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尾巴老李

秃尾巴老李

解释 传说中的黑龙江龙神。
目录导航

历史传说

在林海苍茫的小兴安岭中间,有一汪神奇的水湾,湾中各种鱼类翕忽其间,一派水美鱼乐的好景致,这汪水当地人名之“回龙湾”。说起这个传奇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传说是人遭龙戏,即人龙杂交的产物。

在海南岛、珠江流域也有“掘尾龙老李”传说,龙母姓温,广西武鸣河古称“温水”,故可推断出她是生长于骆越壮侗民族地域。译音“李”字,在壮语中就是“蛇”的称呼。

又有传说的是山东文登有一位农妇在田地里干活,因为困极打盹被“龙戏”而怀孕,后来生下一个怪物,即一条小黑龙。小黑龙落地即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但从那时起,那水潭变得格外动人。更为奇特的是那水的水流方向,上下午各不相同。上午水流自南向北,下午自北向南,湾中水位基本不受雨水大小的影响,从古至今都是这样。又过了好久,有人发现湾中好象有条黑色的龙,开始人们很是惊恐,后来发现那龙从不滋扰乡民,只是生活在水湾中,与百姓相安无事,便不再害怕了。但小黑龙每天都要回到母亲身边吃奶,非常恋母。农妇的丈夫姓李,对此非常恼火。一天,趁小黑龙来吃奶的时候,挥起菜刀向小黑龙砍去,小黑龙躲闪不及,被砍掉了尾巴,负痛逃到了东北黑龙江。

传说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白龙兴风作浪,残害人民,弄得人心终日惶惶。突然有一天,美溪上空雷电交加,乌云密布,一条黑龙自湾中腾空而起。转瞬间,雷息了,雨停了,风和日丽。然后在白龙出没的水域多了一条黑龙,二龙一见,便厮杀在一处,直杀得天昏地暗。当地百姓恨透了小白龙,再加上当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居多,人们都聚集在江边,看二龙大战,看黑龙上来了,就扔馒头,看白龙上来,就扔石子儿,二龙鏖战了三天三夜,最后黑龙终于战胜了白龙,黑龙江也因此得名,后来黑龙便应天命,司守黑龙江了。据说,白龙统治时期,土是白浆土或黄沙土,黑龙来了之后,为了报答当地百姓,造福家乡,全变成了黑土地,肥沃的黑土地,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小黑龙非常眷恋母亲和家乡。每年山东大旱不雨,他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只

不过有时来得急了,会携带来黑龙江的冰碴子,即下雨时有冰雹。逢有冰雹时,人们就会联想起当年小黑龙被菜刀砍伤的情形,于是便扔菜刀吓唬吓唬小黑龙。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小黑龙带来的都是为人所喜的及时雨。因此,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应该是即墨市城东边龙山的龙王庙,庙中有一直径约一米的水洼,内中清水荡漾,盈盈见底,甚为神奇,相传为秃尾巴老李的栖身之所。以前每遇大旱不雨,人们习惯到此求雨,据说颇为灵验。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

无形中,小黑龙充当了河神和雨神的角色,因为他生在李姓人家,人们便尊称他为“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又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坟”。因为来祈祷的人很多,许多地方还因此兴起了“龙王庙会”或“龙母庙会”在黑龙江当职的黑龙,家乡情结总是难以割舍,便在闲暇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人们便把那汪水叫做“回龙湾”了。

回龙湾,伊春市著名的风景区,渡过“汤旺河第一渡”,便到了山庄的牌楼,沿着石板甬路继续向前,就可以看到那传说中“黑龙腾天”的雕塑,栩栩如生,英武不凡。黑龙一爪持灵珠,踏祥云昂首飞天,一副临战受命,天降大任的样子。

除上所述,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他们家的人都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并有谚语说“六月六,晒龙衣,阴晴四十天”,即这一天是什么天气,就会持续40天都这样。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据说这一天晒了衣服穿着吉利。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妇女都穿绑腿裤,伏天夜里不敢在户外乘凉,更不敢打盹,生怕遭到龙戏等等。

传说老家是山东青岛市平度市马戈庄镇闫庄村,该村每年农历四月十七都有纪念老李的民俗活动。四年三次,2010年是近四年中最大的一次。

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在山东各地流传甚广,并且民间认为秃尾巴老李的家就在山东。这一现象颇值得玩味。

各地流传的秃尾巴老李故事虽然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但主要情节其实是一致的:居住在某一地区(该地区往往在夏季经常出现龙卷风)某一村庄的某一户人家(其姓氏众说不一,但大多数故事传为李姓),婚后妻子多年不孕(怀孕的原因也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是因为吃了李子或桃子,有的说是到河边取水时被龙“戏”了,也有的说是在自家门口被一个白胡子老头——其实还是龙王碰了一下身子),后来产下一个怪物(有的说是个肉蛋,切开后是条龙,有的说是生下来就是条小龙),状如巨蛇,颜色黢黑,而且有鳞有角,每次吃奶时身子盘在梁上,把母亲吓得要命。其父见状以为是个妖怪,随手摸起刀(也有说是斧头)去砍他,结果砍断了他的尾巴,所以就成了秃尾巴龙。

这条龙长大后时而变成人形,时而又变成龙形。变成人形时给地主扛活,力大无比,饭量惊人,能承担常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除此之外倒也老实本分。后来去了东北。当地有一条白龙江,里面住着一条白龙,这条龙品行不端,经常无端兴风作浪,致使江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毁坏庄稼,冲倒房屋,淹死百姓无数。秃尾巴龙看不下去,决心为民除害,要把白龙除掉。事前他料定是场恶战,于是化作人形(也有说是托梦)在江边求人帮忙,他告诉人们准备好馒头和石头(也有的说是石灰),于某月某日某个时辰前往江边,见白浪上翻时就往里投石头(石灰),见黑浪上翻时就往里投馒头。由于秃尾巴龙平日里为人实在而又随和,经常帮助别人,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李”,所以人们都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他最终借着人们的帮助杀死了白龙,自己也被玉帝批准管理那条江,那条江从此成了黑龙江,他便是黑龙江的龙王了。

