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古称塘沥洞。民国初期,因建凤岗新圩,才确立凤岗这个地名。
凤岗镇位于东莞市的东南部,北纬22°40′35″,东经114°6′42″ 。东南西三面,昔日与惠阳、宝安(现为深圳市龙岗、宝安两区)接壤,北面与本市的塘厦、清溪相连。距东莞市区50多公里。
凤岗属丘陵山区,山岭连绵,东北面地形较高,西南面较低,超过海拔200米高的山岭有七座,其中位于黄洞村的松托窝山海拔265.6米,是凤岗最高山岭。
流经凤岗主要河流,古称九江水,近代称石马河。源头在雁田长表,后流经全镇八个行政村,由竹尾田出境,进入塘厦镇。
植被为亚热带季候常绿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地质由海相碳盐岩构造,灰黑色、红色、白色等多种石灰岩组成。岩层厚度400米左右,表土厚度10多米。属赤红壤地区。
凤岗面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差振幅小,季候风明显等特点。常年气温在25-28oC,最高温度34-35oC,最低温3-4oC左右。常年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
全镇山(地)林面积5万9千多亩,可耕地面积2万3千多亩。
【凤岗概况】
凤岗镇有二种语系人口。据史料,粤语系人口(又称本地人)其先祖从粤北的南雄到广州地区,后又逐迁到凤岗。在宋末元初到凤岗立村的本地人,已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客家话系人,其先祖原在福建和江西两省,后南迁到粤东地区。从清朝中期设立在黄洞廻龙庵的碑文记载,凤岗的立村定居第一批客家人的先祖为“十三位公”。他们应召从与粤东地区南迁到凤岗开垦,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民国期间的凤岗辖属区域有103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有部分村庄划入宝安县的平湖镇、观兰镇以及相邻的塘厦与清溪两镇。现凤岗辖区面积为82.5平方公里。设十二个村(居)委,大小自然村(坊)62个。
据1948-1949年人口统计,凤岗有人口1万8千3百多人,1954年为1万7千3百多人。1964年,因受社会和经济客观因素影响,有部分人出国和外流香港,人口减至1万4千7百多人,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引资办厂,人口逐年增加,1987年户籍人口16874人,2003年18738人,2005年底止,人口20633人。暂住人口超过20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凤岗总人口已超过30万人。
据1986年11个管理区(现为村)抽查统计:全镇100人以上姓氏25个,100人以下姓氏28个,其中张、邓两姓人口最多,超过2000人。
凤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群体,先辈们因长期饱受战争祸害和自然灾害的苦难,而形成他们不怕艰难困苦,吃苦耐劳,勤劳俭朴,敢与天斗、与地斗、与外强势力斗的坚强不屈精神。在长期的创业和斗争的实践中,凤岗人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大特点:
(1)重视文化教育。凤岗人在社会实践斗争中,领悟到要想长期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凤岗人承传和发扬祖先们那种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自己的子女读上几年书,做个能写会算的人。从清朝中后期起,凤岗范围内较大的自然村,相继创办了55所书塾书院,对村人子女进行启蒙和文化教育。据传,清朝中后期,四乡(包括樟木头、清溪、惠阳龙岗及宝安县观兰等地)文人学者,每年都定期云集到黄洞村的兴贤文社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这一举措,也相应推动凤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可查史料,清朝中后期,凤岗出现了28个文武秀才。
民国期间,有多所书院和书塾改为小学。新中国建立初期,有小学26所,在校学生近二千人。1957,凤岗办了第一所华侨中学。1994年又创办了一所民办中学,2003年办了一所成年人职业中学。到2005年底,全镇有公办小学(调整合并)6所,民办小学16所,在校学生19902人,其中民办13805人,中学校5所(包括初、高中)在校学生3773人,其中民办1708人,职中163人。教育事业又迈上新的台阶。
由于凤岗人重视文化教育,从民国期间到新中国建立后,凤岗先后涌现了一批知名的政治家,原子能,物理,电子,医学等专家学者和高级工程师。从2001年至2005底止,凤岗人子女在校就读研究生、博士生及本科大专生就有242人。
(2)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凤岗地属丘陵山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随着人口的繁衍,可开垦的耕地不多,村民又采用较原始的耕作方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不高,加上自然灾害和战祸的影响,大多数村民都在贫困线上挣扎。特别是属移民群体的客家人,他们都有迁徙移民的传统习惯。从清朝中期开始,就有部分客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先后离开凤岗,到南洋(今东南亚一些国家)谋生。到二十世纪初,又有许多凤岗人到拉丁美洲和欧洲发展。据调查,凤岗籍人的华侨(华人)已散落到世界36个国家和地区,人数已超过四万人,比坚守在本乡的总人数还多一倍以上。凤岗已成为东莞市的重点侨乡之一。
凤岗籍的华侨(华人)绝大部分人都是爱国爱乡的。在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朝政权斗争中;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华侨还放弃旅居国良好的安全的生活环境,回国支持和参加抗日战争,涌现许多动人的英雄事迹。新中国建立后,许多华侨青年还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表现了他们的拳拳赤子心,乡梓情。
