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

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

品牌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谭细龙
出版时间 2009-11-01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3654009
版次 1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  者:谭细龙 著丛 书 名: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3辑)出 版 社:安徽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3654009出版时间:2009-11-01版  次:1页  数:385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教育与考试 > 初等教育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有了空前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实践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教育理论还远远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还需要努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但重要的是要深入我国的教育实际,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为建设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

作者简介

谭细龙,1958年生,湖北省通山县人,管理学博士。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素质训练中心主任,教授,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湖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依法治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课程与教学论、农村教育。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10多部,主要有:《教育法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教育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6)、《教育法学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现代教育理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物资出版社,1999)、《班主任工作新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教育体制改革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等。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9个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科研成果有10余项获奖。

目录

第一编 发展农村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探析

改革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现代化

论农村中小学功能拓展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论乡村小学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服务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

教育凭证制度与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编 完善教育法制为农村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实现教育法治必须先“治法”

论教育政策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论教育立法的依据和原则

论教育立法科学化

立法民主化是完善教育法制的关键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浅析

政府依法履责是新《义务教育法》实施的保证

“为教育服务”与《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教师权益的法律保障

改革开放30年教育法制建设回顾

第三编 陶冶品德情操锻造和谐社会的儒雅公民

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学校德育改革

现代人素质与教育思想现代化

中小学礼仪教育初探

对“阳光教育”的思考

第四编 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论公民知情权保护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新农村农民民主素质培养

增强法制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民主法制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障

论社会主义法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第五编 改革课程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依法治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

优化教学过程减轻学生负担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几个方向

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

“听读领先”优于“听说领先”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教学论探讨

第六编 创新班级管理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未成年人保护与班级管理

加强课间十分钟的管理

如何优化班级管理

当“导师”型班主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化解中学生敌对情绪

教会学生“玩”

第七编 协调校家教育促进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

论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学校保护学生权益的责任内涵

父母应着力于子女阅读习惯的培养

矫治罪错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条重要途径

未成年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第八编 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问题及改革建议

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

改善农村教师生态是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心

论师范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浅议农村教育中的教师素质培训

后记

前言

当《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一辑十本专著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回想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为了繁荣教育科学,当时我们呼吁恢复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全国博士授权点已有几十个,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就是他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兴奋!

我与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们在大连召开第一次会议,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众所周知,那时的形势,有些同志有点害怕。但是中国教育学会的老会长张承先同志还是比较开放、很有远见的,认为应该支持中青年这种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教育科学的繁荣要靠他们。学会就让我来联系这项工作。我也认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过去开会,总是老专家占据了讲坛,没有中青年学者讲话的机会。中青年理论工作研究会的成立给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讲坛。

编辑推荐

《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是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之一。

文摘

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的有机结合。由于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常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情。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机智。如果班主任缺乏教育机智,就无法做好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这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班主任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和“对症下药”三方面。
随机应变是指班主任在遇到偶发事件时,能根据事件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恰当地处理问题。由于学生的千差万别和教育情境的错综复杂,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班主任若能利用智慧,巧妙处理,机智地摆脱窘境,则不仅表现了班主任高超的应变能力,也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有效地教育学生。因势利导是指班主任在遇到棘手的突发事件,处于窘境时,能够审时度势,即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利用并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巧妙地处理问题,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增强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并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果和按照教育要求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对症下药”是指班主任能够正确分析问题的症结,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掌握教育分寸,即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善于把握好一个“度”。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对待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要实事求是,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做到分析中肯、判断恰当、结论合理,对学生的要求适当、方式适宜,使学生能够接受,心服口服。
由此可见,“导师”的地位不是建立在班主任权力基础之上的,“导师”的威信也不是靠班主任的职位树立起来的。班主任要以良好人格、独特的个性、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教育教学能力赢得学生的爱戴。德智双全的班主任会被学生看成智慧的化身、人生的楷模,学生会积极地去学习、仿效。这样的班主任才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

后记

2007年10月在湖北梁子岛开会,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工作者分会理事长石中英教授和副理事长程斯辉教授嘱咐我将近年来公开发表的论文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进行选择、整理,加入到《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我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将已经发表的90多篇论文认真进行了梳理,围绕“农村和农村教育”这个主题从中选择了52篇论文编入此集。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受教育于农村。农村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农村学校是我步入教育之路的起点。我对农村,尤其是农村教育有特殊的感情,深知教育对农村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在20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农村教育发展陷入困境时,我心里感到特别的忧虑和不安,有一股要为农村教育鼓与呼的冲动,所以我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极力想寻找农村教育发展的出路,故将此书名之为“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名之为“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理由有三:一是收录的文章主要是探讨农村教育发展遭遇的问题和改革对策,反映了我关心农村教育发展的深切情感,记录了我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的研究路向;二是我既有10多年的农村生活和学习经历,又有10多年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研经历,还有10多年的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教学和研究经历,我自出生起就一直走在农村这条路上;三是新农村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只有实现农村的小康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是富民强国之路,探寻农村教育发展之路是我毕生的目标,我将继续在农村这条路上走下去。

序言

当《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第一辑十本专著放到我面前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兴奋不已。回想1979年中国教育学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只有四百多人。为了繁荣教育科学,当时我们呼吁恢复中央教科所、建立中国教育学会,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批准。今天中国教育学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全国博士授权点已有几十个,一批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成为教育科研的骨干。《中国中青年教育学者自选集》就是他们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成果。怎不令人兴奋!
我与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是有感情的。回想18年以前,1989年他们在大连召开第一次会议,要求成立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研究会。众所周知,那时的形势,有些同志有点害怕。但是中国教育学会的老会长张承先同志还是比较开放、很有远见的,认为应该支持中青年这种合理的要求,中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教育科学的繁荣要靠他们。学会就让我来联系这项工作。我也认为,中青年的要求是合理的。因为过去开会,总是老专家占据了讲坛,没有中青年学者讲话的机会。中青年理论工作研究会的成立给中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讲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