据说秃尾巴老李战白龙时出了很多汗,而他是条黑龙,所以出的是黑汗,黑汗把江染黑了,黑色的江水渗进两岸的土地里,土地于是变成了黑色,而且特别肥沃,不用施任何肥料也能长出好庄稼。另外,秃尾巴老李对山东老乡特别友好,山东人在黑龙江上撑船时,江里的鱼会自动往船上蹦,那是秃尾巴老李送给老乡的礼物。据说在黑龙江行驶的船上,只要有山东人,就不会翻船,所以每次开船之前,船家都要问“有山东人吗”,不论有没有,乘客们都会答“有”,因为厚道的秃尾巴老李并不追究是不是真老乡,只要听说有老乡就一概照顾了。秃尾巴老李还是个孝子,每年夏天,他都要回山东老家给母亲上坟,由于他腾云驾雾,挟风带雨,所经之处必然风雨大作,并且往往夹杂着冰雹,所以他每次回山东时,带给家乡的都是或大或小的灾难。

秃尾巴老李这一神话的民俗意义非常丰富。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秃尾巴老李实际上是山东人自己造出来的神。我们可以看出,秃尾巴老李性格里明显带有山东人的特点:忠厚、老实、本分,但是好打抱不平,眼里揉不得沙子。这一神话的原始功能,主要还是试图解释两个问题:为什么会有龙卷风;黑龙江水为什么是黑色的。当然,稍稍具备科学常识的现代人都知道,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但是民俗事象是不能用对不对来进行评判的,其中包含的先人们探索世界的艰难与酸辛,似乎更值得我们体会吧。

文化遗产

关于“没尾巴老李”的家乡,各地传说不一,遍布山东数十处地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就有即墨、莒县、文登、诸城四处,这正好说明山东人下关东十分普遍。在五大连池市我们还看到了黑龙山、黑龙庙和黑龙冰雕。黑龙山是一座休眠期火山,海拔516米,山体由黑褐色的火山砾、火山渣组成,远远望去是一座黑色的山体,叫黑龙山确实十分形象。传说这是没尾巴老李休息的地方。在五大连池的岸边建有黑龙庙,这里供奉的神像就是黑龙王--没尾巴老李。距离庙不远处有一冰雪溶洞,有冰洞和雪洞两部分。其中冰洞全长150米,深23米,洞内平均温度零下5℃,洞壁上低垂下来的各种形状的熔岩钟乳,晶莹的霜花遍布洞内。洞内人工修砌了各种冰雕,有企鹅、北极熊等。这其中还有一条没尾巴的冰龙,标牌介绍:此龙是黑龙王,老家在山东。可见东北地区对没尾巴老李的敬仰和尊崇。

山东即墨

龙山位于即墨城东龙山街道办事处,系崂山余脉,海拔81米。龙山山容端庄,山势舒缓,林木葱茏,不但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在龙山山顶有被称为“天井”的天然深井,井的正北面建有龙王殿,殿中供奉就是在齐鲁大地、河北、东北等地区被广为尊崇的黑龙王--没尾巴老李。殿前的楹联为:墨水河养育甘霖洒故土,黑龙江称雄神威震边疆。当地在明清年间就盛行“取龙牌”祈雨风俗,现存明清以来地方官员所刻的金(铜镀金)、银、铜质求雨龙牌63枚。

龙山北麓有一村庄名“大村”,村南有一条小河(即留村河,为墨水河支流)静静流过,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据说黑龙王--没尾巴老李就诞生在这个地方。小河上有当年龙母王氏“浣衣处”;村中有一高埠名“抱子顶”是黑龙王降生的地方;现村中70%的村民都姓李。为什么大村成了没尾巴老李的故乡?经分析,大村临近龙山,村南有小河的地理风貌,村中又多李姓,这些因素都符合传说中的条件。故而人们又演义出“浣衣处”、“抱子顶”等遗迹,使传说更加逼真。

“没尾巴老李的传说”现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即墨都把没尾巴老李作为行云布雨、佑护百姓的“龙王神”,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关于没尾巴老李这一民间传说,各地说法虽然很多,但其梗概都大同小异:据传很早以前,龙山下的大村有一李姓人家其妻王氏在河边浣衣而怀孕,生下一小黑龙,因父亲的闪失而被削去尾巴,小黑龙痛极,一爪抓出山顶的“天井”,后又远飞黑龙江(据传,原名为“白龙江”)战胜行灾作恶的大白龙,为民除害兴利,人们亲切地把这条黑龙称为“没尾巴老李”,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这条江的名字改成了“黑龙江”。思念家乡,缅怀父母是即墨人的传统。老李因镇守黑龙江公事在身,平常无暇回家探望,却定会在每年六月十三回家给母亲上坟。由于时间紧迫,来回都是电闪雷鸣、急风疾雨……直到今天,每逢这一天下大雨刮大风,人们还会说:“秃尾巴老李回家给老娘上坟来了!”

没尾巴老李是个传说中的神,但他也是即墨英雄好汉的代表和象征。没有尾巴的黑龙,实际就是经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庄稼汉形象。他那勤劳朴实,刚强率直,惩恶扬善,不畏强暴的脾气,不正是代表即墨人的性格和品质吗!“孔孟之邦”的厚重仁义,加上濒海地域的开阔恢弘 ,陶冶了即墨人独特的性格。在黑龙江大战白龙,实际就是没尾巴老李带领乡亲们,抵抗外侮,战胜沙俄的英雄壮举。即墨人是按自己的心目中的形象塑造了塑造了一位能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敢为老百姓说话办事的、自己理想中的没尾巴老李的英雄形象。正因为如此,没尾巴老李的传说才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被在东北的山东人奉为“保护神”。

秃尾巴老李镇守黑龙江,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把个水族和整条江治理得有条有理。按季节兴风布雨,帮助人们的农事耕作。他自己生活得也很惬意,只是时时思念去世的母亲和那采药的老人。为了表示他对家乡人的思念和敬重,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他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稳稳当当,没有山东人那就难说了。

文登县

秃尾李龙王的故事,见之于地方志记载最早的,是康熙《文登县志》: “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娠,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复来,飞刃击之,腾跃而去,似中其尾。后,其妻死,葬山下。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及晴,见冢移山上,墓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后,秃尾龙见,年即丰。每见云雾毕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后,柘阳寺僧取龙母墓石,风雨大作,雹随之,其大如斗,寺中尽黑气,咫尺不见。周围里许,二麦尽伤,独龙母庙内,花木皆无殃焉。”