为了加强华侨的联系,及与旅居国人民的友谊,许多凤岗籍华侨(华人)还在旅居国组织和参加华侨社团组织,如惠东宝同乡会、崇正会、广义堂、中华会馆等。这些社团组织,成为华侨与旅居国政府联系纽带,起到友谊桥梁的作用。这些华侨积极参加旅居国的经济建设,又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维护华侨的权益,加强与旅居国人民的友谊与团结。出现一批爱国爱乡的华侨知名人士,如彭祖绅、张友权、陈小姐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旅居牙买加的黄洞村华侨,时任牙中友好协会会长黄戍松先生陪同该国总督霍华德.库克一行访华期间,还到凤岗黄洞村参观访问;2004年旅居苏里南的华侨张丰年(油甘埔村籍人),参加该国总统访华团,访问期间,还陪该国总统专程到油甘埔村访问,受到凤岗人民和政府官员的热烈欢迎,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凤岗华侨的爱国心,乡梓情,在凤岗的华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敢于抵抗外强的侵略。从清朝到民国期间,凤岗各条大自然村庄都自行组织武装护村队,防止兵匪盗贼抢掠,抵抗和打击外来侵略者,保护本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占香港,威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香港九龙半岛和新界,1899年4月,英国殖民主义者企图把租界扩展到东莞石龙镇,激起东莞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凤岗雁田乡村民在爱国人士的组织下,一马当先,在该村东罗新厅成立抗英指挥部,组织和训练民团,并于当年5月派遣500多人的武装民团,到香港新界锦田村,支持香港租界居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扩界计划,接着又在深圳布吉附近迎头痛击越过深圳河的英国殖民者,打破了英国殖民者的扩界计划。凤岗雁田被当朝的清政府封赐为“义乡”。
在清末民初期间,凤岗许多自然村,除加强护村自卫力量外,许多村庄的村民,还利用公偿田积累的资金购置一些枪支弹药。而富裕的村民家庭或家族,以及华侨在外国赚了钱回乡置业建房时,还建筑了带防御性的碉楼。这些多层碉楼,最高九层,最低三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凤岗共建筑了多层的碉楼共134座,这些碉楼昔日起到护村防卫的作用。今天,已成为凤岗历史文化遗产一道亮丽的景点。
抗日战争暴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又踏进这片宁静秀美的山乡。日本侵略者多次扫荡凤岗时,大肆进行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残酷地迫害凤岗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据调查,在抗日战争期间,凤岗村民被日军、日机杀死炸死共238人,男性204人,女性34人,被打伤、炸伤80多人,被抓作苦力劳工320多人次,被烧毁、炸毁学校4间,烧毁商店18间,炸毁烧毁民房444间,炸毁寺庙和宗祠各1间.被抢禽畜860多只(头),被抢粮食1100多担,衣物,贵重物品1000多件,被强奸妇女20多人,遭受日军毒气烟薰之害村民200多人,日本侵略者在凤岗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凤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组织下,组建了武装自卫队和民兵,支持和协助抗日游击队打击日本侵略军。而凤岗地区也成为抗日游击队及后来成立的东江纵队打击侵略者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中官井头村、黄洞村、排沙围、竹尾田村以及油甘埔村等,成为革命老区。凤岗人民积极参与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涌现一批又一批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的抗日军民,有老虎山下的战斗黄友小鬼班英雄集体,有像官井头村巫亚娘那样坚强的堡垒户,还有许多为游击队送情报,救护游击队伤病员和掩护游击队的机智勇敢的群众,他们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抗日战争期间,凤岗有三十人为国捐躯。在凤岗的革命斗争史上增添光荣的一页。
凤岗人坚强不屈、敢于抵抗外国侵略势力的战斗精神,爱国爱乡的情感,充分展现了凤岗人的优良品质。
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凤岗人民当家作主了。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不断地探索,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克服前进中许多困难和挫折,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人们缺乏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走过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六、七十年代,全镇工农业生产仍在缓步中滚动。而村民的年人均收入也在低效益、低分配中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凤岗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开放改革政策,打破禁锢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锁链,变革了生产关系,实行各种生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全镇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资办厂,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搞活经济。昔日毫无工业基础的山区镇,迅速崛起,先后创办了一千多家外资、合资,和民营企业。计有制衣,塑胶,五金,建材及高新技术的电子,电脑等各种企业。而工业的迅速发展,参与工业生产的人口增加,又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005年,凤岗镇又新签“三来一补”和“三资”协议44宗,合同利用外资达525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711万美元,全年协议增资403宗,金额1.0336亿美元,外贸出口总值为13.1238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出口值为6.8475亿美元,“三来一补”企业出口值6.2697亿美元。全镇完成“三来一补”工缴费9269万美元;完成“三资”产值110270万美元。
