合。”

郭沫若《论节奏》:“如成长与衰弱,上升与下降,和合与分离,即是规定万物之发展与分解的节奏。”

3.犹撮合。

《周礼·地官·序官》“媒氏下士二人”唐 贾公彦 疏:“谓别姓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云。”

唐 张鷟《游仙窟》:“五嫂 如许大人,专拟和合此事。”

4.顺当;吉利。

宋 周去非《岭外代答·茅卜》:“其卦甚吉,百事欢欣和合。”

元 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谢天地买卖和合。”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明日是个和合日,我同你先到 张 宅讲定财礼,随到 王招宣 府一说便成。”

文化底蕴

“和合”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的智慧,“和合”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处世原则和交往理念。

中国在深厚的文明积淀和历史传承中,创造出一套有别于他国的天下体系文明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往观,其作为文化因子深深积淀在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结构中,进而生成为一种影响中国文化和华夏文明的文化基因,这就是“和合”的文化理念。可以说,“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一部中华文化史,“和合”一以贯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及其社会治理。“和合”是中华民族先贤在实践中孕育的智慧,它显现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状态,是万物繁衍生息的内在依据,也是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制胜法宝。中华文化本身蕴含的包容、和谐、和平的文化基因,一直激荡着中国人的心灵,在文化发展中始终是一种主流价值观,引导着中华儿女在修身齐家中追求人心和善、家庭和睦,在治国平天下中建构善治的社会制度。

世界并不太平,安全感的缺失使人们愈加向往一个“和合”文化主导的社会,一个有爱的美好生活的世界,一个万物和合、天人和合、天地人和谐共处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倘若能够以“和合”文化的情怀去化解纠纷、矛盾冲突,这个世界就会有安全感得多,也会可爱有趣得多。中国社会的安全感有着“和合”文化基因的作用,就其本源而言,源自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滋养、历史积淀、现实根基以及理想信念所发挥的强有力引导作用,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焕发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在社会善治中,文化以及文化基因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更根本的力量则是政权的稳定、政府执政能力和社会制度的优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

荣誉记录

2023年1月9日,由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发起的“中日韩精神——2023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韩国首尔揭晓,“和合”以最高票当选。[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