光绪《文登县志》载,“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一时合邑闹阗,立庙山巅,改名曰‘回龙山’。”

清朝袁枚所著的《子不语》:

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

后数年,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蟠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

此事陶悔轩方伯为余言之,且云:“偶阅《群芳谱》云:‘天罚乖龙,必割其耳,耳坠于地,辄化为李。’毕妇所食之李,乃龙耳也,故感气化而生小龙。”

自康熙五十三年,回龙山上建起李龙庙和龙母坟以后,特别是道光帝加封李龙王后,回龙山香火特旺。但再旺,也只能是从柘阳山“回”来的“龙”。有力的证据是道光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知县欧文详请神龙封号文》。现摘要如下:

“……据卑县在籍前任铜陵县知县林汝谟、现任龙安府知府王者政、现任南河即补同知于昌进、现任馀杭县知县毕承昭、前任平度州学政丛葆光、前任临朐县教谕李淳琳,廪生陶荫栋、王所拭,增生陈道原,俯生毕廷昭,耆老宫凤翔等,窃查县城迤南柘阳山,旧有龙神庙一座,山下有龙母祠一座。相传祠、庙均建自前明年间,历今数百馀载。每逢旱暵,乡民辄先山下龙母祠祈祷,复上山赴龙神庙祈祷,无不立沛甘霖。县境各海口商渔船只,每遇风涛,虔求神佑,辄获平安。灵应昭著,地方依赖。职等生逢其地,身受其庇,崇奉之馀,实深钦感。窃思江海河湖等神,凡有功于民者,均蒙圣恩,锡有封号……查《祭法》: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故天后崇庙貌于瀛壖,金龙昭威灵于江澨,殊恩宠锡,报祀特虔。兹卑县柘阳山龙母祠、龙神庙,虽系一邑之土神,而功德及于万室,居民崇奉,届今数百馀年,旱虐风涛,有祷必应。功既在于民生,名宜正于国典。遐乡尸祝,亿万箕毕同情;崇号恩宣,千百禩平康永赖。兹据该绅士耆老等合词具呈前来,拟合据情详请宪台查核,转详请奏,赏加龙母封号,并神龙封号,以答神庥而慰民望,实为公便。为此备由具申,伏乞照详施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山东巡抚徐泽醇奏请敕加神龙封号。“奉旨封‘溥惠佑民’四字,神龙遂列祀典。”这种亲笔御题、皇家敕封现象在全国的李龙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古历六月初八,是李龙爷的生日。相传,每年是日李龙爷必回乡拜母。虔诚的乡亲们便纷纷蒸上特大饽饽为李龙爷庆寿,上山烧香上供,祈求李龙爷保佑风调雨顺。渔民、船工则要求神龙保佑平安。从明、清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回龙山长年香火不断,游人不止,兴盛了几百年。

1939年古历三月二日是回龙山最后一次山会。1940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文登城,1941年日本鬼子又继尔在回龙山上建起了据点,修起了碉堡,山上所有古建筑荡然无存。文登柘阳山上本有千年银杏一株,龙母祠一座,后因为战争缘故,毁于建国前夕。

当地传说主要如下:相传明朝弘治五年夏,文登柘阳山下山前村男士李田斗娶得邻村柘阳山山后郭家村女子郭三佳为妻。婚后,新娘于昌阳河中浆洗衣物时饮用河中之水而有孕。怀胎三载后的古历六月初八日夜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郭女产下一子,视之却为一肉状物。李家疑为妖孽,遂弃之昌阳河内。该物遇水迅即膨胀,竟为一黑龙儿。龙儿每每夜半回家哺乳,其时狂风大作,其母随之昏厥。此情不久便被其父李田斗察觉。一日晚,田斗瓢扣灯烛,持镰以待。风声过后,田斗猛掀瓢亮灯,但见一黑龙尾绕屋梁,头入妻怀哺乳。田斗惊怒,挥镰急砍,龙尾随即断裂。黑龙疼痛难忍,腾飞出屋,一路到了黑龙江。 。。。(后面的一样)

利津县

在利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雹子不砸三岔。"

三岔是利津城西南一个小村子。由于黄河的变迁,在清代时三岔村的村民有一部分被隔在了黄河对岸的博兴,故而在博兴县也有一个三岔村。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两个三岔村从来就没落过雹子。邻村地里的庄稼就是被雹子砸成了光杆,三岔村地里的庄稼也安然无恙。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古时候三岔村有个张员外,张员外家有个闺女。这闺女18岁时,嫁给了河东李家桥的李玉为妻,人称李张氏。李玉和李张氏夫妻二人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和睦睦地过日子,生活也算可以。

可李张氏过门20多年,都40岁了还不曾生育。两口子为这事急得求神告庙,也不见效。李玉几乎绝望了。没想到,就在李张氏41岁那年,她忽然怀孕了。然而与别的女人不同的是,她竞怀了13个月。这过月的胎儿在娘肚子里整天又蹬又踹,一点儿也不老实,可把李张氏折腾了个够呛。

在一个狂风暴雨并夹带着冰雹的夜晚,李张氏分娩了,生下一个男婴。这男婴重十多斤,遍体黢黑,皮肤竟同鱼鳞一般,屁股后头还长着一条小尾巴。两口子盼星星盼月亮,却盼来这么一个怪物,心里像吞了苍蝇似的不是滋味。李玉要抱出去扔掉。李张氏则想.孩子再丑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就劝丈夫说:"丑孩子不一定不孝顺,咱们就好好地把他拉扯成人吧,也不枉他来人世间走这一遭。"从此,两口子便把这孩子精心抚养起来。

这孩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吃奶的劲儿特别大,吸得李张氏心口直疼;哭声特别大,震得屋顶上直掉灰尘;力气也特别大,刚刚会走,就能搬动麦场上和他差不多高的碌碡。  俗话说,水灵灵的孩子人人爱。可这孩子又黑又丑又不会说话,走在大街上人见人躲,谁也不愿和他亲近。三岔村的张员外和张夫人,隔三岔五地来看看闺女逗逗外甥,有时还把这丑外甥接回三岔村住上十天半月。三岔村里的人们和张员外相处的很好,当然就不慢待他这个小外甥,都和这小孩挺亲热的。

