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坑宋时为洑溪郡1个乡。清归横陂约管辖,民国初年为锡坑乡。1947年与夏阜合并为夏锡乡,1950年复称锡坑乡,1958年并人横陂公社,1978年分出成立锡坑公社.1983年改设区.1986年11月改为乡,1993年11月改设镇。辖近江、老楼、湖塘、罗陂、长塘、东升、增华、坑口、兴华、坝头10个村,154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2000年末,全镇有4289户、246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4人。华侨、港澳台同胞5400多人,有“侨乡”之称。
农业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调整结构,使单一农业逐渐向商品农业转变。2000年,全镇优质稻示范种植2340亩,单产1 157斤;98%的水稻实行抛秧种植。还兴办各类种养小庄同500个,建立近江、老楼、罗陂、长塘、增华、坑口、兴华等村荔枝基地,老楼、东升、坝头等村龙眼基地,湖塘、东升、坑口、兴华等村烤烟基地,长塘等村水产养殖基地。乡镇企业以开办沙石场为主,带动建筑、红砖等行业发展。1991年兴办锡坑复合肥厂,产品畅销县内和兴宁、龙川、博罗等10多个县市。2000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4886万元,农业产值3032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310万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3208元。
锡坑交通通信方便。1992年建成跨琴江的锡坑大桥,1999年改造扩宽惠水线锡坑段7.8公里并铺设水泥路面。实现村村通公路。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镇利用改造过境省道契机,将圩镇部分门店全部拆旧建新,新建农民街和新街各1条、门店l 10间,以及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市场。一个功能较齐全的锡坑圩初具规模。
锡坑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足球运动活跃。1984年,有老楼、罗陂、湖塘、近江等5个村组织足球队,其中老楼队连夺2届县“球王杯”。至2000年,又新辟足球运动场7个,新建教学楼7栋,面积1.55万平方米。全镇已完成扫盲任务和普及初级教育,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2年,锡坑中学转为公办中学;1985年易名端本中学。镇办有小学10所,教职工246人,在校学生52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3%。还建有广播站、有线电视站、锡坑老人康乐会和文化活动中心。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站,初级医疗卫生网络覆盖全镇。
特产有全县闻名的锡坑自制咸面,具有线细、软韧、人味爽口之特色。
民俗活动有锡坑“神农节”。每年农历5月26日举行,热闹非凡。
文物古迹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惠堂故居联庆楼,位于老楼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三式四合院布局,四角分置4个炮楼。
李惠堂(1905-1979),字光梁,号鲁卫,五华县锡坑镇人。17岁时因球技超人入选香港南华体育会足球队,1923年起多次出征南洋参加远东运动会,亚洲运动会等足球赛,屡建奇功,名扬四海,后任上海复旦大学体育系主任、国家足球队教练、亚洲足球协会会长、国际足球总会副会长等职,并著有《足球技术》、《足球裁判》、《球圃菜根集》等书,被称之为“足坛宿将”和“亚洲球王”。当时曾有一句俗语:“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可见李惠堂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李惠堂故居座落在锡坑镇,是一座典型的“四点居”民居,故居里展示一些有关李惠堂生平事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魏凡报道)1月30日上午,“迎奥运纪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广东大厦召开,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会长周杰民、中国文联副主席、原广播电视部副部长、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交流部副部长杜海东、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苏建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曾妙南等嘉宾以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发布会。
“迎奥运纪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动旨在迎接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宣传球王李惠堂高尚的体育道德、高超的足球技巧、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振兴中国足球奉献一份力量。
从2006年起,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发起倡议,并与海内外有关社团和单位联合,已经陆续开展了相关的系列活动。到目前为止,活动筹委会广泛收集和整理球王李惠堂有关资料、图片和实物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梅州旅京乡亲的团拜会、在河南安阳的全球客家崇正总会年会上展出,受到热烈欢迎。活动筹委会还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合作,联合举办了“迎奥运记录球王李惠堂”知识问答活动。活动结束时,共收到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答卷5000多封。
“迎奥运纪念球王李惠堂”系列活动得到了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化交流部、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和中国足球协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据悉,本次活动还将继续开展更为丰富、贴近主题的相关系列活动项目。2008年3月份,在京召开足球界部分老领导、老教练、老足球运动员和球迷代表座谈会,共同缅怀球王李惠堂,为振兴中国足球出谋划策;奥运会前,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纪念李惠堂专题片;奥运会后,在中国体育博物馆内设立球王李惠堂展板和安防李惠堂雕像;奥运会后,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安放球王李惠堂大型塑像;系列活动结束后,编辑出版《球王李惠堂纪念画册》。
李惠堂(1905-1979),祖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锡坑镇。1921年,16岁的李惠堂加入香港南华足球队,先后担任香港足球队、上海乐群、乐华足球队、中华足球队等足球队队长,并入选中国代表队。李惠堂驰骋足坛二十多年,曾先后率中国足球队参加过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远东运动会;出访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国家,与来访的各国足球队进行过几百场足球场,共获得包括“世界球王”在内的50多个荣誉称号、100多枚金质奖章和120多座奖杯。他还曾5次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均获得冠军。据统计,在他足球生涯中,共射进近2000个球,为世界之最。他曾担任过亚洲足协副会长、国际足联副主席等职。对推动中国、亚洲及世界足球运动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惠堂不仅球技高超,在足球理论方面也很有建树。著有《球圃菜根集》、《杂果盘》、《足球裁判》、《鲁发卫吟草》、《南游散记》等足球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