此外,凤岗镇把发展民营经济提上议事日程,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设立民营工业园,开发专业市场,健全服务体系,用好用足用活市给予的各项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尽可能宽松的环境。2001年凤岗有个体工商户5000家,从事加工制造业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共601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150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制造业81家。投资3.5亿元的名冠金凯悦大酒店、投资3亿元的新世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宇阳科技发展公司、投资1.3亿元的东毅摩托车有限公司、投资5千万元的嘉田五金有限公司等都是凤岗的龙头民营企业。
凤岗镇不断推动产业本地化和“两自”企业发展,相互促进,鼓励各村发展民营企业、协助民营企业扩展出口业务,以及向民营经济开放公共事业领域等,培育了一批自有技术、自有品牌的“两自”民营骨干企业。2005年底全镇个体、民营企业总数已达805家。其中,宇阳科技公司在首届“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评选中,以三年收入增长4123%的骄人业绩,名列第二;建富模具、新达纸品、佑仲实业等到一批民营企业相继获得了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光荣称号。
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加快凤岗基础设施和环境改造,提供可靠的保证和坚实的基础。2001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8亿元,比2000年增长22.6%;工业总产值25.5亿元,增长21.2%,农业总产值10228万元。全镇完成“三来一补”工缴费10717万美元,增加300万美元;完成“三资”企业产值26亿元人民币,增加3.5亿元,增长15.6%。全年实现各项税收总额2.2亿元,增长61.5;实现财政收入10591万元,增长32%;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5.1亿元,增长17.9%。2001年,村级总收入28453万元,增长11.6%,组级总收入50180万元,增长14.1%,村级纯收入21682万元,增长13.7%,组级纯收入9870万元,增长14.8%。农村人均年收入7700元,增长9.7%。镇级总资产9.3亿元,村、级两级总资产17.5亿元,增长11.9%;净资产16.2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10.7亿元,增长8.3%。
到2005年底止,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83.7亿元。实现各项税收总额5.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7.1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50.8亿元;村组两级纯收入达3.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23.3%。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的测评结果中,凤岗名列第43名。而凤岗镇也成为东莞市知名的制造业的重镇,经济增长和创汇排在全市、镇区的前十名。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凤岗人民又迈开大步前进。2001年,凤岗镇重新定位城市建设规划,严格按照“城镇进圈、工业进园、民宅进村”的要求,以及“一网两区”和“一个中心多个支点”的发展思路。统筹凤岗镇城镇规划建设。所谓“一网”是指镇辖区内公路网络统一规划,根据“三纵四横”公路网规划,在全镇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谓“两区”是指中心区和旧城区,以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中心区,完善中心区各项功能性的设施,逐步加大旧城区的改造力度,拆除规模小和残旧的商铺等,面积达数万平方米,用于建设休闲公园和发展房地产项目;加快农村旧围的规划改造力度,引导农村公寓住宅建设,凤岗镇已按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和建设。