这孩子长到六岁时,还不会说话,不会笑,只会哭,好像天底下的人都对不住他似的。人都这么大了还吃娘奶,一提起断奶他就嚎哭不止。

有一天,丑孩子又趴在娘怀里吃奶。李张氏一只手搂着他,一只手在他后背上抚摸,但感觉像鱼鳞似的扎手。抚摸了一会儿,这孩子似乎觉得很舒服。便抬头冲李张氏龇牙一笑,身子一挺,忽然变成了一条黑蛇,冲着李张氏摇头摆尾地撒欢儿。李张氏一见,立时吓得昏了过去。

李玉下地后回家,见李张氏昏倒在地上,一条黑蛇正缠在她身上叭叽叭叽地吃奶,蛇尾巴还在门槛上摆来摆去。李玉立时就气不打一处来,抡起铁锨朝蛇尾铲去。只听"咔嚓"一声,鲜血四溅,随后一股黑烟腾空而起,连翻带滚地往东北方向急驰而去,同时便有一阵噼哩啪啦的冰雹落了下来。凡黑烟经过的地方,地面上的庄稼都被砸了个稀烂。  原来,这黑孩子是天上一条黑龙托生的。每当他上天或下界时,必定是携风带雨夹冰雹,否则他就会遍体疼痛难忍。

黑蛇走后,再无音讯。李张氏思儿心切,寝食不安,终于积郁成疾而死。就在李张氏出殡那天,从东北方忽然卷来一阵黑风,并顿时暴雨倾盆。雨中一个黑脸的年轻人,跪在地上高声哭喊着"亲娘"。人们明白是那黑蛇回来了,忙上前劝他止住哭,问他这几年到哪里去了?那黑脸青年告诉人们,当年他失态现了原形,吓昏了亲娘,被爹爹铲了尾巴,一气之下他就离家去了长白山。他本想修炼成功之后,再回家来接娘出去享清福,不想娘已弃他而死。说完,他又大放悲声,声如雷震,直哭得死去活来。哭着哭着,他又变成了一条拖着半截尾巴的黑蛇,趴在李张氏的灵前蠕动不止。

李张氏下葬后,只见那条黑蛇围着墓穴转了几圈,立时就堆起了一座高丈余的大坟头。

后来,这条黑蛇修炼成功,又幻化成了龙。它打败了在黑龙江为害百姓的白龙,就留在了黑龙江,并担负起玉皇大帝分派给他的,为普天下"行风雨、落冰雹" 的使命。有人说下冰雹时,经常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黑云中一条半截尾巴的黑龙在飞舞。后来,人们都叫他"秃尾巴老李"。

秃尾巴老李是条知恩必报的龙。他忘不了小时候姥爷、姥娘对他的疼爱,所以每逢行雨下冰雹来到三岔村上空时,他都要忍着浑身的剧痛,不往三岔村落一粒冰雹。

山东滕州

历史研究

中国国际龙文化研究促进会拍摄六十回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华巨龙》时,在全国省级称谓中含有龙的省级单位中,只有黑龙江以“龙”冠名,黑龙江的名称的由来就是以秃尾巴老李而得名。东三省特别是黑龙江省的人们口头相传:要问龙王哪里来,山东文登县。在东北的网站上看到《黑龙江与山东滕州的不解之缘》的文章,文中写道:传说中的黑龙江龙神,他虽为龙,却是山东文登县普通村民所生。因其出身姓李,而尾巴又被其父砍断一截,而得名“秃尾巴老李”。因此说,享誉东北三省以至全国各地、被称为山东人闯关东保护神、治水英雄的秃尾巴老李就是我们这里。

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小坞沟(滕州市村庄名)还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庄东西间草屋里住着李老好夫妻,两口子又勤又贴心,日子过得倒很宽裕。只是妻子都三十多岁了还没开怀,一提这,两口子就长出气。

有天晚上,妻子对丈夫说“有了”。李老好喜得一蹦多高,不让妻子做饭,不让妻子干活,妻子动一动他都怕“闪了”。这样侍侯了十个月、十二月,到了满二十四个月这天,天灰蒙蒙、风大雨急,劈雷闪电,妻子要生了,疼得翻打滚。李老好把掺着心,瞅着妻子的下身。不想妻子肋下慢慢裂开一道缝儿,从里面钻出一条小黑龙来。小龙落生,在床上扑扑摇摇,身子眼见越长越大。妻子一看,吓死过去了。李老好盼妻子生个大胖小子,没想生了个怪物,妻子又死了,又气又难受就扬起拳头向小龙砸去。那小东西有神的灵性,他呼地跳起,把身子盘在梁头上,“吱吱”叫着,摇头摆尾,象是和爹爹捉迷藏。李老好又急又气,顺手从箔帐子上摸了一把镰,狠狠地向小龙砍去。小龙一偏头,尾巴给削去了。他忍着疼,窜出屋门,起在空中。他在天上只是转圈子,不肯离去。他还没来得及看娘一眼呢,自己的家还没住上一天呢。爹爹不容,要劈死自己。又一想:“这也难怪,人龙本不是同类,这里原不是自己该住的地方。想到这里,他头朝着小屋点了三点,向爹娘拜了三拜,就驾着云腾着雾,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屋上空,向着东北方向飘去。小黑龙在天上行有几千里,低头见一条弯弯曲曲的白水横在地面,这条江虽不宽倒很长,水面银光闪闪,两岸高山耸立,树木葱绿,却是个安身的好去处。他就按落云头,挥去雷电,一头扎进水里。

这江叫白龙江,原是一条白龙镇守。这时白龙正在府中养神,听到水响,走出府门,见是一条秃尾巴黑龙进来,心里大怒:“好个无尾黑小子,竟敢不报而入,侵我辖地。”窜过去就抓小黑龙。小黑龙往旁边一闪,也生了气。说道:“你这个东西,不以礼相待,不邀我同住倒也罢了,还要以武力相欺,好没道理。” 说着两个就在江底打了起来。

小黑龙年幼力小,又没经过争战,交手不多时,就气喘吁吁,力不能支了。他虚晃一爪,抽身跃出水面,变作一黑衣少年,落荒而走。他被战败,闷闷不乐。进了深山,正想着心事往前走,脚下被绊了一跤。低头一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躺在地上,身边放着药铲,褡裢。小黑龙趴下身,贴着老人的胸口一听,心还跳动,就赶紧抱起老人,到一个背风的山旮旯里放下。又到山泉边捧了些水来,把树叶卷成喇叭筒,对着老人的嘴,把水慢慢地灌进去,不大会儿,老人醒过来,睁开眼,见一俊俏黑衣小生站在面前,心里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手扶地爬起来,对着小黑龙就要下跪。小黑龙慌忙拉住:“老人家不要这样,救人解难是做人的本分。您为何躺在这深山野岭之中?”

