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学

波谱学

目录导航

简介

  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的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做波谱。
  研究对象可以是原子、分子及其 凝聚态,也可以是中子、质子、电子、原子核和等离子体。实验观测既可在稳定状态,也可以在动态甚至在短暂的瞬态进行。波谱频率范围在109~1011赫兹。
  

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前,原子物理学的 光谱学实验主要在可见光波段进 图片行,以测量波长为主,测量光谱的精细结构和 超精细结构的准确度不高,测量分子光谱的准确度也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子学和微波技术有了很大进展,探测仪器的灵敏度、分辨率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技术也有了革新。 微波波谱学以测量频率为主,利用振荡器、 磁控管、调速管等产生单频微波,通过平行金属线、 同轴线或 波导管透过含有被分析物质的 共振腔,探测物质在随时间缓慢变化的电场或磁场下所造成的辐射衰减响应。利用微波波谱方法,准确测定了一些原子的超精细结构、 兰姆移位、电子和 μ子的 反常磁矩,分子键长等等。
  微波波谱学的发展,导致微波量子放大的出现、激光的问世、 原子钟的发明和频率基准的建立,开辟了 量子电子学这一新兴科学。频率的准确测量导致物理常量准确度大幅度提高,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杂志

  《 波谱学杂志》是国内磁共振波谱领域唯一的学术性 图片期刊,由 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和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创刊于1983年6月,季刊,中、英文混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波谱学是物理学提供给化学、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研究物质的一种从原子分子水平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等到宏观行为的非常有效的工具。这一学科发展很快,应用也不断广泛、深入。从有机分子、 生物大分子到蛋白质的结构;从农药、医药的药理特性,到活体检测、医学诊断、脑功能成像等,都属于波谱学研究范围。
  《波谱学杂志》作为磁共振学科知识创新的传媒和载体,以学术交流的方式及时报道本学科的科研成果,发表具有创造性、高水准的研究论文,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波谱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进展,具体内容包括核磁共振(NMR)、 磁共振成像(MRI)、 电子自旋共振(ESR)、 核电四极矩共振(NQR)、激光磁共振(LMR)等。有所创新是本刊文章能否发表的重要标准。
  《波谱学杂志》编委会成员力量雄厚, 他们都是本学科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学者,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香港地区在内)。现本刊前任主编 叶朝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波谱学家;现任主编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刘买利研究员担任。
  《波谱学杂志》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被多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物理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等,同时被英国出版的综述评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和美国出版的《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等国际核磁共振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引用和收录。《波谱学杂志》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为物理类核心期刊,化学类重要期刊。《波谱学杂志》是 中国引文数据库首批收录的315种期刊之一,是《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统计源期刊,由《中国期刊网(ChinajournalNet)》、《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 (China Info)系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
  《波谱学杂志》多年来在历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曾分别荣获1992年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湖北省优秀期刊奖;199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1999年还被列为湖北省科技期刊“五十佳工程--重点创建期刊”;并分别在1999年、2001年、2006年和2008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奖。
  本刊编辑部坚持办刊宗旨,发表了一大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较好应用前景的科研论文,使期刊的学术水平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本刊得到诺贝尔奖获得者Ernst等著名科学家的一贯支持,同时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