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去筹集社会资金,加大城建投入。现已建成绿茵华庭、新世纪广场、凤安大厦和中银大厦等房地产项目、以及商业银行大楼和社保大楼。另投资2300万元,建筑面积达1.7万平方米的新中心小学、投资4000万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凤岗体育中心和建筑面积6323平方米的篮球馆、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的中心公园—凤晖园、投资2000万元的沙岭农贸批发市场、投资1000万元修筑2条环镇公路等已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5年,凤岗镇着力于商贸流通,实施“商贸凤岗”工程。1.3万平方米的三联黄河商场、6万平方米的嘉辉商贸城、雁田丰田新村步行街、官井头南门商业步行街等一大批商贸项目相继建成开业。雁田、官井头、油甘埔商业中心区为辅的“两中心四片区”商贸网络初步形成。而房地产建设和销售势头良好。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5.3万平方米,住宅902套,别墅138套,商铺一百多套,销售额达5.9亿元。占地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凤岗物流园已于年底顺利开业,为全镇发展物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凤岗镇又完成中心渠道密封改造及园林景观工程。正式启动“一河两岸”整治工程,建设河滨公园;同时,对一河两岸进行商业开发,美化全镇环境。外商投资服务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园龙山公园第一期工程及一批房地产项目又相继竣工。
“三纵四横”交通网络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到2005年底止,全镇又筹资2亿多元,新建了康佳路、碧湖大道、东深二路、凤平路延长线、凤清路延长线、凤观路延长线、兴贸路和凤怡北路等8条道路,累计20多公里,大部分已竣工。先后筹集资金约1.2亿元,高标准、高规格对东深路、永盛大街、凤平路、凤清路、凤观路、三联路、政通路、同富路、昌盛路等10条道路进行改造,累计有18公里道路作了升级改造。铺设沥青路面18公里累计44万平方米,道路网络上了一个新档次,设在沙岭的汽车总站,已辐射到周边的县、市、省的多区域,汽车日流量已超过2000辆次。
旧城改造稳步推进。按照“退二进三”的要求,对镇旧区、中心区从建设格局、建设标准、设施配套、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旧城改造,计划拆迁旧城区面积60万平方米,现已拆迁面积40多万平方米,共引进锦泰花园、时代金领、秀木桥村改造、凤天阁、龙福花园、三正财富新地、锦龙新城、永和步行街等数十个房地产和商业项目,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凤岗镇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花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新凤岗、新发展、新形象、新生活”的发展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福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加快经济增加和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发展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开展树文明新风活动。开展了创建文明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活动。坚持开展文明户及“十佳”和睦家庭评选活动。同时,增加文体设施,开展各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清理整顿文化市场,培育先进文化,开展了广场文化活动,举办露天舞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来工参加,成为全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亮点。
2005年底止,凤岗镇开展创建市无毒社区8个,全镇“无毒社区”达标单位已达47个,全镇以打造文化强镇为契机,文化活动方兴未艾,先后组织二次大型文化艺术节,邀请央视《激情广场大家唱》剧务组到凤岗演出;每年组织多场次文化文体活动和书画展,邀请俄罗斯舞蹈团前来献艺;举办了每年一届的“凤凰杯”篮球赛。
此外,有线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信息互联网已开通,并进入许多政府部门和家庭。凤岗人已跨入信息的时代。
2005年,凤岗镇荣获东莞市文化建设达标镇光荣称号,镇体育中心亦荣获市十佳文化广场称号。雁田村、竹塘村获得市文化建设达标村,信浓厂获得市文化建设达标单位,嘉辉塑胶厂获得市文化建设达标先进单位;雁田村、油甘埔村获东莞市文明标兵村、居委会获东莞市文明社区。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凤岗广大的村民,已从个体农民,过渡到合作集体农民,又向城市居民方向迈步前进;而农村的经济,也从个体经济,到合作集体经济,并迈步走进股份制经济。凤岗已从纯农业型经济,发展成工业型经济,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经济和民营经济。
凤岗村民实行股份制经济后,这项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农民已从个体私有制解放出来,并解决凤岗村民自立村以来数百年间无法解决的三农问题(农民、农业、农村),在短短的几十年间,逐渐解决了,并把农民引上富裕的道路。现在凤岗传统的农业经济已被现代工业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也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昔日抓牛鞭的广大农民,已纷纷洗脚上田,成为工厂和城镇的管理者,或者从农民转为工人、工商业者;凤岗随着向城市化迈进的同时,也开始实施村改居工程,纯农业型的村民已向经济发展型的居民社区转变。凤岗的农民、农业、农村,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演绎和唱响一曲高昂壮丽的时代交响曲。
20世纪70年代以前,凤岗的农业生产总收入,在1000万上下徘徊,地方可支配的财政不足200万元,全镇人民年分配收入在200元左右。到了21世纪初,凤岗人年平均分配收入已达7700元,到2005年底,年人分配收入已超万元。比20世纪70年代前提高了50倍以上。而且各村委除给每个村民买了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外,对已到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发放一些补助金。到2005年底止,凤岗户籍居民90%以上都新建了多层的楼房别墅,家用电器和电话和手提电话,已经普及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有青壮年的家庭都拥有一、二部摩托车,到2005年底,全镇有20%以上居民拥有自己的小汽车。全镇人民的衣、吃、住、行已有了可靠的保障。