这老人原是山东人,因家乡连年干旱,又逢兵荒马乱,在家无法生活,便逃出关里,到这深山老林采药挖参度日,在白龙江边盖了两间草房存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手里也有了些积蓄,他想再挖些参,多积些银子好回山东。今天一早自己进了深山,挖了一株大人参,很值些银子,不想在下山的路上被强人一棍子打昏,劫去了人参。

小黑龙听了老人的叙说,对老人更觉得亲切:“老伯,我也是山东人,家在滕县的小坞沟村。”老人一阵狂喜:“这可好了,咱爷俩更不外气了。走!到我屋里啦呱去”。老人的茅屋离这里不远,小黑龙搀扶着老人,不大会就到了。老人置好酒备好饭,二人对面落座,边喝边啦起来。小黑龙架不住老人的盛情恭让,酒多喝了几杯,想到母亲为生他而死,自己又无家可归,就掉下泪来。老人好纳闷,就问道:“恩人有何心事?不妨说与小老儿,或许我能帮上忙。”小黑龙就将实情相告。老人听了大惊,纳头便拜:“小老头儿肉眼凡胎,不识上仙真面,该死!该死!”小黑龙倒被老头逗笑了,急忙扶起老人:“老伯!我虽是龙,可有姓,姓占百家姓第四个字;有家,家在人间村舍中;有父,父是平民庄稼汉;有母,母是农家贫穷女。不是和您一样吗?只是我体形怪异,离水不行,可恨那白龙不容我住。”

老人听小黑龙这么说,也不害怕了:“我能帮你什么忙?”

小黑龙想了想说,“倒是能帮大忙,只是您上了年纪,我不忍劳烦您。”

“快甭这样说,您救了我,我正该报答。”

“老伯,那白龙虽然骁勇,您要相助,咱俩个还战不过他一个?!”

“哎呀呀,上仙说哪里话。我不会腾云驾雾,又不能入江吞水,不会用兵器,不会施法术,如何近得那白龙?”

“这我知道,您只需这么这么……就行了!”

“这却容易!”

第二天,他们准备停当,小黑龙跃进江中现了原身去找白龙。

白龙出了水府,见是小黑龙,哈哈大笑:“我手下败将,莫非复来送死?”

小黑龙正色道:“此次和你决一死战,分个高低,要是败给你,我情愿躺你面前,让你碎尸万段。”

白龙更加得意:“好!君子口里无戏言。即是这样,我也立个誓:你要赢了我,我就远走他乡,决不复回,把这水府永远让给你。”

二龙击手打掌后,就拉开架势打了起来。他们跳上翻下,忽东忽西,搅得泥沙泛起,江水沸腾。他们各自用着全身的力气,使着全身的解数。二龙相斗,真是一场恶战。

站在江岸上的老人,见江水象开了锅,知是小黑龙和小白龙开了战。两眼就盯着江面,不一会儿,“呼啦”翻起了白浪,他急将石灰撒下。又过了会儿,黑浪掀起,他赶忙将馍馍扔过去。就这样,他不时地向江里撒石灰、丢馍馍。二龙在江里拼命厮杀,白龙见小黑龙要浮上水,就想窜过去压住他,刚抬头就被石灰迷了眼睛。小黑龙觉得饿了,趁白龙揉眼之机,往上一窜,张口吃下老人丢下的馍馍,顿时有了力气。如此大战三天三夜,小黑龙不时吃着馍馍,力气有增无减,越战越勇;白龙被石灰多次迷眼,肚子又饿,渐渐力不能支,最后只好败阵,窜出江面,腾在空中,驾云施风,暴雨隐着身形,奔他乡逃命去了。

白龙败逃,黑龙入主,因此人们就把白龙江改叫黑龙江了。

一天,小黑龙召集虾兵蟹将,分拨了职守,打发他们各行其是去了。他便坐在珊瑚椅上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就眯瞪着了。他这一眯瞪就是半个多月,醒后想起了挖参老人,就急急忙忙出离水府,上得岸来,依旧变作黑衣少年,走到老人住所,只见屋门虚掩,屋里空空,老人已回山东多天了。

不知不觉,小黑龙镇守黑龙江快一年了。这天小黑龙巡江归来,摸摸自己头上渐渐长大的角,想起自己明天就满周岁,也是母亲去逝的一周年,不由得泪如雨下。他忙备了祭物,出江西,升空中,急向家中奔去。

他在小坞沟上空按落云头,依旧变作黑衣少年,找到娘的坟子,摆上香烛果盏,倒满酒杯,双膝跪下,祭奠亡母。洒过酒,烧化了纸钱,接着磕了三个头,哭了好长时辰,才又腾在空中,复了龙身回转黑龙江。

人们见暴风雨中一条秃尾巴的龙在上空中盘旋,知是李家生的那条小黑龙,人们都叫他秃尾巴老李。又发现李老好妻子的坟头没淋雨,周围也是干干的,知是秃尾巴老李来上坟。据说,大清康熙年间一场大雨过后,有人在李老好之妻坟前还拾到过金酒瓶子银酒壶呢。

日照莒县

相传,莒县寨里河北李家村有一对夫妇在田里耕作,突遇电闪雷鸣,倾盆大雨。二人躲避不及,被淋得全身透湿。没几日,妇人觉出自己怀孕了。生产之时(多说是在五月十三日),农夫寻稳婆回到家里,见妇人已死,床前一滩血,在房梁上盘着一条青蛇。农夫大骇,挥锄一劈,断蛇尾。那蛇腾空而起,直上云天。农夫将妻子埋葬,一连三天大雾不止,人闻坟地不时有呜咽之声。于是有老人说:“农妇生下的不是蛇,是一条青龙。它感生育之恩,为娘守坟三天。”后有人梦见此青龙被众仙称之为“秃尾巴老李”。

后来秃尾巴老李被玉帝派到黑龙江(此江由其得名)。当时镇守黑龙江的是一条白龙,在江内同秃尾巴老李大战。当地百姓已知秃尾巴老李的品德,并憎恨白龙的不务正业。所以在大战时,有白浪滚来,大家纷纷往江里扔石灰,当黑浪滚来时,纷纷往江里扔馒头。黑龙最终战胜了白龙,并在黑龙江一直待了下去。秃尾巴老李特别想念山东人,只要得知哪条船上有山东人,它便会一路护航,使其平稳渡过。直到现在,有船要渡黑龙江,必先问一声:“有山东人吗?”如果回答说有,艄公便起锚开船,即便有风浪船也会稳稳地渡过:如果没人应答,艄公就要等一会儿,直到有山东人。

后来秃尾巴老李解甲归田,告老还乡,变成了一座山,蜿蜒起伏,很像一条长龙。后人都叫这座山为龙山。

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这里的人们将农历正月二十五、四月二十五、七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五定为龙节。每到这些天,人们都会去敬龙山。

李家村即为山东日照市莒县寨里河镇龙尾村。其村1000多人,无一杂姓,全部姓李。每年二月二,在其村相传秃尾巴老李母亲埋葬处,大雾缭绕。村里还有“海眼”,“龙头”等景观。该村东面及北面还有“”雌山和“雄山”。村里外姓人到此,均不能长久居住下去。

龙王庄

人们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到黑龙江乘船,船老大先问船上有山东人吗?只要有人回答有山东客人,客船就会平安无事。原因何在?据说是镇守大江的黑龙王,保佑着家乡的人们。

黑龙王的家乡在哪呢?

相传,就在范县(原属山东)境内,黄河北岸的龙王庄古时修有龙王庙。(今河南范县龙王庄乡)

很久以前,黄河就给这一带赐下了良田沃土,勤劳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开荒耕耘,建造家园,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后来黄河湾钻进一条凶煞的黄龙,时常兴风作浪,破坏家园,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灾难。它不仅搅尽这一带的水源,还劫走了山西的云雨,使山西遭到自古未有的大旱。据说,连续三年云丝不见,河井干枯、村草皆无。庄户人家经不住饥饿的折磨,纷纷背井离乡,乞讨求生。

在逃难的人中,有对挑担的夫妇,家本是山西洪洞县老鸹窝人氏,男的叫李清,女的叫秋桃。李清本来家境贫困,又遭到大旱,相继死了父母。夫妻看到,再留恋乡土实没指望,决计远走他乡,找个水土相宜的地方,以期望时来运转。于是,二人沿街讨饭来到山东黄河岸边。一眼望去,河沟港湾,草茂土肥,阳光照处雾气腾腾,自信找到了风水宝地。于是便选了个野坡高地,搭起草棚居住下来。开始,丈夫开荒、妻子要饭,相依为命,后来,男耕女织,还联合乡亲排船打渔修埂垒堰与黄水做斗争,慢慢生活到能自给有余。光阴似箭,李清年已半百,一日,妻言说腹中有孕,李清大喜,只是三载不见分娩,眼下又到了二月二,骤然天空乌云滚滚、雷雨大作,顷刻间天地一片汪洋,转眼大雨漫上舍院、涌入房内,待李家婴儿呱呱坠地,大水也立时退尽,四乡庄稼秋毫无损。李清见孩儿体肤如漆,遂起名李黑。

李黑声来目光灼人,十分乖巧。一日能爬,三日能行,五日能腾跳上房,饮水无量,均能顿餐斗米,力大过人。他天性爱水,无冬立夏,便到河湾里游泳,李清夫妻十分担心,恐怕伤其性命。为了教训他一次把他连关三天,他又急又渴,跑到院里把满缸水一饮而尽,又奔到大坑边,把坑水饮下三尺。

到李黑十二岁上,李清这点家产,再也无法养活饮食海量的孩子,只好托个人情,送到葛口村商大户家去做长工。商员外是个靠发大水放粮富起来的,对人刻薄无情,每顿饭只给李黑两个馒头一碗粥,却叫他一天到晚在地里放羊。葛口村西有个很大的潭坑,传言水深无底,直通东海,成了李黑玩水的好地方。他每日里都到那里放羊洗澡,一天,他只贪玩水,不慎羊跑丢了两只,员外大怒又打又骂,还罚他刨掉村东的十亩棉柳墩,并告戒他,不成就解雇回家。

谁知李黑作起一阵黑风,把棉柳墩都拔光了。员外又惊又疑,更无理可说,只好又叫他浇村南的菜园,李黑仍不把重活放在心上,整日在凉棚睡觉,只见五亩蔬菜水足苗旺一片片绿。员外十分纳闷,半夜子时窥探究竟,只见李黑变作一条黑龙,尾插井内,只摇几下,水柱就倾口喷出,不一会五亩菜园浇灌完毕。员外方知李黑是条真龙,心想:有朝一日定是一朝天子,赶忙回说夫人,私议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将来好饱偿荣华富贵。女儿闻言当然高兴,也央求父母暗看真假。谁料,一看吓得魂飞魄散,一命呜呼了。员外后悔莫及,恼羞成怒,把李黑乱棍赶出商家,并到官府告状,叫其父母偿命。

李请夫妇得知李黑闯下大祸,料定商家不肯罢休,赶忙和李黑商量对策,准备逃脱虎口,不料商员外带领仆役持枪弄棒进了院。李黑见大事不妙,拔腿就跑,被商员外用扇门挤住屁股,鲜血淋漓,他疼痛难忍,失声现出原形,挣脱之下挤掉了尾巴。李清夫妇见孩儿是条黑龙,浑身是血,心疼地扑上前去,哭着说:“李黑呀,快远走高飞,如若得第,要造福于民,要想着家乡人。”李黑听罢挥泪如雨,伏身叩首,然后一声雷鸣,腾空而去。