用老百姓的心里话说:现在是凤岗人自立村以来最好的年代,最富裕的年代。凤岗在发展中创造的奇迹,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已用铁的事实和生动而有力数据证明,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以及共产党领导人民走民富国强路线的正确。历史也证明: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人。
凤岗人民正意气风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以及他们的聪明才智,继续为凤岗光辉的历史,再写更加和谐,更加文明,更加富裕的新篇章。
凤岗的民俗是汉民族的客家民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周期性的重得的约定俗成的民间活动。它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又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和格调,得到历代各阶层的认同和沿袭。
其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婚嫁丧葬等社会礼仪。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岁时节日,以及农业、商业等生产经营活动习俗;还有社会陋风恶习:如嫖、赌、吹、迷信,以及民间信仰、慈善、社会奇闻等等。
这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变革中而发生变化,好的继续沿袭流行不 好的自然消失。
因此,好的民俗活动具有特别的风采和魅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和热情参与。一些重大的民俗活动,如:春节拜年,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赏月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但广大群众参与,还会引起社会上层领导的兴趣和重视,从古代王朝的皇帝到现代的国家各级领导人,都可能参与,与民同乐,热情洋溢,以示国泰民安。
民俗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联络感情的凝聚力。
在漫长的社会里,凤岗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既有其淳朴健康的良俗,又渗透着不少落后的陈旧的陋习。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凤岗人在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中,继承和发挥优良的习俗,取其精华;改革和摒弃不良习俗,去其糟粕。因势利导,破旧立新,大力弘扬客家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推动社会义新文化的开展。
1、 碉堡式炮楼
凤岗镇有碉堡式炮楼一百零六座,建筑风格形式各异,在全国实属罕见。
2、 洪全福故居
洪全福,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族侄,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暴发后,跟随洪秀全挥师北上,晋封左天将,瑛王。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逃匿到凤岗镇洪屋围村购置田地,成家立室。
3、 篡香书室
“篡香书室”建成于清代乾隆后期,一七九零年应凤岗上村知名乡绅张时行的邀请,宋湘(岭南四大才子之一)到上村任教,并亲笔写了“篡香书室”的墨迹,这是至今尚存为数不多的清代书室旧址,属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
4、 江屋村建筑群
凤岗油甘埔江屋村,建于民国初期,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建筑设计整齐划一,规范形状似“非”字形。最具特色,全村每间村屋。屋外室内都装饰许多山水、花鸟画及书法,正门和屋顶都装饰了浮雕及花纹图案,集中国古典画、书法、浮雕于一体,全村像个大型的艺术展览馆。
5、 凤岗文化活动中心
总投资四千多万元,占地面积六千多平方米的凤岗文化活动中心于1998年落成,内设:影剧院、书城、投影场、书画展览厅、老年人活动室、舞蹈培训室,还有凤岗广播电视中心等。
6、 凤岗体育活动中心
凤岗体育活动中心占地四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篮球馆,面积近九千平方米,另外还有游泳、网球馆、小型足球场、儿童娱乐场、杨官粼象棋馆、喷水池、体育广场等设施,总投资三千多万元,是全市镇区中面积最大、设施最现代化的体育中心之一。
7、 凤晖园
凤晖园是凤岗镇第一个人民公园,占地面积约二万平方米,里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它建在热闹繁华的镇中心,像一朵艳丽的花朵挂在凤岗人民的胸前,装点了凤岗文化品味,成为凤岗人民休闲活动一处亮丽的景点。
8、 雁湖公园
风景秀丽,独具特色的雁湖公园位于雁田村西部的凤凰山下,于1995年动工兴建,1997年完成第一期园林工程,1998年又开始向凤凰山上扩建第二期工程,将山上山下连成一体,整个工程投资二千多万元,占地三千亩,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村一级大型公园。
9、 全国乡镇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名冠金凯悦大酒店
凤岗金凯悦大酒店为广东名冠集团属下三间大型商务酒店之一,是全国乡镇第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