再说傲踞河湾的黄龙,自黑龙出世就看在眼里,恨在心上,数次发水,企图吞没李家庄园,把黑龙扼杀于摇篮。只因黑龙是上天所遣,不敢触犯天命,又无可奈何。今日见黑龙逃走,乘机兴风作浪,作祟发水,黑龙自幼受黄龙侵害,又受父母嘱托,为民除害,保护家乡,就折回首,用九转功大战黄龙。是时,但见天空中,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一连七天未有止息。终因黑龙年幼,虽然用尽平生法力,仍难以取胜,只得暂退葛口深潭求助乡亲。他给人们梦中传话:二月二,他与黄龙在深潭鏖战,要家乡的人们助一臂之力。若潭中泛黑花,正是他要饭充饥,可扔进白馍肥肉;若泛黄花,定是黄龙喘息吞食,要投进砖头瓦片。即日,但见潭水咆哮,乡亲们从四面八方涌到潭边,昼夜不停奋力相助,结果黑龙打败黄龙,把黄龙缚在潭下。接着乡亲们按照黑龙嘱托,远近几乡聚集碎铁,打成巨大的铁链子,把黄龙扣押在潭底以免后患。

从此,黄河河水温顺,船只来往,人们忙时种地,闲时打渔,无忧无虑,黑龙还给人们旱时降雨,涝时驱云,使这一带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灾难深重的人们又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

同时,人们也和黑龙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无不从内心里敬仰他,怀念他。每逢过年过节或庄稼丰收,就想到他给的幸福,充满生活的希望,梦里和他谈话,也总是无拘无束。所以,年老的管他叫秃尾巴老李,年幼的都称他为黑老爷。不论谁家的孩子哭闹淘气,只要说一声:听黑老爷的话。孩子就会立即不哭规规矩矩。

黑龙王擒黄龙为民造福的事迹惊动了东海、南海、钱塘诸家龙王,他们齐奏玉皇大帝,使玉帝很受感动,封他为黑龙王,镇守我国东北大江,号称黑龙江。黑龙临行前又传话给父老乡亲:“每年二月二要来看望家乡的人们,将来到黑龙江乘船,他可保佑大家无惊无失。”黑龙王走后,人们为了世世代代铭记这位为民造福的龙王爷,就在他的生地建了一座龙王庙。每年的二月二搭台唱戏,成庙会纪念黑龙爷。还把他打败黄龙的深潭叫作黑龙潭,长年累月,龙王庙所在的村庄,也自然叫成了龙王庄。

河北承德

在我国北部因拥有皇家寺庙而著名的承德北部的一个山坳里有一座神奇古老的寺庙,被称为我国北部山区第一寺。这座寺庙就是坐落在承德县头沟镇兴隆山村的敖龙寺。这座寺庙之所以被称为第一,首屈一指的是那盛况空前的三月三庙会。在我国中北部省份盛行一句话,那就是:“每年三月三,必来兴隆山。”因此,每到庙会之日数十万的民众蜂拥而至,香灰如山,场面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敖龙寺又称“李老爷庙”,坐落于承德县头沟镇兴隆山村北山腰的一片开阔地,寺院占地4800平方米,游览区占地25000平方米。相传该寺始建于唐朝,在宋朝徽宗年间,北国金兀术侵犯中原,遭遇战事,被兵损坏。金、宋交兵一直到宋朝迁都到临安,后为南宋,战乱不休。元朝忽必烈又出兵侵犯中原,吞金灭宋,国势动荡,民不聊生。几经战乱后,此庙年久失修,坍塌渗漏,到清朝又遭火灾后重修。到民国十一年维修前殿,民国二十一年修戏楼和其它殿堂。到解放前后,因无人管理,文革期间被损坏。公元一九九四年开始民间自发筹资修复,这已是第五次修建。寺院整体建筑分为三层殿,门殿、前殿、后殿,东西配殿和护法殿。前为门殿,中为显应宫,后为慈母殿,东西为阎君殿。前殿供奉李龙君(指李老爷),及闪电娘娘、量天尺、风神娘娘和雷公爷;后殿供奉龙母娘娘(李老爷的母亲)及子孙、眼公、百花、疹公四大娘娘;东、西二配殿供奉阎罗王和十殿阎君等;护法殿供奉狐仙、长仙、黄仙。寺院前建有金碧辉煌的戏楼。

关于寺庙的由来,通过现有残碑得到考证:碑刻文字中有“当年造下旱蒸天,行走游龙显圣年,甘雨霖淋万物晴,值去庆念三月三”。还有“初建唐,历于宋”、“宋金交兵,人民凋凌遭涂炭被兵而后已”等等字句,其字句分为汉、蒙两种民族文字刻制。从另外一座碑的碑文上可见,尚有“雍正末年计划,乾隆元年修建”、“民国21年曾复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鳌龙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而后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以至民国年间,进行过不断的增修完善,有着悠久的历史,推算起来至今已有1300多年。

李老爷俗称秃尾巴老李、李龙爷、李龙王,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人物。李龙王是正义的象征,是仁孝的化身,是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战胜邪恶、祈求风调雨顺的精神寄托,在我国民间有着深刻广泛的文化影响。相传,李老爷就出生在兴隆山村。当时村里有户姓李的人家,夫妻两口,过着平常安静的日子。一年李妻十月怀胎,农历三月初三临盆分娩,却生下一个肉蛋,夫妻俩大吃一惊,十分懊恼,扒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条小蛇。李某认为此乃不祥之物,就背着妻子砍小蛇一斧头,仅砍掉一段尾巴却没砍死。那条小蛇忍痛跑到山沟里。正值那年大旱,河水干涸,村里的小牛倌到山上水泉子饮水,见到这条小蛇。这条小蛇见小牛倌垂头丧气便主动上前攀谈,面对干枯的禾苗,望天兴叹。了解这一情况后,他便对小牛倌说,回去告诉村里百姓不要着急,我会帮你们的。第二天,喜从天降,果然下了一场及时雨,解除了民忧,人们迎来了又一个丰收年。此后,李老爷为本地村民做过很多善事,尤其在干旱的年头,会在人民企雨的三日之内,降下甘霖。于是,人们纷纷出资出力共同修建了敖龙寺供奉他。相传,后来李老爷搬到了别的地方,有说法去了黑龙江,也有的说去了山东。但不管去了哪里,相传他都经常不忘回到老家看看,尤其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生日那天,李老爷都要回来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且有求必应。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举办庙会,纷纷到敖龙寺上香祈福。

兴隆山村,清朝顺治年间建村。据《承德府志》载:兴隆山在南嶂子北二十里。因村东山腰有“显应宫”庙每年三月三日有盛大庙会,故名兴隆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居然因庙会而兴隆、而得名、而名扬八方,并且将庙会自古传承,办得红红火火。 现如今,寺庙里平时香客络绎不绝,经久不衰。人最多的时候自然是三月三庙会,期间到敖龙寺上香者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水泄不通,无以数计。除当地村民外,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地区,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山东、山西、山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市的人们纷踏而来,佛龛香烟缭绕,佛事盛况空前。庙会期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外地文艺团体马戏、杂技、歌舞以及传统剧目争相亮相,好戏连台。本地民间花会舞龙、舞狮、武会、秧歌、落子、高跷、背歌、马叉、小车会、跑旱船、二贵摔跤、和尚逗翠翠纷纷上演,热闹非凡。庙会搭台,经济唱戏。各地商家每逢庙会皆汇聚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到此展销产品的经营摊位上千个,东西南北中,各种特产一应俱全,商机无限,异常繁华。 不知是这座寺庙沾上了皇家寺庙的灵光,还是独到的佛教文化品牌效应所致,敖龙寺已成为万众敬仰的宗教场所、商家必至的贸易市场和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山东阳谷

悠悠华夏,有许多说不完的传奇故事;放眼中原,又有数不尽的离奇传说。在山东、河北和东北等地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秃尾巴老李的故事,其中在东昌府区道口铺以及阳谷张秋镇等地,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可谓是家喻户晓,每逢七月,当从东北来的狂风骤起,黑云压顶,倾盆大雨即将来临时,当地人纷纷跑回家避雨,嘴里还会不住地喊着:秃尾巴老李祭母来了!“秃尾巴老李,连风夹雨”的传说在当地人心目中亘古未变。至今,聊城东昌府区的道口铺北海子村秃尾巴老李的母亲龙母三娘的庙址仍有遗存。当地的村民李说:“俺们世代都相信秃尾巴老李和龙母三娘。无论天气多恶劣,冰雹也从未砸过北海子,冰不砸堂(邑)嘛!”(注:道口铺过去属于堂邑县)

龙母三娘庙位于北海子村西头,尽管庙址现已变成大坑,但当地老人均能清晰地记起龙母三娘庙的结构、牌位、朝向以及当地人向龙母求雨的情景。据说秃尾巴老李出生在北海子,这其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位姑娘途经北海子村。她身怀有孕,由于长途跋涉,累倒在路边,被村里好心人收留。这姑娘看到村里民风淳朴,人勤心善,就心存留意。好心人给她介绍了一户李姓人家。小伙子见姑娘长得十分俊秀,心生爱慕,也就不嫌弃她有身孕,便结成了一家人。因姑娘说在家中排行老三,故此,丈夫就称她为三娘。转眼间,三娘就到了生产的时候,这夜天上无月,黑云压顶。丈夫焦急地等待小生命的降临,忽听哭声,十分高兴。不多时,接生婆急匆匆抱着孩子走出来,刚刚还是万分高兴的丈夫,这时有种不祥的预感,赶忙接过孩子,一看这孩子不仅皮肤挺黑,屁股后面居然还长着条尾巴!丈夫惊叹心想:生了个怪胎,传出去如何见人?思虑万千后,他把孩子放到床上,到院中取了把镰刀来,一下把孩子的尾巴给砍了下来。瞬间,一道闪电撩开后窗直冲东北而去。丈夫再回头时,发现孩子已不见了,外面大雨倾盆,雷声轰鸣。

原来三娘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东海龙王欲将三公主嫁给西海龙王的大公子。可这个大公子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三公主很讨厌他。而且,三公主早与知书达理、仪表堂堂的南海龙王的二公子私订终身。于是,三公主二公子偷偷私奔。东海龙王大怒,派出所有兵将,将三公主抓回来。东海龙王因三公主性格耿烈,怒其忤逆,将其逐出龙宫。流落凡间的三公主当时已怀有身孕,所以,在北海子村生下的孩子其实是条龙。

黑龙被凡间的父亲砍掉了尾巴,带着伤痛游游荡荡,很想找一处栖身之所。后来发现一条大江,可江中又有一条白龙当道,这条白龙十分霸道,兴风作浪,危害百姓.但黑龙与它争斗了几次,总败下阵来。当时在东北居住的人,有很大部分是山东迁移过来的。这一晚,所有在此居住的山东人都做了同样一个梦。梦中一条黑龙对他们说,三天后要在江里和白龙争斗,希望到时他们能带上石头、馒头和肉帮忙。因为白龙平时无恶不作,于是,就连当地人也决定前去帮助黑龙。三天后,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日影也正南正北了。就见江面从西向东来了一股黑水,又从东向西起了一股白水,两股水遇在一起就打起漩涡来。猛听“轰隆”一声,江面突起一条水柱,不消说有多大多高了,把崖上的石头都震得滚到了水里。接着江水翻滚起来,恶浪拍打着两岸,水珠都能飞溅到高崖顶上。两岸山东人擂鼓助阵,江面黑水涌起,人们急忙把馒头和肉扔下去,一会儿又见白水翻上,人们便把石头投下去。如此反复多次,黑龙愈战愈勇,白龙败下阵来。忽然,水上腾起一股白色云烟,散着一些雾气,向南方飘去。再望望江面,恶浪不兴,江水平平静静地向东流着。人们为了纪念黑龙,把这条江取名黑龙江。从此,凡是江上往来行船,有山东人在船上,风平浪静;如果没有,就会浪涌船翻。渐渐地,开船的船工就知道这其中的缘由,若坐船的没有山东人,坚决不开船。只要有一个山东人在船上,开船时再喊一句“秃尾巴老李……”船就会平稳地驶过去。至今,船过黑龙江时,很多人仍默念着秃尾巴老李的名字。

这个传说的背景是,数百年间,有成千上万的山东人闯关东到东北,他们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一代代的耕耘、扎根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但他们的思乡之情,寻根之心难以割舍,于是便幻想有秃尾巴老李这个呼风唤雨的乡亲,能够自由自在的来往于东北和山东之间。

国产动画片

基本介绍

报备机构:黑龙江新洋科技有限公司 许可证号:(黑)字第006号

片名

编剧

导演

题材

集数

每集长度

(分钟)

计划投

拍时间

计划完

成时间

秃尾巴老李

王嘉文

殷力夫

神话

72

15

2010.12

2012.06

内容提要

片名

编剧

导演

题材

集数

每集长度

(分钟)

计划投

拍时间

计划完

成时间

秃尾巴老李

王嘉文

殷力夫

神话

72

15

2010.12

2012.06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